第五篇 水 产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8
哈尔滨市渔业生产起源较早,清乾隆27年(1763年),松花江沿岸已有渔场,三、五成伙的渔民一起撒网捕捞鱼虾。随着哈尔滨人口增加,捕鱼规模逐步扩大。1866年,哈尔滨四方台王尚德等网户有专用鱼船6艘,建有鱼圈,春、秋捕捞松花江白鱼、鳇鱼等名贵鱼类上圈,冬季运往京城贡鲜。至1912年,哈尔滨渔业年产量已达4000吨左右,正阳河、呼兰河畔均有网摊鱼市叫卖。
哈尔滨沦陷期间,日本侵略者对水产资源、渔业生产实施垄断,致使渔业生产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水产业,逐步建立并完善水产机构,加强渔业管理。1950年,在哈尔滨市供销联社内设水产经营部,负责全市水产业的管理工作。期间,渔业生产逐步发展,年产量2418吨。1956年1月16日,中国水产供销公司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司成立,主管全市水产工作。渔业生产发展较快,年均捕捞量在3000吨以上,1957年达4375吨,在全省排第二位。品种主要有鳌花、白鱼、鲤鱼、鲫鱼、草鱼、狗鱼、鲇鱼等。
1959年,市委、市人委召开全市水产工作会议,成立哈尔滨市水产生产经销总指挥部,副市长艾楚南担任总指挥,统管全市水产生产经营工作。
三年自然灾害及“文化大革命”期间,滥捕、滥捞,忽视自然规律,加上江水污染,江河鱼虾逐年减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发展农业的路线、方针、政策,渔业生产走出徘徊局面,迅速发展。为加强渔业管理,1979年4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黑龙江省水产局《关于加强渔政管理,整顿渔业生产秩序的报告》,在主要渔场水库、江段设立公安分局或派出所。哈市革委会议定在市水产局内设渔政科,负责水产管理工作。1985年,市政府决定成立哈尔滨市农牧渔业局,局设渔政处,负责全市渔业工作。1986—1990年,全市渔业生产进入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时期,淡水养鱼项目上马,三年建起2.5万亩标准化鱼塘,全市养鱼水面达到112415亩,成为哈尔滨市养鱼史上的新起点。投入多、标准高、规模大、效益好的新渔业逐步崛起。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