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产  品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8

 

 第一节 产品种类

  一、工业产品

  哈尔滨市乡镇工业源于简陋的农村手工作坊,以生产铁木农具、木制家具、车马挽具、毛皮和皮革及其制品、薄铁制品及粮米、油料、食品等为主,还生产部分建筑石料、石灰和砖瓦等传统建筑材料,商品量小,多为自给自足。

  50年代末期,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市兴起了大办公社工业的高潮,农村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公社工业,新增金属冶炼、化工等生产项目,采用“土法”上马,生产钢、铁、化肥、水泥、炸药等多种“土”工业产品,品种和数量迅速增加,主要有农机具、机械、化工、冶金、服装、纺织、食品、皮革、粮油加工及砖、瓦、砂、石、灰等。

  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绝大多数社办工厂下放、解体和关停,工业产品品种和数量急骤下降,主要产品品种不及农村工副业产品的一半。6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队企业的复苏以及支青和支农企业的兴办,配备一些车床、台钻和电气焊等简易通用设备,社队工业依靠精减回乡的技工、退休还乡职工和下放到农村的科技人员,开始进行一些简易加工及生产为城市工业配套拾遗补缺的小产品,为以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但受“左”的思想、政策和产品经济体制的制约,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工业产品体系。

  70年代,由于全市农村社队两级以农机修造业为首的工业企业和“五小工业”发展较快,社队工业产品品种和产量不断恢复和增加。1979年,全市社队工业主要产品有机械、冶金、建材、化工、食品、纺织、缝纫、皮革、工艺美术等十几类,600多个品种,基本是适销对路的中低档产品。

  8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对社队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放宽、搞活和扶持政策,使其获得比国营企业更大的活力,特别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逐步明确,社队工业可以突破产品经济模式,发展和转产各种短线、缺门、适销对路的产品,全市社队工业进入新阶段。1984年后,随着城乡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乡镇工业的发展渠道拓宽。城乡横向经济联合的迅猛发展,加快了城市工业产品向乡镇企业扩散、转移。科研体制改革的展开,为乡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设计单位提供了条件,加速了开发新产品的进程。产品品种范围越来越广,除适销对路、量大面广的中低档产品,拾遗补缺的小批量产品,以及为城市工业配套协作的零部件、元器件广泛发展外,新产品开发也开始起步。

  1990年,全市乡镇工业已拥有轻重工业的纺织、缝纫、皮革、家具、木材加工、造纸、印刷、文体用品、工艺美术制品、食品、饲料、冶金、机械、建材、石油、化工、塑料、医药、电器、仪器仪表等近30个工业门类系列,1000多种产品,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品种繁多的工业产品体系。

  二、农业产品

   哈尔滨市乡镇企业的农业产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品,主要有粮食、水果、林木、药材、禽畜、水产等。

  50--60年代,社队企业的农业产品主要有粮食、水果、药材、禽畜、水产品等。但商品量较少,以自给自足为主。

  70年代,农村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全市社队企业的养殖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牛、猪、羊、鸡等产量增加,商品量亦随之增加。此时,农业产品大多以原料商品出售进入市场。

  80年代初,哈尔滨市社队企业开始对农业产品粮、豆、薯、禽、畜、果、药等实行种、养、加、销一条龙,改变了原字号农业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状况,提高了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3年以后,由于农村全面实行并逐步完善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社队将部分种、养企业承包给农民家庭经营,集体经营的企业逐年减少,主要产品品种也随之减少。1990年,农业产品中的主要产品由1979年的8大类减少到牛、猪、鸡3大类。

 第二节 优质产品

  一、部优产品

  哈尔滨市乡镇企业荣获国家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是从1982年开始的。当时,道里区新发公社胜利乳品厂生产的“孔雀”牌全脂甜奶粉、新农乡新农制酒厂生产的“新农”牌双粮酒2种产品被国家农牧渔业部评为部级优质产品,占全国乡镇企业系统32种部优质产品的6. 25%,占全省乡镇企业4种部优质产品50%。由此开创了哈尔滨市乡镇企业争创各级优质产品的新局面。19821986年,全市乡镇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和企业把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产品做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突破口,从上到下注重产品质量管理,不断的制定和完善各种产品质量标准,对创优产品制定内控标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经常组织检查评比,大力开展产品评优、创优活动。5年中,全市乡镇企业共有9种产品被评为农业部优质产品。1986年,“白鹅”牌印刷胶、“红叶”牌防水粉、“白鸽”牌液化气炉具、“冰城”牌平板4种产品被评为部优产品。19871990年,由于市乡镇企业管理局的撤消,市集体经济办公室未设专职管理部门,对乡镇企业产品创优、评优工作力量消弱,只有4种产品被评为部优产品。

  19821990年,哈尔滨市乡镇企业被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产品共有13种,它们在国内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受到用户好评,在到期复评检查时,全部符合部优产品质量标准。

  二、省优产品

  哈尔滨市乡镇企业申报省级优质产品始于1983年。当时,哈尔滨市电焊防护用品厂生产的“鹰牌”电焊面罩、呼兰县炉具厂生产的“白鹅”牌单眼液化气炉具2种产品被评为省级优质产品。随着全市乡镇企业的发展,产品品种日益增多,质量不断提高,省级优质产品大量涌现。1983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共有筒锹、电动盘式切管机、电熨斗、液化气快速充气阀、检验平板、

  三、市优产品

  1986年,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评选市优质产品活平尺、给水设备等22种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其中哈尔滨市昌宁给水设备厂生产的ZQS1型给水设备是取代水塔和高位水箱的全自动气压供水设备,1988年荣获省优质产品奖,1989年又获部优质产品奖。由于产品质量好,深受用户欢迎,不但南极长城考察站、中国卫星观测站选用了该厂的产品,还走出国门远销美国、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动。经有关部门联评,哈尔滨市养禽设备厂生产的“金雀”牌阶梯式蛋鸡笼养设备、阿城县家用电器总厂生产的“巨源”牌单人电热毯和巨源牌普通电熨斗、哈尔滨市松花江罐头厂生产的梅花牌500克糖水香瓜4种产品被评为哈尔滨市优质产品。1986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共有30种产品被评为哈尔滨市优质产品,主要有汽车轮轱、高压开关板、正反烧热水锅炉、钻孔攻丝机、散热器、玉米淀粉、饴糖、阀门、石膏纤维装饰板、棕刚玉、电缆桥架、汽化油炉、光滑极限塞等。

 第三节 出口产品

  哈尔滨市乡镇企业产品出口创汇始于1973年下半年。当时,只有阿城县平山编织厂利用本地区杂条、苕条资源,采用传统的编织工艺,生产出口柳编手工艺品,品种比较单一,出口量较少。至1976年,共实现出口交货额12万元。80年代中后期,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一批素质高、条件好的乡镇企业为求得自身的发展,在千方百计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抓住机遇参与国际竞争,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出口产品,使其由一大类发展到工艺品、土特产、工业品三大类,品种涉及化工、机械、矿产、轻工、土产、畜产、纺织、工艺品等。阿城平山磨料厂提炼加工国际市场上畅销的棕刚玉色泽纯正,含量均匀,可做为人造磨料,也可制造各种磨具,19861990年实现出口交货额351万元,创汇94万美元。阿城平山编织厂不断创新,由筐、盘、篓等增加到10多种各种式样美观产品,并销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86年,全市乡镇企业出口产品有棕刚玉、柳编织品2种,销往日本和西欧部分国家,年实现出口交货额95万元。1988年,全市乡镇企业出口产品有电焊面罩、元钢、干草、鬃尾、汽化油炉、童车、椅条、柳制品、卫生筷、棕刚玉、猪鬃、短麻、松仁等17种,销往苏联、日本、西欧、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现出口交货额540万元,创汇145万美元。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出口产品年交货总额已达到1186万元,比1986年增长1148倍。创汇额达224万美元,比1986年增长796倍,每年平均增长7301%。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