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渔业生产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8
第一节 捕 捞
1736年,朝廷开禁放垦后,大量汉族流民从关内来到哈尔滨松花江两岸落户,中原地区先进的渔业生产技术随之传播进来,捕捞器具由简单的鱼钩、鱼叉发展到梁子和网具。渔民称谓网户,多为3—5人或10多人合作捕捞,后逐步发展为合股捕捞,有身份股、网具股和资本股,按股进行分红。
1866年,哈尔滨四方台网户有渔船5艘,并建起鱼圈。当时,松花江盛产鲤鱼、鳇鱼、大白鱼和鳌花鱼等,其中鳇鱼、大白鱼和鳌花鱼为进贡鲜品。夏秋时节捕捞上圈,冬季破冰取出,按不同鱼类系上红绫分装呈送京都,供朝廷御用。
1912年,哈尔滨渔业开始逐步兴盛起来,渔民、船只增加,捕捞量上升,年产量在4000吨左右。正阳河、呼兰河都有网滩鱼市,并出现鱼贩。
1932年,伪政府在哈尔滨市建立东蒙渔业公司、水产开发株式会社和满铁副业科,对水产资源、渔业生产进行垄断,渔业产量逐年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重视保护渔业资源、发展渔业生产,捕捞业逐步得以恢复和发展,1949—1952年年捕捞量2000吨左右。
1953—1957年,哈尔滨市基本实现了渔业合作化,推动了渔业生产快速发展,连续5年年产量在3000吨左右,最高年份1957年达4375吨,居全省第二位,且品种齐全,有鳌花、白鱼、鲤鱼、鲫鱼、鳊花、草鱼、鲇鱼、胖头鱼等。
1959—1960年处于暂时困难时期,“以鱼代食”,盲目增船增网,掠夺式捕捞,破坏了鱼类的生态平衡。特别是工业污水对松花江水的污染,产鱼量下降,江河鱼虾逐年减少。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组织砸烂,无政府主义泛滥,酷捕乱捞愈演愈烈,加上连续多年干旱,江河水位下降,沟泡枯竭,捕鱼量越来越少。
第二节 养 殖
1957年,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的指示精神,哈尔滨市水产公司在万家灌区,道外水产人民公社在太平区自然泡沼里养鱼,春放秋捕,只放不喂,广种薄收,收效甚微,但积累了养鱼经验。
1974年,国家召开城郊养鱼会议后,哈尔滨市掀起了群众养鱼高潮。太平区民主乡一带沿江有养鱼水面1.1万亩,当地渔民从事渔业生产历史较早,捕捞处于枯竭之后,便在沟、泡、塘、沼养鱼,开始粗放粗养,后来向精养方向发展。全乡140户有养鱼水面7100亩,其中成鱼池5560亩、鱼种池1540亩,平均亩产106公斤,产秋片鱼种23.3万公斤,平均亩产151公斤,总产值277万元,纯收入84.5万元,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23.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哈尔滨渔业生产摆脱了多年徘徊局面。1979年10月建起哈尔滨市渔业机械化施工公司,提高了渔塘建设能力,为加快发展哈尔滨市渔业生产创造了条件。1986年,哈尔滨市淡水养鱼项目上马,3年多的时间,在全市郊区及所属县(市)建起2.5万亩标准化养鱼池塘,全市养鱼水面达到112415亩,渔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发镇匡家村原是一个贫困村,1985—1988年充分利用当地水产资源,建成标准化池塘1369. 8亩,实行联产承包,分组饲养,年产鲜鱼18.95万公斤,创产值76.6万元,纯收入41.2万元。43家养鱼户,平均户年收入9581元,其中收入万元以上的有25户。期间,哈尔滨市长岭湖渔场、哈尔滨市金山堡渔种场、哈尔滨市西郊渔场、哈尔滨水产良种场等国营渔场相继建立,在解决群众吃鱼难问题上发挥了自己的优势。1990年,哈尔滨市长岭湖渔场产鲜鱼45万公斤,哈尔滨市金山堡渔种场产鱼153吨,哈尔滨市西郊渔场年产鱼113吨、鱼种60吨,哈尔滨水产良种场产鱼32.3吨,哈尔滨市鱼苗繁殖实验场产鱼苗1.13亿尾。
1990年,全市鲜鱼产量达9853吨。是1949年的3.48倍。
第三节 科 研
1951—1952年,哈尔滨市水产试验场用捕捞的幼鲤鱼进行人工饲养、繁育试验,获得一批人工繁殖鱼苗。
1953年,改革鱼具,缩短网身,放大虎尾网眼,增加力网和漏斗,使网具由原来18人减少到12人,幼鱼保护率达90%以上。
1954年,进行鲤鱼繁育技术的试验,探索出改善亲鱼营养条件、调节动植物饲料比例、提高饲料中的蛋白含量和增加磷、钙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等方法,对促进性激素生成和激发性行为有良好作用,加快了亲鱼的成熟度,提高了产卵率。
1955—1956年,为解决鲤鱼产卵不成熟、不集中的问题,采取注射性激素、绒毛膜促性激素等方法,对促进亲鱼卵巢发育有明显效果。
1956年秋,哈尔滨市水产部门在大连大河水库捕捞镜鲤亲鱼16条,寄养当地越冬,第二年春运回哈尔滨市,由松浦水产试验站建立鲤鱼良种繁殖基地,繁育良种进行推广。
1958年,哈尔滨市开始研究人工制成的混合饵料,70年代基本普及。80年代又针对不同鱼类品种研究出喜食饵料,全营养价值饵料,特别是采取颗粒饵料投放驯化饲养法,促进了渔业生产的发展。
1970—1975年,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与哈尔滨市水产试验站合作完成了利用哈尔滨热电厂余热,促进草鱼、鲢鱼提前产卵繁殖的科研项目。利用温流水,模拟草鲢鱼、亲鱼发展的生态环境进行强化饲养,促进亲鱼提前生殖发育,适时催情促产,产卵期比自然产卵期提前30—40天。当年育成13厘米以上的大规格秋片鱼种,为北方寒冷地区草、鲢鱼种生产开辟了道路。
1981年10月,哈尔滨市水产局局长邓建桥主持,同杨达予、沈国华、徐振才工程师组成科技攻关小组,在哈尔滨市鱼苗繁育试验场,利用热电厂温流水进行鲤鱼冬季繁殖及当年鲤鱼养成商品鱼的试验,三年获得成功。研究出高密度培育鱼苗、水处理新技术,即利用冬季繁殖出的鱼苗,体长5厘米,体重3克,当年养成体重0.28公斤,亩产鲤鱼130公斤。这项成果把过去二、三年的饲养期缩短为一年。1984年通过技术鉴定,1985年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优秀科技成果奖。
1981—1983年,哈尔滨市金山堡鱼种场在300亩鱼种池中,实施饵料投放、病鱼防治、生物增氧综合性新技术,亩产鱼种由150公斤增加到250公斤。成鱼越冬成活率由52%提高到70%以上。此项研究,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3—1984年,哈尔滨市太平区渔场采取综合水产新技术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在600亩水面上进行精养高产试验,商品鱼平均亩产1983年262.6公斤,1984年达300公斤。这项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74—1987年,哈尔滨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北方高寒地区池塘养鱼应用、鲤鱼冬季繁殖、成鱼大面积精养高产、池塘养鱼规模化、冬季早苗当年养成商品鱼、三元杂交鲤培育、银鱼移植、斑点叉尾鱼回移植、中蛋白颗粒饵料研制与应用、鸡粪养鱼等技术研究获得较好效果。《应用微机进行饵料计算研究》、《鸡粪配合饵料养鱼》、《高氧型1号饱合式增氧机研究》等6项成果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科技进步2—3等奖。
1986—1989年,哈尔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推广应用新技术,发展养鱼业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利用鲤鱼颗粒饵料养殖商品鱼,亩产达到513公斤;开展以池塘精养综合技术为内容的高产高效目标的“丰收计划”活动,2000亩池塘计划亩产350公斤,实际完成366.6公斤,此项目获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工厂化繁育鱼苗技术已在全市国营、集体渔场普遍应用;利用优良品种繁育水花、鸟仔技术,在全市鱼苗生产场推广应用;生物增氧越冬技术在全市越冬池塘场应用推广,提高鱼种出池率15—20%。
第四节 渔 具
哈尔滨市渔业生产多在春、秋、冬季里进行。根据水层深浅、水温高低、鱼类品种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渔具。
船只 哈尔滨市渔业生产所用船只,长期为舢板木制船,由人工摇橹划桨,后随工业生产的发展,渔业生产有了铁质船,以小型柴油机为动力,生产效率提高较大。1985年,由于渔业科技的发展,开始使用机动船、橡皮船进行渔业生产。
梁子 用竹杆或柳条编制成箔,当夏、秋江河涨水时,鱼类多猬集于泡沼或小河岔水中,在撤水之前将箔竖在河叉或泡沼的入江口,挡住鱼的回路。待冬季撤水后,乘鱼类欲入本流中之际进行捕获(即明水竖箔冬季出鱼)。生产时间在10月中旬至翌年的2月。这种渔具捕获量较高,规模较大,需要木材和土建工程。
冰槽子 冰槽子大致与梁子相同,也是在河岔及泡子的入江口竖箔捕鱼,规模较小,没有设施,用人少,一般4—5人即可操作。每年秋收之后,用新秫秸制箔,在结冰时因江里冰排冲撞震动,鱼类惊窜于江河支岔及泡沼里边,乘此将冰穿开,将箔插入,截断鱼的退路,水渐撤时,将箔断开6—7寸的小口,外面用箔插成半圆形或方形的旋,鱼类随水流进入旋中,再将旋内冰面穿开,将鱼捞出,生产季节在11月至12月内。
张网 又名待河网。漏斗状长筒网,选择大江水量丰满且水流湍急之处,朝向上流放入水内,捕获随水而下的鱼类。起网取鱼的次数不定,一般每隔3—4小时起一次,生产期间为春、秋两季,丰盛期一般在开江后至端午节。
大、小拉网 这两种网具仅网大网小及操作人多少的区别,其形状相同。大、小拉网均分为明水大拉网和冬季大拉网。明水作业期,大、小拉网使用船舶在滩上进行,冬季大拉网则凿冰洞,将网从此洞投入彼洞拉出。这种网具一个滩不能超过4趟网。
铁脚子网 铁脚子网是拉网的一种,一般长60余丈,由15—16片连接而成,网为长方形,每片网底附有袖子,袖子前附有铁坠子。作业时用一只船将网具载在船上,先将一端网绦放在岸上由人牵引,船一面前进一面放网,然后将另一端的网绦拉向先放网的一岸出网取鱼。也有顺江河打流的,将网拉到一定程度,在船上出网取鱼作业,生产期为春、秋两季。
三层挂网和汤网 三层挂网是由2片大眼网、1片小眼网,3片连接在一起而成的。汤网是1网1片。这两种网具的渔法相同,两人一船,先将网一端的漂子投入水中,随后将网逐渐撒下,撒完网,船即顺流跟网前进,待网溜到下游一定地点即起网。此种渔具在整个明水期间都能进行生产。
丝挂子 网线很细,每块网长10—20米,网高2—3尺。下网时先由一端开始,一个人操船前进,一人下网,下完后,即用木板等物敲打出声,使鱼惊窜,挂在网眼上而捕获。此网分两种:一种浮在水面的叫浮挂子,一种沉入水的下层叫底网。明水期除伏天不能生产外,其余时间都可。
扒网 圆锥形鱼网。捕鱼方法是一人操船,一人投网,顺流将网缘之一边开始放大,撒完网后,稍流一会,待网合拢后则起网捕鱼。生产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
旋网 圆锥形鱼网,一人使用,撒网成圆形,网底有一圈铁坠子,落水后迅速沉入水底。明水期都可使用。
快钩 快钩也叫滚钩,每一杆绳拴钩300余把,每隔4把1把。两人使船1人下钩起钩,顺流及横江两种。早晚起一次钩,1只船可使用30杆。此种钩不用饵料,游泳中的鱼类,撞到钩上便被捕获,主要在明水期作业。
毛钩 毛钩即一般使用钩鱼的小钩,每200—400把为一盘,在钩坛口每隔2.5尺拴1把钩,两人1船,在无流的滩上下钩,饵料用豆饼、玉米面、小鱼或蛤蜊肉、蚯蚓等,每天晚上下钩,渔获物多为鲇鱼、嘎牙子等杂鱼。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