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业机械科研与推广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8

 

 第一节 科研推广机构

  19499月,哈尔滨市民政局设农业股,主要职责之一是研究和改进农具,并推广和使用。1950年设农具改进委员会。19527月,农具推广工作由农村工作委员会负责。

  19602月,哈尔滨市成立农具鉴定(研究所)站,编制58人,承担农具研究工作。1962年,市农具鉴定站参加全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市农具科研任务。19638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划归哈尔滨市领导,改名为哈尔滨市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以下简称市农机研究所)。同年农机推广工作由滨江区农机总站设专人负责。19646月,市农机研究所改名为黑龙江省蔬菜机械化研究所,11月并入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1965年,市拖拉机总站设工具改革科,负责农具改革工作。1968年,市拖拉机总站撤销,农机推广工作由市委农机组负责。197310月,农机推广工作由市农机处机管科和科教科共同负责。1974年,重新成立市农机研究所,编制50人。80年代后,农机推广工作由市农机处科教科负责。

 第二节 农机科研成果

  20世纪60年代,哈尔滨市农机科研力量得到加强和充实,比较快地完成了农业生产急需的科研项目,取得一定成果。市农机研究所1964年在原牵引式谷物播种机基础上,研制改装了“悬挂式24行谷物播种机”,工作效率提高1倍。1965年针对尤特兹胶轮拖拉机水田作业打滑、作业效率低的问题,设计研制出适合郊区水田作业的“尤特兹-45水田防陷轮”,在轮胎外圆上安上筐蓝式防陷装置,增加附着力,泡田3天即可用于作业。1966年又设计出“滚筒式耙、窝眼式耙”,驱动轮在滚筒上,滚筒转动(驱动轮)排种,这种播种技术受到农民普遍欢迎,推广使用400台。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机科研工作受到干扰,基本处于停顿状态。仅完成“2BMX2”马铃薯种植机,以块薯为主,垄作和平作兼顾,分级调整,可同时完成开沟、播种、复土3项作业,生产效率为每小时2亩。期间,为解决拖拉机作业“犁后喘”(拖拉机后带人扶木犁)问题,全市掀起以技术人员和农民能工巧匠为骨干的农具改良升级热潮,改革了从整地、播种、中耕到植保、施肥、脱谷等多种农具。1977年研制成宽播密植机械,1978年土豆播种机投入生产。呼兰县研制成深松播种机,阿城县研制成手扶追肥机。

  80年代,农机科研迅速发展。市农机研究所19802BMX2马铃薯种植机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1981年研制成2ZBZ2蔬菜无钵秧苗栽植机、垂直园盘侧充种蔬菜排种器通过省级鉴定。1983年研制成大中型轮式拖拉机和链轨拖拉机配套农具“2BXQ2型旋畦播种机”,可一次完成两畦的旋耕、打畦、筑埂、播种、复土、镇压等项作业。1984年,研制成2BS4蔬菜播种机、9DQC160型切菜机、IQFZ型垄作复膜机、1DQ210型垄作旋耕复膜机及喷药装置,9DQC160型切菜机用于切割青饲料,即可手摇又可电动,IDFZ型垄作复膜机可在原垄上覆膜,同时完成原垄整形、铺膜、压实后复土。1985年研制成7ZX15自吸式罐车和3WH250型机动喷雾机,7ZX15自吸式罐车机组”的真空泵置于拖拉机后侧,罐体固定在拖车上,行走灵活,可完成吸运粪尿、氨水、酒糟及农田排灌等多种作业;生产三铧犁60台、畦田播种机5台、丰收-180配套试验样机5台。1986年研制成IDG140型垄作旋耕地膜机、3.2-14中耕三铧犁、3WH300型机动喷雾机,IDG140型垄作旋耕地膜机被誉为国内同类产品第二代样机的雏形,其整形器为国内首创,3WH300型机动喷雾机改进了郊区植保机械的使用性能。1987年研制成平畦自行复土铺地膜装置,有作畦和覆膜两项功能,可自行复土,一组或多组复式作业。研制成“9CL01型真空泵动力转换装置,适用于气吸(吹)式播种机,可进行农用排灌、吸运稀料、植物保护及需要产生真空的机械设备。19871988年,市农机处进行科研,开发了平作少耕机械化、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技术。1989年,市农机研究所研制开发了旋耕多用机、多用播种机和WZ15型涡流式增氧机,旋耕多用机一次进地可完成旋耕、深松、起垄作业,还可增加装置,同时进行施肥、镇压作业。

 第三节 新技术新机具推广

  1950年,市农具改进委员会制定了推广新式农具办法。50年代中期,农机推广效果不明显,推广工作一是由国家投资从苏联及东欧国家引进牵引五铧犁、四铧犁、三铧犁、园盘耙、缺口耙、丁齿耙、24行和48行播种机、扣种机等农具给国营农机站机耕队,配合进口机车作业;二是在农村推广以半化农具为主的小型机械,主要有马拉耙、七寸步犁、双轮单(双)铧犁、小型手动及机动插秧机等新式畜力农具。

  1960年,农机具推广主要结合群众运动自发地进行,其作用只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全市推广在座机、拖拉机、汽车等内燃机上使用喷水节油技术。

  70年代初,农机新技术在群众运动推动下推广较快,特别是农具技改层出不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一定作用。70年代中后期,农机推广以科研新成果为重点,实行工改、科研、引进相结合。1978年,市农机处在市蔬菜研究所召开新机具表演现场会,推广农机具。

  80年代,农机推广以机械化综合增产技术为重点,农机农艺紧密结合,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日益受到农民欢迎,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81年推广一批以深松耕法为主的新农具,推行深松起垄、夏菜深松地、土豆和大葱深松开沟栽种、铲前深松等项新耕法。同年4月,市农机处在红利大队召开现场会,推广东方红大队使用龙江三号播种机播种及红利大队两垄一平台种植经验。615日,第二次农具表演现场会表演了气吸式播种机、地膜覆盖机、旋耕机及市农机所改装的深施肥部件、信号仪等。1982年,通过引进和自行研制两条渠道,先后试验推广一系列菜田专用和菜粮通用的新机具。同年8月,市农机处在道里区新发公社胜利大队举行菜田机具试验示范现场表演。全市旋耕整地机由4台发展到19台,旋耕整地面积11万亩。1984年,市农机处承担省农机局下达的笼养鸡推广任务。1985年承担农牧渔业部农机化司下达的笼养鸡推广项目,1986年通过国家验收。

  至1990年,除已推广普及形成规模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外,全市还进行了玉米药剂灭草免中耕技术、机械根茬粉碎还田技术、低洼地治涝技术的示范推广。

  旱作少耕机械化技术 1965年,省农机研究所在呼兰县历井粮种场729亩试验田上搞垄沟深松“样板田”,为全省机械深松之始。1972年,呼兰县在原深松基础上扩大了深松整地和苗前深松试验面积,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70年代后期,阿城海沟大队等经多年实验,探索出以深松少耕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三三”轮耕制,以深松为基础,翻、松、耙(或原垄种)相结合的保土、保肥、保墒耕作方法。80年代,以“三三”轮耕制为主的旱作少耕机械化技术逐渐在全市普及。1984年,呼兰县重点推广该项技术,全县302台七铧犁全部配上深松铲,举办了农机人员技术培训班,召开了作业现场会。全市机械深松整地47万亩,占机械整地面积的54%。1985年,全市机械深松整地完成894万亩,其中呼兰县626万亩、阿城县143万亩、市郊125万亩,投入作业机具348台(套)。1986年,机械深松整地达945万亩,其中呼兰647万亩、阿城173万亩、市郊125万亩,投入作业机具424台。1987年,机械深松整地达1177万亩,其中呼兰704万亩、阿城307万亩、市郊166万亩,投入作业机具921台。同年11月,全市“旱作少耕机械化技术”通过省农机局推广项目验收会专家评审验收。1990年,全市机械深松整地818万亩。

  地膜覆盖机械化技术 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1980年,国家在哈尔滨市召开地膜覆盖现场会,市农机研究所研制的第一台地膜机进行了现场表演。1981年,市政府拨给农机处推广费10万元,引进大型覆膜机3台,不适应本地垄作的要求。1982年,市农机研究所研制成悬挂式大型垄作地膜机,示范作业1234亩。1983年,市郊购进畦田地膜覆盖机8台,垄上地膜覆盖机7台,在7个公社30个生产队进行铺膜作业,共铺膜1334亩,占铺膜面积的22%。1984年,市农机研究所对地膜机进行改进,增加喷药装置,当年生产5台,并投入作业。市农机处在市农机校举办覆膜技术培训班,并组织技术咨询服务队,深入村屯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服务。全市投入覆膜机16台,机铺膜3418亩,占铺膜面积的346%。1985年,市农机研究所研制出2台小型牵引覆膜机,投入田间作业。1986年成立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协调指导小组,市农机处负责铺膜、培训和管理工作。全市机铺膜开始大面积推广,达到6500亩,占铺膜面积的43%。同年4月,在太平区东风镇召开机械铺膜现场会,市农机研究所研制的3种机型的覆膜机现场作业,其中小型覆膜机深受农民欢迎。10月,机械覆膜技术通过农业部评审验收。1987,在呼兰、阿城进行玉米机铺膜试点,平均亩产比常规播种增加300余公斤,增产70%以上,亩增收50元左右。1990年,全市地膜机达185台,机铺膜225万亩,机械化达50%以上,基本形成大、小型,牵引、悬挂,三行、二行、单行的系列化机型,为各种拖拉机和畜力配套。

  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 1985年,呼兰县农具研究所引进2BY2小型玉米精播机,试验示范播种105亩,亩省种子15公斤、化肥2公斤,增产40公斤,增收12元。1986年,全市投入1168台播种机,播种345万亩,占粮田种植面积的126%。1987年,全市播种机数量进一步增加。呼兰县改进公主岭耙,生产大豆单行点播机360台;从海伦引进2BT1小型双行播种机120台。阿城市购买小型双行播种机38台,自行生产30台。市郊榆树乡农机站购置2BY6型玉米精播机1台。当年全市播种机总量达到1730台。这些播种机通用性较强,既能半精量穴播玉米,又能垄上双条精量点播大豆,还可进行侧深施化肥,提高了保苗率和化肥利用率。精少量播种面积达51万亩,占粮田播种面积的187%,其中大豆20.6万亩、玉米30.4万亩。1988年,全市新增小型双行播种机774台,精播机保有量达2504台。实现机械精少量播种683万亩,占粮田播种面积的249%,其中大豆253万亩、玉米43万亩。同年,该项目通过省农机局验收鉴定,玉米等穴播种作物实施精量或半精量播种,大豆实施双条精量点播,具有节育种子、植株分布合理、减少苗间用工、降低成本、促进作物增产的作用。1989年,该项目转入机械化生产常规项目。

  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技术 60年代曾小范围试验。1983年,太平区民主乡12户农民自发组成联合体,进行机械插秧试验,未能取得预期效果。1984年,市农机处正式承担推广工作,在市郊民主乡红星村和阿城县双丰乡东风村试点。红星村13户农民承包270亩,平均亩产430公斤,比非试验田增产61%。东光村—朝鲜族农民育秧苗15万盘,通过卖商品苗,代插秧等服务,获纯利3万元。1985年,棚盘育秧机械插秧试点村有3个。1986年进一步通过举办技术指导讲座、现场会和培训班等方式推广该技术。道外区万宝镇万有村农户购置1台日本四行插秧机,采取小棚育秧方式育秧盘4000个,当年获成功。同年5月,日本插秧机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在民主乡红星村进行插秧现场技术指导并座谈。全市在阿城县召开棚盘育秧机械插秧现场会。1987年,市农机处在市农干校举办“水稻棚盘育秧机械插秧培训班”。道外区在万宝镇举办培训班,共培训50余人。1990年,全市插秧机保有量达135台,机械插秧面积达2万亩。

  池塘养鱼机械化技术 1985年,市农机处承担农牧渔业部农机化司下达的“池塘养鱼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选择松江渔场60亩水面进行机械增氧和颗粒饵料喂养对比试验,购置5台增氧机及颗粒饵料机,结合先进的养殖技术,收到较好的效果,平均亩产350500公斤,最高达1000公斤。1990年,全市机械化养鱼水面达到5000余亩,拥有增氧机、颗粒机等渔业机械设备300余台。在西郊、金山堡、哈飞、水飞、松江、榆树6个国营渔场进行大面积推广。

  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农机化项目 1989年,市农机处承担市“丰收计划”农机化项目,实施玉米、大豆、水稻、蔬菜4项机械化综合增产技术,市投资5万元。1990年,全市落实农机化“丰收计划”面积56万亩,新增2BT2型播种机861台、插秧机4台、育苗盘2万个、地膜机57台;培训2800人次。玉米机械化综合增产技术实施35万亩。实施精少量播种,机械深施肥、铲前趟一犁,中耕深松等技术措施,平均亩产515.5公斤,比前3年平均亩增产203.8公斤,投入产出比为122。大豆机械化综合增产技术实施15万亩,采取精量点播等垄三栽培技术,平均亩产1631公斤,比前3年平均亩增产614公斤,投入产出比为1197。水稻机械化综合增产技术实施2万亩,采取棚盘育秧机械插秧技术,平均亩产5215公斤,比前3年平均亩增产232公斤,投入产出比124。蔬菜机械化综合增产技术实施面积15万亩,平均亩产2766公斤,比前3年平均亩增产886公斤,投入产出比为115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