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渔塘建设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8
第一节 国营渔塘
哈尔滨市国营渔场建设始于1950年。当时,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水产处在哈尔滨市建立起哈尔滨水产试验场,开始进行渔业生产研究和水产资源调查工作。
1960年开始在西郊城乡路建设金山堡鱼种场,经过多年的完善,建成标准化渔池306亩。1961年,由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拨款27万元人民币,收买道里区宽0.5公里、长6公里的人工湖,建立起哈尔滨市长岭湖渔场,建起1900亩鱼池。1982年,在湖中建起一道大坝,一湖
变两湖,并建起孵化池、越冬池。至1990年,共建起标准化鱼池3800亩。
1971年,哈尔滨市鱼苗繁育试验场在动力区安通街建立,初期有标准化渔池9亩,利用发电厂余热,把凉水塔的温流水引入渔池。还租赁万宝镇养鱼场,建起标准化渔池1018亩。
1975年,在西郊建设哈尔滨市西郊渔场,开发、改造、利用自然泡沼,建设渔池1960亩,其中标准化成鱼池1587亩、鱼种池373亩。
1982年,中国水产总公司投资118万元,在太平区民主乡建起哈尔滨水产良种场。至1990年,共建标准化渔池383亩。
1990年,除上述专业国营渔场外,一些国营农牧场也建有渔池,且标准较高。哈尔滨市靠河寨畜牧场有养鱼池700亩,哈尔滨市东方红农场有养鱼池750亩,哈尔滨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有养鱼池1000亩,松花江奶牛场有养鱼池700亩,哈尔滨市养禽场有养鱼池500亩。全市共建渔塘112415亩,其中水产企业、农牧场渔池和水库等国有渔塘19658亩,占渔塘总数的17.5%。
第二节 集体渔塘
哈尔滨集体渔塘建设始于1958年。当时太平区东风人民公社利用自然泡沼整修改造,建起第一个人工养鱼池塘,投放鱼苗,进行养殖。
1975年,太平区民主乡三合屯在哈尔滨沦陷时期修建的小型水库旧址上,建起太平区水产养殖场。后经扩建,至1977年4月,养鱼水面达到1350亩,其中鱼种池22亩,越冬池10亩。
1976年,全国城郊养鱼现场会在哈尔滨市召开,哈尔滨市郊区、呼兰县被确定为商品鱼发展基地,每建一亩标准鱼池,国家无偿投资200元,并发给周转金100元,调动了群众养鱼的积极性。1978年起,哈尔滨各区县相继开展标准化鱼池建设。至1984年,呼兰县共投资349.5万元,建起标准化渔场44处,鱼池10015亩,小水面4000亩,成为黑龙江省万亩养鱼基地。哈尔滨市所属7个区先后建起商品鱼基地21处,渔塘4162亩。
1990年,哈尔滨市有集体养鱼组织2317家,渔塘35061亩,占渔塘总数的31.2%。
第三节 个体渔塘
1978年,哈尔滨市渔业主管部门提出“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渔业生产指导思想,推行渔业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个体养鱼逐渐发展起来。1980年,阿城县巨源乡有两户农民利用300亩水面养鱼,当年盈利。巨源乡人民政府为鼓励发展个体养鱼业,提出农民开发渔池承包期15年不变,调动了群众养鱼的积极性。至1988年,个体养鱼户发展到626户,养鱼水面1.3万亩,年产鱼925吨。道里区新发乡岭北渔场30户当地农民承包了渔场的703亩渔池,当年产成鱼116.5吨,平均亩产166公斤,每户年收入9800元。
1990年,全市有个体渔塘57696亩,占渔塘总数的51.3%。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