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志 二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16

第二篇 1949-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总量的变化
            第二章 人口自然变动
            第三节 人口死亡和死亡率
 
    一、死亡人数和死亡率
    (一)1949-1990年哈尔滨市死亡人数哈尔滨市1949-1990年的42年间,累计死亡5526
69人,年平均死亡13159人,历年死亡人数在8105人至21857人之间波动。日平均死亡人数
在22至60人之间。42年间,哈尔滨市人口增加了2.6倍,死亡人数只增加0.49倍。人口
死亡率在大幅度地下降。
  42年中,死亡人数超过年平均数的年份有18年。其中有8个年份是在50和60年代,死亡
人数最高峰年份是1959、1960和1961年。这3个年份在死亡人数最多的同时,死亡率也上升,
是死亡人数相对量和绝对量都增多。这段时期,一是处于从解放前的人口高死亡向低死亡
的过渡阶段;二是时逢3年经济生活困难时期。另10个年份是在1981至1990年。这段时期死
亡人数逐年增多,但死亡率基本不变,一直稳定在5.5‰上下。是死亡人数绝对量增多、
相对量未增多。自80年代初,哈尔滨人口已超过250万,是50年代中期哈尔滨市人口的两倍。
因此,尽管死亡率不断下降,而死亡人数也必然要有所增加。
  (二)1949-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死亡率
    1949-1990年的42年间,人口死亡率在4.02‰至17.99‰之间波动。42年平均死亡率
为6.68‰,低于全国(9.06‰),也低于其它许多大城市。统计资料表明,哈尔滨市人
口死亡率的趋势是在下降,但变化也是不均衡的。
  1949-1953年的5年间,平均死亡率为14.61‰,最高的1951年达17.99%,最低的19
53年为12.54‰。在42年中间,这5年属于高死亡率阶段。这是从旧社会的高死亡向新社会
低死亡的过渡阶段。
  1954-1964年的11年间,平均死亡率为8.79‰。在42年间,这11年属于中死亡率阶段,
也是42年中由高死亡率向低死亡率的过渡阶段。11年中,1958年前,人口死亡率虽有波动,
但始终在10‰以下。1959年末,全国进入经济困难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受到严
重影响,人口死亡率也随之上升。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从1962年开始,死亡率又逐步降
了下来。
  1965-1990年的26年间,平均死亡率为5.40‰。不仅低于同期全国、全省的人口死亡
率,而且也低于北京、上海、天津的人口死亡率。这一低死亡率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哈
尔滨市广大人民群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健康水平的提高,由于重视医疗卫生事业
的发展,急性传染病有的已被彻底消灭,有的已被控制,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大下降;另一
方面,哈尔滨市人口死亡率低于全国和黑龙江省的人口死亡率,是由于城市人口死亡率普
遍低于农村人口死亡率。低于其它大城市人口死亡率的原因在于哈尔滨市人口年龄结构的
变化:一是由于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婴儿死亡率比重随之降低;二是哈尔滨市人口年
龄结构轻,老年人口比重低,因而死亡率低。
    二、性别、年龄别死亡率
   (一)总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自1957年以来断续的17个年份中,哈尔滨市男女人口死亡率始终是男性高于女性,而
且差异越来越大。据统计,17年间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死亡22944人,平均每年多死亡1
391人。哈尔滨市死亡人口性别比明显高于全国、黑龙江省以及北京、上海和其他城市。
    (二)年龄组死亡率
     1.不满周岁的婴儿死亡率高。哈尔滨市统计的4个年度中,0岁人口死亡率虽然逐年下
降,但始终居高死亡率的年龄段。
     2.从1—4岁组起死亡率迅速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到10—14岁组达到最低点,然后
又随年龄缓慢上升。死亡率最低年龄组逐步前移,1959年为15—19岁组(1.08‰)、1975年
为10—14岁组(0.51‰)、1981年为5—9岁组(0.74‰)、1990年为10—14岁组(0.44‰),
反映了儿童保健条件的改善,特别是70年代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80年代初独生子女群
体出现并不断增多,儿童在物质和精神各方面的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因而死亡率下降 。
     3.从40岁组开始死亡率明显上升,55岁组以后急剧上升。到90岁以上年龄组死亡率达到
最高点,各统计年度比较接近 。
     4.哈尔滨市4个年度的人口年龄别死亡率,由于人口总死亡率的不同,各年龄组死亡率
横项比较均有差异,但死亡率变动趋势却是基本相同的。
    (三)年龄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建国以来哈尔滨市有资料记载的人口死亡率都是男高于女,但是表现在各年龄组上则是
交差的,有时男高于女,有时女高于男。1959年全市总人口死亡率为10.67‰,男性人口死
亡率为10.52‰,女性人口死亡率为10.83‰,死亡人口性别比为108∶70。在20个年龄组死
亡率中,有11个年龄组是男高于女,9个年龄组是女高于男。1—4、5—9两个年龄组女性死亡
率略高于男,这同当时社会上重男轻女,父母对女孩关心重视不够有关。15—49岁7个年龄组
的女性死亡率均高于男性。15—49岁正好是育龄妇女年龄段。当时妇幼保健条件比较差,加
上当时育龄妇女多数属多胎生育,产妇死亡率较高,致使女性育龄年龄段死亡率上升。到19
75年,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妇幼保健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产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年龄别
死亡率中,只有1—4岁、20—24岁、35—39岁3个年龄组女性死亡率略高于男性,其原因同1
959年近似,只是程度减轻了。1981和1990年,在各年龄组中,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的越来
越少。仅有的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的年龄组均转入85岁以上年高龄组中,并且死亡人口性别
比也急剧下降。原因在于高年龄组中,女性人口存活人数大大多于男性。
  (四)年龄段死亡构成比
     1.儿童少年组(0—14岁)年龄段死亡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59年与1990年相比
下降了91.06%。儿童少年死亡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一是儿童少年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重下降。1990年比1959年下降了50.86%。二是儿童少年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这是儿童
少年死亡人口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1990年比1959年下降了94.70%。这是我国经济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卫生医疗保健事业的不断发展,认真贯彻优生优育生育政策的共同结果。
  2.青壮年组(15—59岁)年龄段死亡人口占的比重,1959年由于当年儿童少年死亡人
口比重高,使青壮年组死亡人口比重相对较低(21.9%),1975、1981、1990年基本稳定
在三分之一左右。青壮年组人数从1959年的103.94万人,1990年增加到214.62万人,增长
1.07倍,而死亡人口比重却相对稳定,原因在于青壮年人口死亡率在逐年下降,从1959年
的3.96‰,1990年下降到1.31‰,下降了66.92%。
  3.老年组(60岁及以上)年龄段死亡人口比重逐年上升,从1959年的24.53%,到199
0年的62.58%,上升了155.12%。上升的原因是由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1959年占4.86%,1990年占8.29%,上升了70.58%。老年人口的实际人数从1959年的
9.26万人,1990年增加到24.80万人,增长了1.68倍。按老年人口增长的速度,死亡人
口比重应该更高,但由于老年人口死亡率有所下降,因此缓解了老年组死亡人口比重的增
长速度。
     三、婴儿死亡率
    (一)婴儿死亡率的变动
     哈尔滨市解放前,婴儿死亡状况无统计资料。据市卫生局调查资料,1949年以前,哈
尔滨市北郊的松浦区,婴儿死亡率高达198‰。
  建国后,哈尔滨市政府非常重视妇幼保健工作,采取培训改造旧 产婆,大力推广新法
接生,在全市城区建立妇幼保健站,宣传妇幼卫生知识等项措施,1954年婴儿死亡率由建
国初期的86.8‰,下降到45.1‰,1957年下降到43.12‰。1984年市卫生局组织全市医疗保
健机构对市区33个街道和郊区22个乡的10317个活产婴儿进行回顾性调查,查出婴儿死亡19
1人,婴儿死亡率为18.51‰。
    表2—15的0岁人口死亡率,是根据户籍对死亡人口统计中的0岁人口数量计算得出的。19
57—1961年的婴儿死亡率基本符合当时的情况。1975—1986年婴儿死亡率过低,是由于统计
的原因造成的。
    市卫生系统对婴儿死亡率做过断续的统计。50、60年代的婴儿死亡率状况,同户籍统计
的0岁人口死亡率接近。都在50‰上下。1975年之后,死亡率大幅度降下来,直到1990年,
在11—20‰之间波动 。
    哈尔滨医科大学社会医学教研室从研究人口死亡趋势的角度,根据哈尔滨市道外区三十
多年积累的人口死亡统计资料,对婴儿死亡趋势分4个阶段进行统计:1953—1954年婴儿死亡
率为63.75‰ ;1963—1964年为38.15‰;1973—1974年为20. 94‰ ;1983—1984年为20.16% 。                    
    同全国和其他大城市比较,哈尔滨市婴儿死亡率偏高。以第三次人口普查的1981年婴儿死
亡率为例:全国城市为21.97‰;北京市区为9.69‰ ,天津市为17 ‰,上海为9.73‰ ,哈尔
滨市则为 23.47‰。
   (二)新生儿死亡率
    建国以来,哈尔滨市新生儿死亡率无完整统计资料。据记载,1949年前,哈尔滨市松浦区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 20%。1954年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由建国初期的14.1/万,下降到6.9
/万,1957年又下降到2. 3/万。1977年哈尔滨市儿童保 健所与儿童 医院,对1974—1976年
新生儿死亡状况进行回顾性调查。3年新生儿总数为49658人,新生儿死亡357人,死亡率为7.19‰。
新生儿死于第一周的占54.9%,死于第一天的占46.45% 。
    1960和1964年新生儿死亡率较高,但由于同期婴儿死亡率更高,新生儿死亡人数只占婴儿
死亡人数的1/4左右。有3/4的婴儿是在 1个月以上到一周岁之内死亡的,反映当时儿童保健
状况不够好。1975—1982年,新生儿死亡率下降,同期婴儿死亡率下降幅度更大,因此新生儿
死亡人数占婴儿死亡人数比重上升到55—69%之间,说明新生儿和儿童的保健状况都有明显好
转。1983—1990年,新生儿死亡率上升,在12—17‰之间波动,同期婴儿死亡率也略有上升,
在14—20‰之间波动 。由于新生 儿死亡率上升的幅度大于婴儿死亡率上升的幅度,因此新生
儿死亡人数占婴儿死亡人数比重上升到 81—89%之间。这表明,儿童保健状况越来越好。
   (三)死亡婴儿性别比
    哈尔滨市死亡婴儿性别比在统计的18个年份中,除1958、1961、1986年属于基本正常外,
其余15个年份均属于偏高或严重偏高。1981、1989、1990年是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
据,3个年度的死亡婴儿性别比分别为145.07、137.69和 137.84,均属严重偏高。
    哈尔滨市死亡婴儿性别比偏高,同哈尔滨市死亡人口性别比偏高是一致的。同时死亡婴儿
性别比偏高或严重偏高 ,也加重了哈尔滨市死亡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严重程度。
    四、产妇死亡率
    解放前,哈尔滨市既无专设妇幼卫生机构,又无专人管理妇幼卫生事业。妇女分娩绝大多
数靠旧产婆或自家接产,因此,妇女死于难产或产褥热者屡见不鲜。据调查资料,哈尔滨市松
浦区1949年以前旧法接生率82%,产妇死亡率高达140/万,产妇产褥热发病率为10%。建国后,
由于党和政府对妇幼保健事业的极大重视,设立了妇幼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建立专业妇幼保健
和医疗机构,培训妇幼保健医疗人员。1952年开始在全市城区建立妇幼保健站,宣传推广新法
接生,实行产前检查、产后访视等措施,不断扩大和提高妇幼保健服务水平。到1954年全市新
法接生率达94.2%,产前检查率达90%,产妇死亡率由建国初期100/万,下降到6.9/万。19
57年全市新法接生率达97.9%,产妇死亡率下降 到3/万。当年,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大医院
为骨干,以基层妇幼保健站和个体助产所为基础的难产抢救网和妇幼保健工作网。建国之后,
由于产院和产科床位不断增加,产妇住院分娩率大幅度上升 。据统计,建国前住院分娩率仅
为10%,1955年上升为17.3%,1958年上升至44.9%。“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市妇幼保健
机构被撤销,使妇幼保健工作 受到影响,住院分娩率下降,1971年全市产妇死亡率达7. 14/
万。“文化大革命”后,妇幼保健机构相继恢复。1978年市 妇产医院对 全市 197 4—1977年
死亡孕产妇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结果:4年中分娩产妇为92318例,死亡58例,死亡率为6.28
/万。1978年产院恢复,床位增加,住院分娩率又开始上升,1984年底达86.61%,1988年达
88.98%,产妇住院分娩问题陆续得到解决,产妇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又据统计,1978—
1980年3年全市分娩产妇77938人,死亡25人,死亡率为3.21/万。1981年1月1日起在市区统一
使用《孕产妇、新生儿保健手册》,进一步加强对孕产妇、新生儿的保健管理。1983—1984年
上半年,全市死亡孕产妇30人,死亡率为4.7/万。1988年产妇死亡率为2.55/万。同其他
大城市比较,哈尔滨市产妇死亡率尚偏高。
    五、人口死亡原因
   (一)主要死因顺位及构成比的变化
    1953—1954年人口死亡原因前3位为呼吸系疾病、结核病、消化系疾病。3项合计占死亡
人口总数的61.18%。随着社会经济及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劳动及卫生条件的改善,
哈尔滨市人口主要死亡原因及其构成从60年代起开始发生变化。1963—1964年人口死亡原因
前3位为呼吸系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3项合计占死亡人口总数的45.37% 。从70年
代开始,人口死亡原因前3位改变成: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从70年代开始,
威胁哈尔滨市人民生命的主要是这3项疾。病而且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这3项疾病的比
重也不断上升。50年代这3项疾病占死亡人口总数的9.14%;60年代占31.83% ;70年代占
57. 62% ;80年代占 63.44% ,90年代占66.29% 。事实表明,要不断提高哈尔滨市人口
健康水平,延长人口寿命,必须重点做好上述3种疾病的防治工作。
    在旧中国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健康的肺结核病,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推行结核
病的防治工作 ,使结核病的死亡比重不断下降 。50年代居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占总死亡人
数的16.31%;60年代下降到第四位,占8.40 %;70年代80年代下降到第七位,占4.06%和
4.61 %;90年代下降到第八位 ,占2.22 %。这是哈尔滨市医疗保健工作的重要成绩之一 。
  急性传染病曾对哈尔滨市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过极大的威胁。从1902年到1945年的44
年间,有录可查的急性传染病史谱上,曾有过1910—1911年、1920—1921年的鼠疫和1902、
1919、1926、1932年的霍乱大流行;天花年年发生;伤寒、痢疾、斑疹伤寒、麻疹、白喉、
猩红热等常年流行。1940年的统计,因传染病死亡的人数占死亡人口总数的60%以上。
  1946年7月,哈尔滨刚刚解放不到3个月,突然暴发霍乱,两个月后又发生了从未发生过
的原发性腺鼠疫。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把他们设在平房的“731”部队细菌工厂炸毁,
放出了带鼠疫菌的老鼠给哈尔滨人民留下的严重灾难。从此,哈尔滨市成为人间鼠疫的重要
疫源地。因此,急性传染病在五、六十年代一直是人口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哈尔滨市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防疫工作,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
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甲类传染病最早被控制或消灭,其中古典型霍乱和天花分别于1947和19
53年绝迹,人间鼠疫自1955年再未发生。在乙类传染病中,回归热自1952年绝迹;解放初期
流行普遍的斑疹伤寒和儿童中较多流行的白喉,70年代之后基本未再发生;常年流行而且发
病率经常高达1000/10万以上的麻疹,近年来发病率不超过20/10万,近6年均未超过3/10
万;脊髓灰质炎自1980年后未曾发生;病毒性肝炎1959年发现,现已基本得到控制。由于卫
生防疫工作的重大成就,使急性传染病死亡率从50年代的88/10万以上,到80年代下降到1
/10万左右,使急性传染病对哈尔滨人民生命的威胁降到最低点。
    1980年 ,哈尔滨市人口主要死因,同全国城市及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比较,前6
位基本相同,只位次略有差异。特别是前3位主要死因,不仅都集中于脑血管病、心脏病、恶
性肿瘤,而且构成比也都非常集中 ,全国城市为63.91%、北京为69.5%、天津为 74.28% 、
上海为57.8%、哈尔滨为63.44% 。均远远超过总死亡数的一半以上 。这说明脑血管病、心
血管病、恶性肿瘤病不仅是哈尔滨市人民,而且也是当今全国城市人民生命的主要威胁。
    (二)死因别死亡率
     自1953年以来,哈尔滨市人口各种主要死亡原因的死亡专率均变化。结核病、呼吸系
疾病、消化系疾病死亡专率呈显著下降趋势。1953—1983年结核病死亡专率男性下降了87.
64%;女性下降了94.3%;呼吸系疾病死亡专率男性下降90.11%,女性下降91.63%;
消化系疾病死亡专率男性下降80.67%,女性下降90.02%。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
性肿瘤死亡专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心血管病死亡专率,男性上升265.73%,女性上升265.
76%;脑血管疾病死亡专率,男性上升885.07%,女性上升686.64%;恶性肿瘤死亡专率,
男性上升1261.07%,女性上升296.42%。上升幅度在2.6倍和12.6倍之间。
  男女人口死因死亡率的变化是有差别的。50年代女性结核病死亡率是男性人口的1.8倍,
到80年代女性的死亡率仅为男性的83%;消化系疾病死亡率50年代女性是男性的1.27倍,
到80年代女性仅为男性的65.67%;呼吸系疾病也近似。这同女性人口社会地位的变化是相
一致的。恶性肿瘤,50年代死亡率女性为男性的2.18倍,到80年代女性仅为男性的63.42
%,男性死亡率比女性多上升10倍。
   (三 )婴儿死亡原因
    解放前,由于广大妇女分娩多数是由旧产婆在自家接产,婴儿死亡率非常高,主要死于
新生儿破伤风。哈尔滨市松浦区1949年前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20%。建国后,党和政府重
视保护妇女与儿童健康,推广新法接生,发展住院分娩,为产妇创造良好的分娩条件,到19
54年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由建国初期的14.1/万,下降到6.9/万,1957年又下降到2.3
/万,1974—1976年,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为0.014/万。1977年哈尔滨市卫生系统对1974
—1976年全市新生儿死亡进行回顾性调查,3年新生儿死亡357例。占新生婴儿的7.19‰。
死亡原因顺位为:新生儿肺炎119例,占33.33%;早产60例,占16.81%;新生儿出血45
例,占12.61%;新生儿窒息36例,占10.08%;新生儿败血症35例,占9.8%;先天畸型
21例,占5.85%;新生儿硬肿症20例,占5.61%;新生儿破伤风9例,占2.5%;新生儿
病理黄胆2例,占0.56%;新生儿意外1例,占0.28%。
  1984年市卫生系统对市区33个街道和郊区22个乡的10317个活产婴儿进行回顾性调查,
查出婴儿死亡191人,死亡原因顺位为:早产41例,占21.46%;新生儿窒息34例,占17.8
0%;吸入性肺炎32例,占16.75%;先天畸型26例,占13.61%;颅内出血17例,占8.90
%;新生儿败血症11例,占5.75%;其他30例,占15.7%。婴儿死亡主要是新生儿死亡,
新生儿死亡占84.8%,其中出生7天以内死亡占80.90%。同1974—1976年比较,婴儿死亡
原因前6位相同,只是顺位略有变动。
  (四)产妇死亡原因
  解放前,人民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无医少药,造成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由于当时主要
靠旧产婆接生,卫生医疗条件极差,产妇死亡半数以上死于产褥热。1949年前松浦区产妇产
褥热发病率为10%。建国后,随着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产妇死亡率
迅速下降,产褥热死亡比重也大幅度下降。1974—1978年4年中产妇死于产褥热者19人,死
亡专率为0.22/10万。1978—1980年3年中产妇死于产褥热者6人,死亡专率为0.08/10万,
到1983—1984年产妇死因中已不存在产褥热症。
  1978年,市卫生系统对全市1974—1977年死亡孕产妇进行回顾性调查。4年中死亡产妇5
8例,直接死于产科因素的42例,占死亡总数的72.4%,死于非产科因素的16例,占死亡总
数的27.6%。产妇死因顺位为:产褥热19例,占32.8%;产科出血11例,占19.06%;心
脏病8例,占13.8%;妊娠中毒症5例,占8.7%;羊水栓塞4例,占6.9%;结核病3例,
占5.1%。1978—1980年,3年产妇死亡25人,死因顺位为:产褥感染6例,占24%;妊娠中
毒症、产科出血各4例,各占16%;羊水栓塞3例,占12%;中暑2例,占8%;心脏病1例,
占4%。
  以上两次死因统计,6项中有5项是相同的,第一位都是产褥热,其他4项顺位略有变动。
  1983年和1984年上半年,一年半产妇死亡30人,死因顺位为:妊娠高血压综合症6例,
占20%;产科出血4例,占13.33%,心脏病、肝病各3例,各占10%;羊水栓塞、中毒性痢
疾各2例,各占6.66%。同前两次统计比较,这次变化较大。前两次占死因首位的产褥热死
亡已不存在,代之第一位的是妊娠高血压综合证。肝病和中毒性痢疾也是前两次死亡病因中
没有的。到1988年,产妇的死亡原因已由产科因素为主转为合并内外科疾病,如心、肝、肾
等病。
 
            第二篇  1949—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总量的变化
            第二章 人口自然变动
            第四节 人口自然增长和自然增长率
 
  哈尔滨市1949-1990年42年间自然增加人口1351990人,年平均增加32190人,平均增长率
16.34‰。
  1949-1965年属于高自然增长时期。这期间,正是哈尔滨市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时期。
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保持在20‰以上。1960年全国人口出现负自然增长,而哈尔滨市人口自
然增长率仍达31.25‰。196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近于20‰。这17年间自然增
加人口786646人,年平均增加46273人,平均自然增长率为31.84‰。
  1966-1973年属于中自然增长时期。这一时期是哈尔滨市人口出生率由高峰期下降,接
着又进入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时期。由于哈尔滨市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增幅并不大,因此对
哈尔滨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影响也不大,这8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11—18‰之间,8年
间自然增加人口236276人,年平均增加32910人。平均自然增长率16.07‰。
  1974—1990年属于低自然增长阶段。1973年哈尔滨市计划生育成效显著,建国以来哈尔
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第一次降至10‰以下,达7.22‰。此后直到1990年的17年间,尽管有
所谓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的影响,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在10‰之内。1982年自然增长率达
11.86‰,是由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过程中,一些漏报漏统的人口同期补报补统所致。
实际上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并未超过10‰。这17年间自然增加人口302068人,年平均增加17
769人,平均自然增长率7.25‰。
 
                    第三章 人口迁移变动
 
            第二篇  1949-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总量的变化
            第三章 人口迁移变动
            第一节 总迁移人口和总迁移率
 
    建国以来,哈尔滨市人口迁移变动幅度之大,在全国城市中是罕见的,这是哈尔滨市人
口变动的突出特点之一。1950-1990年41年间,迁移人口总量为6558652人,是同期人口自然
变动(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总量的2.72倍,年平均迁移人口总量为159967人,平均总迁移
率为80.0‰。
  1950—1962年是人口迁移的高峰阶段。这段时间,为哈尔滨市迁入人口的高峰期(1950
—1960年)和迁出人口的高峰期(1950—1962年),形成了总迁移人口的高峰期。13年间总
迁移人口4383951人,年平均337227人,平均总迁移率241.37‰。这中间,1953年总迁移人
口58.2万人,占当年平均人口的55.4%,迁移的规模之大和强度之高是惊人的。这是建国
后哈尔滨市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具体反映。
  1963—1981年是人口迁移的波动阶段。这19年正值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和拨
乱反正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返城,干部插队落户上干校落实政策返城,工人支援大小三
线之后返城。前期是迁出多于迁入,后期是迁入多于迁出。一反一复,人口迁移量增大。由
于政策时紧时松,迁移量时大时小,使人口迁移呈波动状态。19年间总迁移人口1617290人,
年平均迁移人口85121人,平均总迁移率40.51‰。
  1982—1990年是人口迁移的稳定阶段。这段时间,哈尔滨市同全国形势一样,政治、经
济形势稳定而且越来越好。人口迁入迁出也都处于稳定状态,无大出大进现象,因此人口迁
移呈稳定形势。9年间总迁移人口557411人,年平均迁移人口61935人,平均总迁移率为23.
33‰。
         
 
            第二篇  1949-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总量的变化
            第三章 人口迁移变动
            第二节 迁入人口和迁入率
 
  建国以来哈尔滨市迁入人口的数量非常之大,这是哈尔滨市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1950—1990年的41年间共迁入人口3648467人,年平均迁入88987人,平均迁入率44.50‰。
  1950—1960年是人口迁入的高峰阶段。建国初期,对城市人口缺乏控制,户籍管理比较
宽松,外市县及农村人口来哈尔滨经商、做工、求职、求学以及投亲靠友,可以较自由地进
入哈尔滨市,而且也能比较容易落上户口,这就为这一时期人口大量迁入提供条件。同时,
在这段时间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许多重大变化,促进了人口大量迁入。这阶段的人口迁
入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计划迁入,如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许多工厂企业从辽宁迁来哈
尔滨,这些工厂企业的职工及家属几万人也随之迁入哈尔滨市;同时,这一阶段正是国民经
济恢复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为解决技术力量和劳动力的不足,多次
从南方各省招聘知识分子和技术力量,并从哈尔滨市周围各县农村招收近20万农民进城。二
是自流人口的大量流入。随着“大跃进”的步伐,各条战线百业俱兴,劳力奇缺,这时正逢
关内一些地区连年闹灾,大量灾民蜂拥而至。仅1958年哈尔滨市就安排22万人就业。全民所
有制工人数从1949年的13万人猛增到67.4万人,加上集体所有制职工,职工总数达78万人,
增长了5倍。11年间共迁入人口2335209人,年平均迁入212292人,平均迁入率163.41‰。
  1961—1977年是人口迁入大幅度下降阶段。这17年适逢经济困难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时
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3年自然灾害时期,闲散人口在城市难以谋生;国民经济调整,
许多工厂企业关停并转,劳动力严重过剩。1964年国民经济调整结束,经济形势好转,但城
市劳动力已饱和,外地人口来哈尔滨就业已十分不易。加之户口管理严格化、正规化,迁入
户口亦十分困难。因此,这段时间人口迁入量急剧下降。接着是“文化大革命”,大批干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进城、返城人口数量很小。这17年共迁入人口588672人,年平均迁入34
628人,平均迁入率17.04‰。
  1978—1982年是人口迁入的低峰阶段。这5年是“十年动乱”结束后的拨乱反正时期,
大批干部落实政策返城(包括家属)和知识青年返城,据统计仅这段时间返城知识青年达20
.7万余人。5年间共迁入人口411670人,年平均迁入82334人,平均迁入率35.02%。1982
—1990年是迁入人口的稳定阶段。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形势好转,政治形
势稳定,为了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对迁入人口实行严格控制政策,因此,历年迁入人口数量
比较均衡稳定。8年共迁入人口312916人,年平均迁入39115人,平均迁入率14.63‰。  
 
            第二篇  1949-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总量的变化
            第三章 人口迁移变动
            第三节 迁出人口和迁出率
 
  建国以来哈尔滨市迁出人口的数量也非常大,这是哈尔滨市人口数量得到一定控制的原
因之一。1950—1990年41年间共迁出人口2910185人,年平均迁出70980人,平均迁出率35.
50‰。
  1950—1962年是人口迁出的高峰阶段。哈尔滨市解放至建国前夕,为了减轻城市负担,
解决失业半失业工人和城市贫民的生活困难,并使他们能在土地改革中分得土地、房屋,做
到自立更生,并促进农业生产,从1947年冬到1948年春,市政府动员了12200户、48000人到
牡丹江省、松江省、合江省、嫩江省所属各县农村落户。这是哈尔滨市解放后第一次有计划
地从城市向农村移民。
  建国之后,由于形势发展需要,大量自流人口拥入,其中虽然大部分被安排就业,但社
会上还有很大一批闲散劳力和无固定工作的临时工。同时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一部分不
适应国计民生的工商企业被淘汰,还有一部分处于半停业状态,造成私营企业职工的转业和
失业。当时每年还有一万多名初中、高中毕业生加入劳动队伍。这种种原因,造成城市劳动
力过剩,浮闲人口增多。与此同时,由于大批农民进城,造成农业劳动力的严重缺乏。根据
这两方面的情况,1955年8月,哈尔滨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动员剩余劳动力参加农业生产的
报告》,从1955年秋到1956年春,先后动员迁出105200人,到省内的19个县的农村落户。这
就是哈尔滨市第二次有计划地从城市向农村移民。
  1957年,随着人口的剧增,城市负担不断加重,在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住房、坐车、
粮食和物资供应、就业、儿童入托、入学等一系列困难,仅1957年登记求职的失业人员就达
38016人。经过1957年党的整风运动,广大干部和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掀起了上山下乡
的高潮,许多城市居民和军人家属也报名下乡,同时大批自流人口也随之下乡或返籍,这次
共有72000人下乡参加农业生产。这是哈尔滨市第三次有计划地从城市向农村移民。
  1960年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失调,接着由于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全市
工厂企业施行关、停、并、转,由1423个减少到893个,全民所有制职工由67.4万减少到41
.9万。为了解决城市人民生活困难和精减下来职工的出路,1960年上半年成立了“中共哈
尔滨市压缩城镇人口领导小组”,到1963年6月,全市共动员42.2万人返籍、下乡,占1960
年末哈尔滨市人口总数的20.82%。这是哈尔滨第四次有计划地移民。
  这13年中,共经过了3次大规模的有计划地从城市向农村移民,加上正常的人口迁出和
外流,共迁出人口1964406人,年平均迁出151108人,平均迁出率108.15‰。
  1963—1967年是人口迁出的下降阶段。这5年是国民经济调整结束,国家经济形势好转,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政治形势稳定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没有开展有计划地大规模的
人口迁移活动,外迁人口均属正常性的迁出。因此迁出人口的数量急剧下降。5年共迁出人
口191927人,年平均迁出38385人,平均迁出率为19.49‰。
  1968—1976年是人口迁出的低峰和波动阶段。这9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1968年
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发展,开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插队落户上干校、工人支
援大小三线建设。据不完全统计,1968—1977年全市有31.5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省、地、
市干部插队上干校和支援三线建设约20万人(包括家属)。连续9年人口大量外迁,使哈尔
滨市人口迁出形成低峰时期(同第一次高峰比较而言)。但由于这9年中人口外迁并不均衡,
动员紧的年份迁出数量就多,动员松的年份迁出数量就少,因此形成人口外迁的波动状态。
9年共迁出人口437969人,年平均迁出48663人,平均迁出率23.41‰。
  1977—1990年是迁出人口正常和稳定阶段。这14年正值“文化大革命”结束,拨乱反正、
落实各项政策。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动员人口外迁的政策措施停止,人
口的迁出均属正常的迁移活动,因此从1977年以来人口外迁数量下降并趋向稳定。14年间共
迁出人口315883人,年平均迁出22563人,平均迁出率8.96‰。  
 
            第二篇  1949-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总量的变化
            第三章 人口迁移变动
            第四节 净迁移人口和净迁移率
 
  1950—1990年的41年间,哈尔滨市迁移增长人口738282人,年平均增长18007人,平均
增长率9.01‰。1990年末哈尔滨市的人口总数比1949年末人口总数增加了204.2万人,迁
移增长人口占增长人口的36.15%。这中间不包括迁入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部分。
  1950—1960年是人口迁移增长的高峰阶段。这一阶段人口变动的特点是人口迁入量大,
迁出量也很大,迁入量大大高于迁出量,人口迁移增长的数量很大,形成了人口迁移增长的
高峰期。11年间迁移增长人口647238人,年平均增长58840人,平均增长率45.29‰。在这1
1年中,只1955年出现迁移负增长,这是哈尔滨市解放后第二次有计划从城市向农村移民的
结果。11年间,哈尔滨总人口增长了1.58倍,从78.5万人骤增到202.7万人,迁移增长占
52.10%。
  1961—1976年是人口净迁移的低谷阶段。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人口迁入量大幅度
下降,人口迁出量也下降,迁出量大大高于迁入量,人口净迁移持续处于负增长状态。在这
16年中,有11年人口净迁移是负增长,形成了人口迁移的低谷阶段。16年迁移负增长35万人,
年平均负增长2.19万人,平均增长率为-10.79‰。哈尔滨市人口1960年为202.7万人,1
6年后的1976年为210.6万人,仅增加7.9万人,年平均增长0.49万人,增长速度如此之慢,
源于人口迁移负增长数量之多。
  1977—1981年是人口迁移增长的低峰阶段。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由于下乡知识
青年和下放干部大批返城,人口迁入量急剧上升;由于知识青年不再上山下乡、干部也不再
插队上干校,人口迁出量下降。形成了人口迁移增长的低峰期。5年间迁移增长28.2万人,
年平均增长5.64万人,平均增长率24.81‰。这次人口迁移增长低峰,使哈尔滨市人口在
200万上下摆动十六七年之后,迅速突破250万大关。
  1982—1990年是人口净迁移的稳定阶段。这一阶段人口迁移的特点是迁入人口减少,迁
出人口也减少,迁入略多于迁出,使人口迁移增长处于平稳正常状态。9年间迁移增长15.9
万人,年平均增长1.77万人平均增长率6.66‰。  
 
            第二篇  1949-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总量的变化
            第三章 人口迁移变动
            第五节 迁移人口构成
 
  一、迁入人口与非迁入人口户数与人口数构成
  哈尔滨市是人口迁移量非常大的城市。但是人口迁移是交叉进行的:迁入人口中,经过
一段时间有一部分人口又迁出;迁出人口中经过一段时间有一部分人口又迁入,因此,在全
部人口中有多少迁入人口,有多少非迁入人口(哈尔滨原居住人口和在哈尔滨出生的人口),
各占多大比重,长期以来难以弄清。1986年哈尔滨市人口迁移抽样调查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次抽样是以户为单位,全市抽取628户。调查结果,在628户中有迁入人口的户为425
户,占71.97%,无迁入人口的户176户,占28.03%。调查人口数为2433人。调查结果,
在全部被调查人口中,迁入人口为874人,占35.92%;非迁入人口为1559人,占64.08%。
以上述户数和人口数各占的比例推算,1986年哈尔滨市总户数为72.17万户,有迁移人口户
约51.94万户,无迁移人口户约20.23万户。1986年哈尔滨市总人口为266.85万人,迁入
人口约为95.85万人,非迁入人口约为171万人。
  二、迁入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迁入人口的年龄众数集中在15—29岁年龄段,构成比重高达65.5%,比1982、1990年
哈尔滨市人口同年龄段比重高出一倍,也就是说迁入人口在迁入当时有近三分之二的人是
15—29岁的青年人,这表明迁入人口比市区人口的年龄构成要轻。
    迁入人口中15—5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占82.5%,比1982、1990年哈尔滨市同年龄段人口
比重分别高出17和15.6个百分点。迁入人口中14岁以下和55岁以上的被抚养人口仅占17.5%,
比1982和1990年哈尔滨市同年龄段人口比重分别低17和15.6个百分点。迁入人口中劳动适龄
人口比重高,被抚养人口比重低,这对哈尔滨市的发展和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        
    迁入人口的性别构成中,性比例为50.06∶49.94,性别比为100.23,性别构成正常,这
对哈尔滨市人口性别构成起到合理调节作用。              
    三、迁入人口迁入年代分布                                  
    50年代是哈尔滨市人口迁入的最高峰期,“分布表”中50年代比重虽较高,但并不是最
高峰,这是因为50年代虽然迁入人口数量大,但在国民经济调整和经济困难时期,以及后来
二三十年的长时期中,这批迁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又迁出。抽样调查获得的数据是50年
代迁入而又长期居住在哈尔滨市的这部分人口 ,只反映50年代迁入人口在1986年时的数量
状况,而反映不了50年代当时迁入人口数量大的实际情况。“分布表”中1977—1982年为人
口迁入的最高峰期,这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大批返城人口,1986年这部分人口都
是哈尔滨市的常住人口,因此,“分布表”这一时期为人口迁入的最高峰期是符合实际情况
的 。                                        
    四、迁入人口迁出地分布                                      
   (一)省外迁入人口                                              
    哈尔滨市的迁入人口中 ,由黑龙江省以外的其它各省、市迁入的人口占全部迁入人口
的38%。省外迁入人口来自2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国外。迁入人口数量最多的省是山东,
其次是辽宁、吉林、河北。从辽宁、吉林、河北。从辽宁、吉林迁来哈尔滨的人口,其中
很大一部分是先从山东迁到辽宁、吉林,然后又从辽宁、吉林迁来哈尔滨,所以,建国以
后从省外迁来哈尔滨市的人口中,几乎一半以上是来自山东省。
   (二 )省内迁入人口                                                    
    哈尔滨市的迁入人口中,由本省内迁入的人口,占全部迁入人口的62%。省内迁入哈
尔滨市的人口,大部分来自省内各县。                          
  (三)迁入人口迁出地类型构成
    在迁入哈尔滨市的人口中,来自城市的占22.3%,来自农村的占52.2%,来自乡镇
的占25%。另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对1985年7月1日—1990年7月1日5年间迁入人口
迁出地类型调查资料,由其他城市迁来哈尔滨市的占25.58%(本省占21.78%,外省占
35.24%),由镇迁来哈尔滨市的占26.25%(本省占27.4%,外省占23.31%),由乡
迁来哈尔滨市的占48.17%(本省占50.82%,外省占41.45%)。人口普查迁入人口迁
出地类型构成比,同抽样调查构成比非常接近,在迁入人口中,直接来自农村的占一半
(抽样调查为52.2%,人口普查为48.17%)。如果加上由镇迁入的,几乎有80%的迁
入人口是来自乡村,。
  五、迁入人口职业构成
  迁入人口迁入前在业者(不包括农民)占40%,迁入后在业者占70.5%,在业率提高
30.5个百分点。迁入人口迁入后的待业人员(包括待开学)仅占1.5%,也就是说凡符合
就业条件的,绝大部分已安排就业。
  迁入人口中农民数量最多,占21.3%,迁入后继续务农的占4.2%,其余大部分已成
为国家职工。
  人口迁入前后职业构成发生很大变化。工人迁入前占18.4%,迁入后为29.7%;干部
迁入前占4.6%,迁入后占8.6%;办事人员迁入前占2.8%,迁入后占6.0%;专业技术
人员迁入前占4.8%,迁入后占9.4%,商饮服务人员迁入前占1.3%,迁入后占2.9%,
几乎都增加一倍以上。这种职业构成的变化反映了迁入人口迁入后社会地位有了很大变化。
    六、迁移人口文化程度构成                                  
   (一)迁入人口迁入时的文化构成,同非迁入人口和1982年市区人口比较,有两个特点,
一是迁入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比重高,是非迁入人口和1982年市区人口大学文化程度比
重的2.35倍和2.41倍。这同迁入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和大学生毕业分配人数较多相关。二是
迁入人口文盲比重高于非迁入人口和1982年市区人口。这是由于迁入人口中农民比重高的原
因。  
   (二)迁入人口文化水平提高的快。迁入人口1986年大学和大学肄业或在校文化程度占
13.44%,比迁入时提高了6.53个百分点,是同期非迁入人口和1982年市区人口大学文化程
度的3.88和3.25倍。迁入人口文化水平提高快,是由于迁入人口中15— 29岁青年人口比重
高(65.5%),而且这些年青人大部分是下乡知识青年,迁入后升学或在职进修者较多。              
   (三)迁出人口的文化水平高于迁入人口。也更高于非迁入人口和1982年市区人口。
迁出人口大学文化程度比重与迁入人口迁入时基本相同,迁出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比重高,
是由于大专院 校毕业生分配 带来的结果 。而高中文化程度比重则是迁入人口的1.7倍。
迁出人口小学文化和文盲两项比重仅占15.07%,而迁入人口小学文化和文盲两项比重高达
40.25%,是迁出人口的2.67倍。可见,迁出人口越多,对哈尔滨市人口文化水平的负影响
越大。  
     七、迁入人口婚姻状况构成                                    
    (一)迁入人口在婚姻状况中的突出特点是未婚率高
  迁入人口迁入时15岁以上人口未婚率高达46.88%,是1982年市区15岁以上人口未婚率
的1.48倍,是1990年市区15岁以上人口未婚率的2.01倍。其中男性人口未婚率尤其高,达
57.56%,是1982年男性未婚人口的1.69倍,是1990年的2.18倍。迁入人口未婚率高是较
普遍现象,而哈尔滨市迁入人口未婚率高,是由于1978年以来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当时他
们年龄普遍较轻,特别是上山下乡期间生活不稳定,虽然已达结婚年龄,但结婚的人数很
少。迁入人口未婚率高带来的后果是生育率的上升。                        
   (二 )迁入人口婚姻状况的另一个特点是早婚率高                    
    迁入人口15—19岁已婚率18.11%,是1982和1990年市区15— 19岁人口已婚率的27.03和
19.68倍 。其中女性人口已婚率高达30%,是1982年和1990年市区15—19岁人口已婚率的29.
41和21.28倍。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迁入人口中,农民占的比重高,他们接受婚姻法
和计划生育教育不够造成的 。                                                                
    八、迁入人口迁移原因构成                                  
   (一)工作调动、分配工作、复转退军人以及这3项随迁家属占迁入人口的主要部分。抽样
调查占50.06%,公安局统计占29.87%,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占23.64%。由 于哈尔滨市是黑
龙江省会所在地,省直、铁路、林业、松花江地区等部门主要机关均设在哈尔滨市。这些单位
的干部 、职工均在全省或地区内调动,同时哈尔滨市也是复转退军人安排的重点城市。因此,
这几方面的人口迁入虽然随着上层机关的调整,数量会有所变化,但始终是迁入人口的主要部
分。
   (二)落实政策 、知青返城、招工3项,在抽样调查统计中占17.17%,在公安局的统计中
占2 8.7%。但这3项均属一定历史时期的迁入原因,不是长久存在。知青返城到198 1年已结
束;招工是知青返城的一种形式,到1986年数量已很小;落实政策一项虽然到1986年尚有2000
多人,随着落实政策工作的结束,因落实政策而迁入的人也不会再有了。                        
   (三)大中专录取分配学生一项,在公安局的统计资料中,占迁入人口的21.5%,比重很高。
人口普查统计以“学习培训”立项,比录取分配有所扩大,比重上升到33.39%。哈尔滨市是黑
龙江省文化教育的中心,1990年底市区有高等院校22所,中等专业学校45所,还有许多各级党、
干校,这些学校均在全省或全国招生。随着教育事业 、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录取分
配而迁入哈尔滨市的人数不断增加。但学生的迁入和迁出是对流的,每年因学业结束迁出的人口
数量 同每年因录取 分配迁入的人 口数量基本 上是平衡的。      
   (四)投亲寄养和婚迁两项,在抽样调查统计中占迁入人口的24.14%,公安局统计资料仅投
亲抚养一 项占11.1%,人口普查统计占19.78%。投亲寄养包括的内容很复杂,伸缩性很大,凡
无正当理由迁入者,均可通过“投亲寄养”进入城市。因此,这两项迁入人口数量的增减,在于
对具体政策的掌握。
   (五)务工经商一项,抽样调查统计仅占0.8%,这是1986年之前的实际状况。公安局的统计
资料未列项。人口普查是截止到1990年的统计,因务工经商迁入的人口上升到迁入人口总数的20.
13%。这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 流动人口
 
            第二篇  1949-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总量的变化
            第四章 流动人口
            第一节 流入人口
 
  一、流入人口的数量变动
    1953—1961年是哈尔滨市流入人口的第一次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正逢国民经济恢复之后
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城市劳动力严重缺乏,农村和关内各省大批劳力流进哈尔滨,形成
流入人口的高峰时期。由于流入人口大都为了寻找工作,因此,这一时期流入的人口属于求
职型。1960年进入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农村口粮不足,大批农民进城求食谋生,因此使流入
人口的数量居高不下,1960年暂住人口达14.4万人,相当于全市人口的7.3%。
  1963—1971年是流入人口的稳定时期。这一时期正逢人民生活好转,国民经济调整结束,
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城市大部闲散人口已被有计划迁出。流入人口大都属于探亲访友和三投
靠(夫妻投靠、子女投靠父母、父母投靠子女)型。
  1972—1981年是哈尔滨市流入人口的低谷时期。这一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的中后期,
大专院校停课,不少工厂停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这时想进城谋生、就业十分
困难,探亲访友、三投靠的人也大大减少。因此这一时期流入人口数量下降,暂住人口主要
是下放干部和下乡青年因病、事、假返城的探亲型。
  1982—1990年是哈尔滨市流入人口的第二次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之后,国家政治形势稳定,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进城求职谋生、投亲访友的人逐渐多起
来。但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把主要精力投向农业生产,向城市流动的数量不
多。1985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入暂住人口数量激增,这一时
期流入人口主要是经商型。
    二、流入人口的分布
    哈尔滨市流入人口分布的特点是:大多数流入人口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和郊区,因为在那
里租房、买房、建房均较方便。暂住在市中心区的流入人口较少。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对暂住人口作了全面调查统计,数量分布南岗区最多,道里区
次之;平房区最少 。从暂住人口占各区人口比重看 ,香坊最高,太平次之,平房区最低 。
这是由于香坊区、太平区城郊结合部区域广阔,居住问题较易解决。平房区暂住人口少、比
重低,是由于距市中心区较远,不便于务工经商。
     三、流入人口构成
    (一)暂住人口的户籍种类构成
     第四次人口普查把暂住人口户籍分为3种:一是居住本市一年以上,户口在外地的,这
是暂住人口的主要部分;二是在本市居住不满一年,但本人离开自己户口所在地一年以上的;
三是人住本市,户口待定,也就是手持证件的,这部分暂住人口很快可成为迁入人口 。手持
证件的暂住人口,在60、70年代一直是暂住人口的主要部分,约占暂住人口一半左右,最多
时达70%以上,这部分暂住人口多属随迁家属 ,户口等待办理。
    (二)流入人口性别构成
    1986年哈尔滨市人口迁移抽样调查,暂住人口的性别构成为56∶44,性别比为126.27。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的暂住人口性别构成为50.43∶49.57,性别比为101.72。在
流入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属正常现象。
  (三)流入人口年龄构成
    1986年哈尔滨市人口迁移抽样调查,暂住人口年龄状况是:0—14岁人口占2.13%;15
—29岁人口占31.92%;30—44岁人口占23.4%;45—59岁人口占23.4%;60岁以上人口
占19.15%。15—59岁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流入人口总数的78.72%,14岁以下和60岁以
上被抚养人口仅占21.28%。
  (四)流入人口职业构成
    根据1986年哈尔滨市人口迁移抽样调查资料,在15岁以上的全部流入人口中,流入前在
业比重为76.09%,待业待升学、家务劳动、其他不在业3项为不在业,合计占23.91%。
在15岁以上流入人口中,农民比重最高,其次是工人,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居第三位。
   (五 )流入人口暂住原因构成
    按户籍管理部门的统计,暂住人口中,投亲访友、三投靠的人数基本稳定,但由于暂住
人口总量不断增加,使这两项原因暂住的人口比重相对在下降。投亲访友占4.49 、三投靠占
11.07 、务工经商占19.03 %、出差占15.55 、其它占49.86。实际上务工经商人数和比重
会远远高于统计表上的数字,因为在统计中常常把本来是务工经商而不愿说明原因的人列入
“其它”项目中去。因而使“其它”一项几乎占暂住人口的一半。
    1986年哈尔滨市人口迁移抽样调查,暂住人口暂住原因构成是:因公出差占14%,学习
培训占20%,探亲访友占64%,务工经商占2% 。这个原 因构成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当时
的暂住人口主要是探亲访友(包括三投靠 )和因公出差。 务工经商在80年代初期是不多的。
 
            第二篇  1949-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总量的变化
            第四章 流动人口
            第二节 流出人口
 
  一、流出人口数量
    1986年哈尔滨市人口迁移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全部人口中,建国以来离开本市外出活
动连续一年以上的人口占11.63%;1986年内离开本市外出活动一年以下、一天以上的人口
占10.89%。
  1990年7月1日零时,第四次人口普查,调查了常住户口在本市、外出一年以上者和原住
本市、现在国外工作或学习暂无户口者两项人口。其中外出一年以上人口为7024人,在国外
工作或学习的人口为1559人。两项合计为8583人,占1990年7月1日哈尔滨市总人口的0.29%。
  二、流出地点分布
    流出人口流出地点分布,按省内省外分,流出一年以上的长期外流人口,省内为74.91%,
省外为25.09%,省内比重高于省外;流出一年以内的短期外流人口、省内46.42%,省外
53.58,省外比重高于省内。二者合计,仍是省内比重高于省外。
  哈尔滨市在本省内流动人口,不论一年以上的长期流出,还是一年以下的短期流出,均
以本省外县为主。在本市郊区流动的人口比重很低,实际上在郊区流动的人口较多,但是由
于郊区距离近,交通方便,许多人常常并不把到郊区去当做外出活动,因此在调查时漏报。
    哈尔滨市流出省外的人口,流动范围很广 。外流一年以上的长期流出人口分布在全国
14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国外 ,流向比重最高的是辽宁省,其次是北京和吉林。外流一年以下
的短期流出人口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自 治区以及国外,流向比重最高的是北京,其次是辽
宁、山东。
    哈尔滨市外流人口流向国外的比重不高,这反映了1986年当时的实际状况。
    三 、流出人口构成
   (一)流出人口性别构成
    1986年人口迁移抽样调查表明,哈尔滨市流出人口不论是一年以上的 ,还是一年以下
的,也不论是在省内流动的,还是在省外流 动的,普遍是男性人口比重高于女性。其中,
流出一年以下人口性别比高于流出一年以上人口性别比。这是由于临时性的、频繁的外出
活动,多由男性承担;在省外流动人口的性别比,明显高于在省内流动人口的性别比,这
是由于远道的外出活动,大多是由男性承担。                                                        
    1990年第四 次人口普 查统计,户口在哈尔 滨市已外 出一年以 上的人口7024人,其
中男性3191人,女性3833人,性别比例为45.43∶54.57,性别比为83.25,女性高于男性。
    原住哈尔滨市 ,现在国外工作或学习者 1559人,其中男性1023人,女性536人,性比
例为65.62∶34.38,性别比为190.86,男性高于女性。
   (二)流出人口年龄构成
  哈尔滨市的外流人口中,年龄在15—59岁的占93.43%。0—14岁的占2.74%,60岁以
上的占3.83%,两项合计仅占6.57%,这说明流出人口绝大多数是青壮年,且多是工作、
学习、务工经商,探亲访友者占少数。
  外流一年以上的人口,年龄集中在20—44岁之间,占78.81%,其中省内集中在25—39
岁之间,占77.83%,0—14岁人口比重是零,60岁以上仅占4.95%。这说明长期流动人口
中探亲访友的比重很小,少年儿童根本不在外长住。长期外流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外出工作、
学习或从事劳务。
  在外流一年以下的人口中,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比重占8.3%,省内占13.02%。这说
明少年儿童可在节假日随大人外出活动,特别在省内,距离近,老年和少年儿童有条件短期
外出探亲访友,因此,老年和少年儿童比重上升。
  (三)流出人口职业构成
    在哈尔滨市流出人口的职业构成中,工人比重最高,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再次是干部,
办事人员,4项合计占78.23%,说明当时流出人口绝大多数是因公外出。
    流出人口中,在业人员占87.8%,不在业人口(离退休后不 工作、在校学生、待业待
升学、家务劳动)仅占12.2%,说明当时为探亲访友流出人口不多。
    四、流出人口原因构成
    哈尔滨市外流一年以上的长期流出人口的流出原因,省内和省外各占的比重是不同的。
省内是上山下乡、下放劳动所占比重最高,达75.47% ,占整个省内流出人口的四分之三
还多,这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实际。60、70年代哈尔滨市外流人口主要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和干部下放,期限大都在一年以上,地点也大都在省内。第二位是工作调动。参军和随迁
占第三位。省外的比重顺位则不同,第一位是参军 ,说明哈尔滨参军青年服役地点多数
在省外 。第二位是学习培训,第三位是随迁。务工经商比重最低 ,这也客观地反映了当
时的历史实际。
    在外流一年以下的短期流出人口的原因构成中,省内、省外的比重顺序基本一致。省
内比重占第一位的是投亲、访友、寄养,在省外占第二位;省外占第一位的因公出差,在
省内则占第二位。省内这两项合计占流出人口的88.62%,省外这两项流出人口合计占84.
45%。说明短期流出人口不论省内或省外,主要原因是因公出差和探亲访友。
 
            第二篇  1949-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总量的变化
            第四章 流动人口
            第三节 自流人口
 
  一、自流人口的数量变动
  1957—1965年是收容自流人口的高峰年份。9年间共收容自留人口52.39万人次,平均
每年收容5.82万人次。在这段时间里,“大跃进”时期,大规模经济建设,吸引了大批劳
动力进城,各种各样的自流人口也随之涌入城市。1958年收容人口达12.8万人。3年困难
时期,大批农民流入城市求生,1960年收容人口高达18.3万人次。1963年开始,经济形势
好转,收容人数也急剧下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由于形势的紧张和动荡,许多生产、工作停顿,进城谋生
困难,自流人口迅速减少;“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民政机构受到冲击,社会收容工作处
于混乱和停顿状态。因此这一时期收容自流人口的数量大幅度下降。
  “文化大革命”结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政治形势逐步稳定,经济形势
开始好转,城市谋生机会增多,进城谋生的人又多起来。1982年收容自流人口超出万人。随
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行,农民有工可做,收入增加,生活水
平提高,农民向城市流动人数减少,收容自流人口数量也趋向稳定。
  1957—1990年34年间,市区共收容自流人口66.32万人次,平均每年收容1.95万人次。
     二 、自流人口构成                                                
    (一 )自流人口的性别构成                                          
     据25年间的综合统计,在被收容的自流人口中,男性占83.58 %,女性占16.42%,性
别比为50 9.19,男性比重明显高于女性。但各时期性别构成并不平衡。1979年之前,男性
人口比重达85.68 %,女性仅占14.14%,性别比为608.84。1980—1990年期间,男性人口
比重下降到81.06 %,女性比重上升到18.94%,性别比为427.95。
   (二)自流人口的年龄构成
    从1972年以来收容自流人口的年龄统计看,自流人口中,少年人数占20.88%,这个比
重虽然不高,但它反映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此多的尚未成年的人口,正在就学时期,
却在社会上游荡,实在值得重视。
  青壮年占70.92%,说明自流人口中,绝大多数是为了进城求职谋生。老年占8.2%,
这部份是无谋生能力,需要社会救助的自流人口。
  1960年是流入人口的最高年份,省外流入人口176317人次,其中,山东95328人次,占
省外流入人口总数的54.07%;河北省40136人次,占22.76%,河南省7767人次,占4.41
%,辽宁省9840人次,占5.58%,安徽省8051人次,占4.57%,江苏省7767人次,占4.4
1%,吉林省3867人次,占2.19%,其它省份3561人次,占2.02%。
   (四)自流人口成份构成                                              
    灾民是自流人口中 的重要部分,但其数量变动特别大,60年代初灾情严重年份,流入
的灾民数量就多.农民在自流人口中数量最多,一是农业收成不稳定,收入低,想出来增加
些收入 ;二是农村劳动力过剩,为了进城找活干;三是有些农民不安心于农业生产,羡慕
城市生活,想进城另谋职业。1962—1984年这段时间里,人次最多的1964、1965年,超过
9000人,比重最高的1968年占收容人口总数的76.23%。1985年之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
革,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流入城市的农民数量减少,比重下降。顽劣儿童总的趋势是
数量逐年减少,比重也逐年下降 。惯流数量时多时少,但总占相当比重,他们好逸恶劳,
流浪成性,屡遣屡返,因此总有相当数量。老年人、残疾人、呆傻病人和精神病患者,数
量不少,比重不低。                                          
 
            第二篇  1949-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总量的变化
            第四章 流动人口
            第四节 人口流量
 
  人口流量包括流出人口量和流入人口量。1949—1990年哈尔滨市利用火车、汽车、轮船、
飞机向外地发送的人口数量,是离开哈尔滨市的人口数,不包括进入哈尔滨的人口数。哈尔
滨市实际状况是流入人口量高于流出人口量,从人口迁移的数量即可说明,1950—1990年迁
入人口364.85万,迁出291.02万,迁入多于迁出73.83万。基于上述,哈尔滨市利用现代
交通工具出入市境的实际人口流量,应该是统计表中数量的两倍以上。
  利用现代交通工具出入哈尔滨市境的人数,并不是哈尔滨市人口流量的全部,还有相当
数量的人口利用非专业交通工具或徒步出入哈尔滨市境的。据有关部门估计,50和60年代,
由于现代专业交通工具不足,利用非专业交通工具或徒步进出哈尔滨市境的人数,同利用现
代专业交通工具的人数大体上为1∶1。随着交通事业的发达,现代交通工具的增多,到70年
代这一比例大体上为1∶1.5,到80年代大体上为1∶2。
  按上述统计推算,哈尔滨市50年代末,年人口流量在2500万左右,日均人口流量在7万
人左右;60年代末年人口流量在3000万人左右,日均人口流量在8万人左右;70年代末年人
口流量在5500万左右,日均人口流量在15万人左右;80年代末年人口流量在8000万左右,日
均人口流量在22万人左右。
 
 
                    第三篇 人口分布
 
  哈尔滨市是一座区域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城区人口密度不断增高的特大城市。1
949-1990年间,哈尔滨市区面积从859平方公里增加到1636.7平方公里,人口分布区域扩大
了90.54%;同期哈尔滨市人口增长2.6倍,全市人口密度从914人/平方公里,增加到1727
人/平方公里。哈尔滨市人口分布变动的趋势是人口中心由北向南转移。50年代全市人口的
二分之一以上集中在沿江南岸,道里、道外两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0%以上。随着工业、文
教事业的大发展,从60年代起,道里、道外人口比重下降,南岗、香坊、动力区人口比重上
升。城区和郊区人口比重基本稳定。到1990年,总人口的84.6%聚集在占市区总面积9.5%
的城区;总人口的15.4%生活在占市区总面积90.5%的郊区。哈尔滨市城区人口密度低于
北京、上海、天津,然而城区中某些小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10万人,远高于上述城市
的人口稠密区,表明哈尔滨市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第一章 人口数量地区分布
 
            第三篇 人口分布
            第一章 人口数量地区分布
            第一节 人口行政区划分布
 
  1949年末,哈尔滨人口78.5万人,其中49.7万人集中在道里、道外两个区,占全市人
口的63.3%,当时的人口中心是在市区北部,沿松花江南岸地区。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
模经济建设,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南岗、香坊、动力、平房以及太平各区人口增
长迅速,全市人口中心开始南移。到1958年,道里、道外两区人口比重下降到45%。1978年,
两区人口比重继续下降到38.8%。这时哈尔滨市人口中心,已转移到哈尔滨市区的中心地带
的南岗、香坊、动力三区的交汇地区。而且这一人口重心的转移尚在继续,1990年全市60%
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市区的中部和南部。
    在全市人口分布变动过程中,各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状况的不
同,人口分布的变动状况也有很大差异。
  道里区 1949年道里区人口数量居全市各区之首。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道里地区重
点建设项目少,人口增长速度慢,占全市人口比重下降。1958年较1949年下降了7.8个百分
点。1963年,滨江区成立,农村人口划出,人口比重继续下降。1972年滨江区撤销,又将6万
农村人口划回,人口比重上升。此后,直到1990年道里区人口增加了16万人,但占全市人口
比重基本未变,表明自1972年之后,道里区人口增长速度同全市人口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同步。
  道外区 1949年道外区人口数量居全市第二位。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道外区人口占
全市人口的27.3%,比重超过道里区,居全市之首。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道外区由于地域
狭小,重点建设项目少,人口增长速度远低于其他各区,占全市人口比重急剧下降,1972年
滨江区撤销,近6万农村人口划回道外区,使道外区人口比重上升。此后,直至1990年道外区
人口总数基本未变,同期其他各区人口均在迅速增长,因此道外区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逐年
下降,1990年比1949年下降17.8个百分点。
  南岗区 1949年南岗区人口数量占全市人口的15.7%。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一
批大型工厂和大专院校在南岗区兴建,促使南岗区人口迅速增加,占全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1963年滨江区成立,农村人口划出,使南岗区人口比重下降。1972年滨江区撤销,农村人口
划回,人口比重又上升。此后,人口逐年增长,比重稳步上升,1984年占全市人口比重上升
到第一位。1990年占全市人口的1/4。
  太平区 哈尔滨解放后,陆续在太平区建设一批化工厂,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从沈阳
迁来一批军工厂,其中,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龙江电工厂、松江电机厂等落户于太平区,
加上太平区地域扩大,使太平区人口迅速增加,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太平区人口占全市
人口比重达11.4%。1963年滨江区成立和1972年撤销,农村人口划出划入,使人口比重有所
波动。1972年之后,太平区人口在稳定中缓慢增长,1990年比1953年仅高出0.3个百分点,
同全市人口变动基本保持同步。
  香坊区 1949年香坊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8.53%,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一批大型工厂
企业在香坊区开工建设,使香坊区人口骤增。1958年末成立机电公社(动力区)划出6万多人
口,人口比重下降。1967年香坊区的两个农村公社划归滨江区,农村人口随之划出,人口比
重继续下降。1972年滨江区撤销,农村人口划回,人口比重又上升。此后,人口进入平稳正
常增长状态。到1990年人口比重比1949年上升1.7个百分点。
  动力区 1958年建区当年,全区人口占哈尔滨市人口的4.97%。由于"三大动力"厂的不
断发展和区内工厂企业的不断增加,人口增长迅速,人口比重不断上升。1972年滨江区撤销,
6万农村人口划回,人口比重继续上升。此后,人口逐年增长,人口比重也逐年上升,到199
0年,占全市人口的11.32%。
  平房区 1953年建区当年,平房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3.6%。由于区内工厂企业不断发
展、扩大,促使人口迅速增加。1972年又上升到6%。此后,全区人口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均
处于低增长状态,低于全市人口增长速度,因此占全市人口比重有所下降,1990年为5.45%。
   
 
            第三篇 人口分布
            第一章 人口数量地区分布
            第二节 人口城、郊分布
 
  一、全市人口城郊分布
   (一)哈尔滨市城区人口始终在81%以上,郊区人口始终在19%以下,充分反映了传统
城市的特点。1949—1990年的42年中,总人口中的城、郊人口比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城区
人口比重1949年占87.34%,1990年占84.62%,下降了2.72个百分点。郊区人口比重1949
年占12.66%,1990年占15.38%,上升了2.72个百分点。城、郊人口分布比重的变动,一
是由于城、郊人口发展速度差异引起的,二是由于区划变动引起的。此外,对城、郊人口划
分标准的变动也产生一定影响。
  (二)1949年以来,城、郊人口数量都有显著增长。城区人口1949年为685646人,1990
年为2392404人,增加1706758人,增长248.93%;郊区人口1949年为99409人,1990年为43
4703人,增加335294人,增长337.29%,郊区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城区88.36个百分点。哈
尔滨市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高于城区,主要是由于区划变动引起的。1949—1958年,城、郊人
口同步增长,所占比重较为稳定。其中1956年10月,将原划为郊区的顾乡区(并入道里区)、
平房区改为城区,近5万郊区人口变为城区人口,使郊区人口比重下降。1959年12月,将原
为阿城、肇东所辖的4个乡、10个管理区、5个自然村,划入香坊、太平、动力、平房、道外
郊区,郊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为14.7%。1961年11月,对1959年从阿城、肇东划入的乡、
管理区、自然村,除少部分外,大部分划回原属县,郊区减少近6万人口,比重也随之下降。
1963年城区有42万余人口迁出。1964年开始,经过“文化大革命”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干部插队上干校、工人支援大小三线,直到1978年,城区人口一直稳定在170余万人。同期
郊区人口却在稳步增长,1964年到1978年增加15.8万人,郊区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到18.10%。
1979年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城区人口比重上升,1982年起部分乡改镇,使郊区人口减少,比
重下降。
  (三)建国以来,哈尔滨市辖区的土地面积多次变动。1952年市区土地面积为859平方
公里,1990年为1636.7平方公里,增长90.65%。同期,城区和郊区的土地面积也多次变
动。1952年哈尔滨市城区土地面积为91.7平方公里,1990年为156.1平方公里,增长70.2
%;郊区土地面积从767.3平方公里,增长到1480.6平方公里,增长92.69%。城区和郊
区每次土地面积的变动,都会引起人口城郊分布数量和比重的变动。1953年,原阿城县管辖
的联胜、双恒等11个村划归哈尔滨市,使哈尔滨市土地面积增至1247平方公里,郊区人口增
加2.6万人;1959年把呼兰、肇东、阿城的部分乡、生产队划归哈尔滨市,使市区面积增加
到2450平方公里,使郊区人口增加8万余人,比重上升2.4个百分点。1961年又将1959年划
入的乡和生产队大部分划出,使哈尔滨市区面积缩小到1334平方公里,使郊区人口减少近6
万人,郊区人口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
  建国以来,哈尔滨城区的土地面积约占市区总面积的9%上下;郊区土地面积约占市区
总面积的91%上下。城区人口比重约在85%左右,郊区人口比重约在15%左右。
    二、各区人口城、郊分布
   (一)哈尔滨市第四次人口普查城、郊人口分布统计资料表明,全市城、郊人口在各区
 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城区人口数量最多的区是南岗区,占全市城区人口总数的26.64% ;数
量最少的是平房区,占全市城区人口总数的5.24%。道里区城区人口数量居7区中的第二位,
占全市城区总人口的21.62%。道外、太平、香坊、动力四个区的城区人口数量接近,分别
占全市城区总人口的12.68% 、11.58%、10.48%、11.76%。
    郊区人口数量最多的是道里区,11.62万人,占全市郊区人口总数的27.06%;数量最少
的是平房区,2.63万人,占全市郊区人口总数的6.12% ,前者是后者的4.42倍。道外、南
岗两区郊区人口数量接近,分别占全市郊区人口总数的14.57%和14.02% 。太平、香坊、
动力3区郊区人口数量接近,分别占全市郊区人口总数的13.80% 、12.57%和11.85% 。                      
   (二)各区人口城、郊分布状况在不断变化道里区。1982年 人口普查全区人口580311人,
其中城区人口469191人,占全区人口的80.85%;郊区人口111120人,占全区人口的19.15%。
   1990年,城区人口占全区人口的82.66%,比1982年上升1.81个百分点;郊区人口占
全区人口的17.34%,比1982年下降了1.81个百分点。
  道外区。1964年人口普查全区人口391515人,其中城区人口341018人,占全区人口的87
.1%;郊区人口50500人,占全区人口的12.9%。1982年人口普查,全区人口401471人,
其中城区人口344013人,占全区人口的85.69%,比1964年下降1.41个百分点;郊区人口5
7458人,占全区人口的14.31%,比1964年上升1.41个百分点。1990年人口普查,城区人
口占全区人口的83.85%,比1982年下降1.84个百分点,比1964年下降了3.25个百分点;
郊区人口占全区人口的16.15%,比1982年上升了1.84个百分点,比1964年上升了3.25个
百分点。
  太平区。1985年全区人口317080人,其中城区人口254295人,占全区人口的80.20%;
郊区人口62785人,占全区人口的19.80%。1990年人口普查,城区人口占全区人口的83.3
5%,比1985年上升了3.15个百分点;郊区人口占全区人口的16.65%,比1985年下降了3
.15个百分点。
  动力区。1982年人口普查,全区人口274580人,其中城区人口236231人,占全区人口的
86.03%;郊区人口38349人,占全区人口的13.97%。1990年人口普查,城区人口占全区
人口的85.55%,比1982年下降0.48个百分点;郊区人口占全区人口的14.45%,比1982
年上升0.48个百分点。
  平房区。1982年人口普查全区人口145954人,其中城区人口121591人,占全区人口的83
.31%;郊区人口24363人,占全区人口的16.69%。1990年人口普查,城区人口占全区人
口的83.61%,比1982年上升0.3个百分点;郊区人口占全区人口的16.39%,比1982年下
降了0.3个百分点。
 
                    第二章 人口密度
 
            第三篇 人口分布
            第二章 人口密度
            第一节 全市人口密度
 
  1949年,哈尔滨市的土地面积为859平方公里,1990年增加到1636.7平方公里,增长
了90.54%,同期哈尔滨市的人口却从78.5万人增加到299.1万人,增长了280.98%,
是土地面积增长速度的3.4倍。1949年全市人口密度为914人/平方公里,1990年为1727人
/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增加了813人,增长了88.95%。
  1949—1958年的10个年度中,土地面积增加388平方公里,是1949年土地面积的45%。
同期人口增加106%,超过土地面积增长速度的1倍多,人口密度1949年914人/平方公里,
1958年上升到1299人/平方公里。
  1959、1960年,人口增加40万,人口密度却降至778人/平方公里和827人/平方公里,
原因是1959年市区土地面积增加1203平方公里,远远超过人口增长的幅度。
  3年经济困难时期,哈尔滨人口数量下降20余万人,但人口密度却大幅度上升,还是由
于1961年市区土地面积缩减1116平方公里。
  自1970年开始,人口密度明显下降,一方面是由于1970年市区土地面积增加206平方公
里;另一方面自1968年开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走五七道路,大批人口外迁,直到197
8年之前,全市总人口一直稳定在210万左右,人口密度也稳定在1300—1400人/平方公里。
  1989年由于大批知青返城,人口骤增,人口密度上升。1981年市区土地面积增加96.7
平方公里,但由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因此人口密度逐年上升,1990年达到1727人/平方公
里。
 
            第三篇 人口分布
            第二章 人口密度
            第二节 城区人口密度
 
  1952年城区土地面积为91.7平方公里,1990年为156.1平方公里,增加64.4平方公里,
增长70.23%;同期城区人口从83.71万人增加到239.24万人,增加了156.08万人,增长
187.67%。1952年城区人口密度为9096人/平方公里,1990年为15326人/平方公里,每平
方公里增加6230人,增长68.49%。
  1952—1959年8个年度中,城区土地面积增加10.4%,城区人口增长95.47%,人口密
度直线上升。1959年城区人口密度16064人/平方公里,是39年中城区人口密度最高的年度。
  1960—1973年的14个年度中,城区人口密度较1959年大幅度下降。原因在于,1960年城
区土地面积比1959年扩大,同期人口数量基本稳定,因此,形成人口密度下降,并一直稳定
在下降后的水平上。
  1974—1978年5个年度中,城区人口密度进一步下降。原因是1974年城区土地面积又扩
大了16平方公里,同期城区人口数仍稳定在60年代的水平上。
  1979—1990年的12个年度中,城区人口密度处于稳步上升时期。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
于,这段时间城区土地面积基本稳定,同期城区人口却增长了34.20%。所以这段时间城区
人口密度增加完全是由于城区人口数量增加带来的结果。
 
            第三篇 人口分布
            第二章 人口密度
            第三节 郊区人口密度
 
  1952年以来,由于哈尔滨市郊区的土地面积和郊区人口都在不断变化,郊区人口密度也
随之发生变化。在1952—1990年这段时间内,郊区土地面积增长了76.20%,同期郊区人口
增长304.78%,人口增长速度是土地面积增长速度的4倍,因此郊区人口密度变化的趋势是
不断增高。1952年郊区每平方公里为128人,1990年为294人,增加166人,增长129.69%。
  郊区人口的变动与城区人口的变动有很大差别。在人口自然增长方面,郊区略高于城区,
而人口的迁移变动方面,郊区则比城区稳定得多。郊区主要是由于区划变动引起人口变动。
哈尔滨市郊区区划变动较多,因此郊区人口密度变动比较频繁,变动幅度也比较大。
  1952—1956年的5个年度中,郊区土地面积未变,郊区人口逐步增加,人口密度也在平
稳上升。
  1957—1963年的7个年度中,郊区土地面积两次增加,而郊区人口数量,1957—1959年
急剧增加,1961—1963年又骤然减少,致使郊区人口密度大幅度波动。1959年为249人/平
方公里,1962年降为94人/平方公里。
  1964—1969年,由于郊区土地面积下降后稳定下来,郊区人口恢复到正常发展。因此,
郊区人口密度处平稳增长状态。
  1970年郊区面积扩大206平方公里,同期人口增幅也较大,因此人口密度未发生波动。
此后郊区土地面积一直保持在1400平方公里上下。1978年双城县太平公社划入,1981年经
过土地调查,郊区土地面积为1480.6平方公里,比1980年增加94.9平方公里。同期,郊
区人口处于缓慢平稳增长状态,到1990年的20年间增加13.66万人口。因此郊区人口密度
基本仍处于平稳增长状态。
 
            第三篇 人口分布
            第二章 人口密度
            第四节 各区人口密度
 
  一、各区土地面积的变动及现状
  1981年之前,由于区划变动频繁,各区土地面积的统计数据不统一。1981年有关部门对
全市土地面积进行全面调查,全市和各区、城区和郊区的土地面积有了准确的、统一的数据。
此后,凡使用土地面积数据均以此次调查数据为准。但是,自1981年至1990年的10年间,全
市及各区的土地面积都发生了变化。市统计部门对这些变化未作数据上的调整,而各区根据
本区土地面积变动的实际情况,各自进行了调整。结果出现了市统一掌握并使用的全市和各
区的土地面积数,同各区自己掌握并使用的土地面积数据不完全一致。为了使人口密度符合
客观实际,计算各区人口密度均以各区的实际土地面积为依据。
   各区土地总面积,1990年末各区的统计数据,同1981年市调查的数据比较都发生了变化。
1981年市调查的土地面积为1636.7 平方公里,而7区自己统计的土地面积之和为1579.7平方
公里,少57平方公里。
    各区城区土地面积,1990年各区的统计数同1981年全市调查的数比较,7个区统计的城
区土地面积之和为166.8平方公里,比1981年市统一调查的156.1平方公里,增多了10.7平方
公里。
    各区郊区土地面积,1981年市调查的是1480.6平方公里,1990年7区自己统计的郊区土
地面积之和为1412.9平方公里,少67.7平方公里。
    二、各区人口密度的变化
    全市7个区的人口密度是很不均衡的。1953年人口密度最高的南岗区为1479/平方公里,
最低的平房区为412人/平方公里,前者是后者的3.59倍;1964年人口密度最高的南岗区为
2279人/平方公里,最低的是太平区为819人/平方公里,前者是后者的2.78倍;1982年南
岗区的人口密度最高,为3072人/平方公里,香坊区最低为1242人/平方公里,前者是后者
的2.47倍;1990年人口密度最高的仍是南岗区,为4061人/平方公里,最低的道里区为1442
人/平方公里,前者是后者的2.82倍。在4个年度中,南岗区的人口密度始终最高 ,其他区
的顺位在交错变动。
    7个区的人口密度都在增加,1953年人口密度在千人以上的只南岗、道外两个区,1964年
增加为南岗、道外、动力、道里4个区,1982年 7 个区的人口密度都超过千 人/平方公里,
南岗超过3千人/平方公里。1990年同1953年比较,人口密度增加数量最多的是南岗区,每平
方公里增加2582人,增加超过千人的还有动力、平房和香坊。增加数量最少的是道外区,仅
增加407人,而且1990年的人口密度比1982年下降了55人,原因在于道外区人口增长幅度小,
而且自1982年之后,人口数量逐年下降。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道外区总人口数比1982年第
三次人口普查数减少14033人。人口密度增长幅度最高的是平房区,为315.05%,其次是香
坊区和太平区。道外区增长幅度最低,仅增36.57%。
    三 、各区城区人口密度
    全市7区中,道外和道里两区城区人口密度超过全市城区平均人口密度,其他5区均低于
全市平均人口密度。
    7个区各自的城区人口密度也很不均衡。道外区的新兴街道,土地面积仅0.13平方公里 ,
居住着13373人,每平方公里为102869人 ,地灵街道土地面积0.15平方公里,人口15008人 ,
每平方公里为100053人,如果加上平时的流动人口,新兴、地灵等街道人口的稠密程度就更
高了。道外城区的振江街道,每平方公里仅7533人,是新兴街道人口密度的十四分之一。南
岗区的邮政街道每平方公里为43810人,哈西街道每平方公里仅3383人,前者是后者的13倍。
动力区的哈平路街道、安乐街道,每平方公里分别为29123人和28943人,进乡街道每平方公
里为4347人,前者是后者的6.7倍。道里区的通江街道每平方公里为64617人,经纬街道每平
方公里为61763人,是道里城区人口平均密度的2.8倍和2.6倍。
  1982年至1990年的9个年度中,7个区的城区人口密度均发生很大变化。其中有6个区的
人口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人数最多的道里区,增加4214人。增加人数最少的是平
房区,为907人。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南岗区,为37.87%。增加幅度最小的也是平房区,为1
0.29%。7个区中唯独道外区城区人口密度在下降。道外区1982年和1990年城区的人口密度
低于1953年和1964年城区的人口密度。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道外区人口数量下降。二是道
外城区土地面积扩大。
    四 、各区郊区人口密度
    1982年全市7个区中6个区的郊区人口密度在250—363人/平方公里之间,南岗区稍高,
为527人/平方公里,是郊区人口密度最低的香坊区的2.16倍。1990年各区郊区人口密度的
差距进一步缩小。7个区中有5个区郊区人口密度在255人—329人/平方公里之间。动力区郊
区人口密度最高,为481人/平方公里,是郊区人口密度最低的道外区的1.89倍。各区郊区
的各乡之间的人口密度比较均衡。
  各区郊区人口密度都在发生变化。由于缺少资料,计算不出1953年和1964年各区郊区的
人口密度。但从全市郊区1953、1964和1982年3个年度的人口密度逐年增加的实际状况看,
各区郊区的人口密度也是逐年增加的。1982年至1990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在7个区中有3个区
郊区的人口密度下降,道外区下降的数量和幅度最大。有4个区郊区人口密度增加,动力区
增加的数量和幅度最大。全市郊区人口密度,1990年比1982年每平方公里减少6人,下降幅
度为2.03%。原因在于自1982年以来,哈尔滨市郊区人口在稳定中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人
口普查时,把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的人口不统计在内,这就使郊区人口下降的数量和幅
度进一步加大。
 
                    第四篇 人口构成
 
  建国以来,哈尔滨市的人口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人口构成也发生了很
多变化。人口性别构成由建国初期的高性别比发展为正常性别比;人口年龄构成,由年轻型
转变为成年型,并开始向老年型过渡;人口的农业与非农业构成在波动中保持稳定;人口的
民族构成则从少民族向多民族成份演变。
 
 
                    第一章 性别构成
 
            第四篇 人口构成
            第一章 性别构成
            第一节 总人口性别构成
 
  1949—1990年这段时间里,哈尔滨市人口的性别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引发变化的因素
有出生婴儿的性别比、男女分性别死亡率和迁移人口的性别差异。其中迁移人口的性别差异,
是哈尔滨市1949年以来人口性别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1949年哈尔滨市人口性别比113.93,属不正常的性别构成,这是解放前人口性别严重
失调遗留下来的后果。
  1950—1963年,哈尔滨市人口性别比又一次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动。从1950年开始人口性
别比急剧上升,1953年高达128.3,以后又逐年下降,到1963年降至105.7。这一次人口性
别构成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口迁移引起的。建国后,哈尔滨市社会形势稳定,经济迅速发
展,加上人口控制不严,外地人口大量涌入,形成人口迁入的高峰期。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
设开始,劳力不足,农村及各地人口纷纷流入哈尔滨市。当时迁入的人口大多为单身男性人
口,使这一时期人口性别比上升。这一段时期也是哈尔滨市人口迁出的高峰期,由于经济的
和社会的原因,1955、1957和1962年哈尔滨进行了3次城市人口有计划的迁出,在迁出的人
口中,也是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这就使1960年之后哈尔滨市人口性别比急剧下降。
  1964—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性别构成进入正常的均衡状态。1964年开始,随着哈尔滨
市经济形势的好转,迁入人口数量增加,人口性别比又小有变动。“文化大革命”期间,随
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插队上干校,人口大量外迁,1970年哈尔滨市人口性别比下降到
101.92,人口性别构成基本进入均衡状态。此后,由于城市人口迁移受到严格控制,除正
常迁移外,迁入人口数量大大减少,使人口性别比稳定在101—102之间。1986年哈尔滨市人
口性别比略有上升,达102.3,这同这一时期市场经济繁荣流动人口增多有关。  
 
            第四篇 人口构成
            第一章 性别构成
            第二节 性别构成的地区差异
 
  一、四次人口普查中各区人口性别构成
    1949年建国之初,哈尔滨市总人口性别比为113.9,这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两性人口失
调问题。当时人口性别比失调在各区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1949年道外区人口性别比最高,
这是因为解放前道外是流动人口聚居的地区。单身男性劳动人口比重非常高,历来男女两性
人口比重严重失调。哈尔滨解放后,这一问题严重程度虽然有所缓解,但远未完全解决。南
岗区人口性别比接近平衡,是由于南岗历来为机关单位所在地,流动人口少,居民、家庭均
较稳定,两性人口比重接近。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正逢哈尔滨市人口迁移增长的高峰时期。人口性别构成出现新
的不平衡,同期,各区之间仍存在很大差异。道外、南岗低于总人口性别比,太平、香坊、
平房明显高于总人口性别比,香坊区人口性别比比1949年增加了35.9,平房区比1952年增
加了44.7。这一差别的出现,是由于哈尔滨市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太平、香坊(包括动力)
和平房,涌入哈尔滨市的大批单身男性劳力也集中在这3个重点建设区。造成这3个区人口性
别构成的严重失调。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人口性别比接近正常。这种变化反映在各区也有所不
同。7个区中,道里、道外、太平、香坊4区的人口性别比低于总人口性别比,道里、道外已
属正常性别构成。南岗、动力、平房3区高于总人口性别比。南岗由于是省直、铁路、林业、
煤炭和松花江地区机关所在地,流动人口数量大,造成人口性别比偏高。动力、平房则是由
于重工业集中地区,男劳力比重高所致。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人口性别构成进入均衡状态。
各区之间人口性别构成的差异已明显缩小。1990年太平、动力两区人口性别比偏高,但也接
近正常状态。
  二、各区人口性别构成变化的差异
  1949年道外区人口性别比最高,1953年各区人口性别比都大幅度增加,道外区仅增加1.
4。原因在于道外区新建大型工厂企业少,增加劳力数量有限。1964年道外区人口性别比在
全市7区中最低,两性人口进入均衡状态。1982、1990年人口性别比降至100以下,女性人口
数量多于男性人口。道外区人口性别比由7区中最高降至7区中最低,是由于道外区商业服务
业比重高。在一般情况下,第三产业比重高的地区,人口性别比偏低,重工业地区人口性别
比偏高。
  南岗区人口性别比1949年在各区中最低,1953年增加幅度不大。1964年之后,其他区人
口性别比都大幅度下降,而南岗却变成性别比偏高的地区,原因在于在全市人口实行严格控
制的情况下,南岗区流动人口相对数量多所致。
  太平、香坊、动力、平房4区,人口性别构成的变化过程基本一致。1953年,由于是重
点建设地区,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多,造成人口性别比大幅度上升。到1964年,随着基本建设
的结束,职工数量趋于稳定,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各大型企业大量建筑职工宿舍,
形成职工家属区,人口和家庭稳定,从而使人口性别构成进入均衡状态。到1990年太平和动
力尚略偏高。                                      
 
            第四篇 人口构成
            第一章 性别构成
            第三节 年龄别性别构成
 
  一、年龄组别性别构成
  1953年哈尔滨市人口年龄组性别比,0—4岁组为105.4,5—9岁组为103.5,属正常性
别构成,15—19岁组为148.9,直至70—74岁组性别构成严重失调。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是解放前哈尔滨市人口性别构成存在严重失调问题,解放后虽有所缓解,但尚未彻底解决;
二是建国后,特别是1953年大批男性中青年劳动人口迁入,进一步加重了这一年龄段性别构
成失调的严重程度。
  1964年哈尔滨市总人口性别比,由于进行了3次有计划的移民,迁出人口近60万人,其
中男性中青年人口比重高,使哈尔滨市人口性别构成失调问题有了一些改变。但30—54岁年
龄组的人口性别比仍然偏高。
  1982年哈尔滨市人口年龄组性别比基本进入均衡状态,50—64岁年龄组性别比仍偏高,
这是1964年30—54岁年龄段性别比偏高,18年后推移的结果。
  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年龄组性别构成进入正常状态,低年龄段性别比偏高,中年龄段平
衡,高年龄段偏低,总人口性别构成基本均衡。
    二 、少年儿童、成年和老年人口性别构成
    哈尔滨市少年儿童性别比,4个年度均属于正常,但由于在4个年度中少年儿童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不同,少年儿童性别比对总人口性别比的影响作用不同。1964年少年儿童人口占
44. 59 %,比重很高,给总人口性别比带来偏高的影响;1990年占19.95 %,比重较低,
给总人口性别比带来的影响则较小;成年人口的性别比1953年严重偏高,亦给总人口性别比
带来偏高的影响;老年人口性别比1953年、1964年均属于不正常性别构成,也给总人口性别
比带来偏高的影响。1982年和1990年老年人口性别比均降至100以下,属于正常性别构成 。
    1953年在3个年龄段人口性别比中成年段最高,老年段次之,少年儿童段最低,颠倒了
年龄别性别比变化的客观规律 ,因此造成了1953年人口性别构成的严重失调。1964年3个年
龄段的人口性别比基本相同,其中少年儿童年龄段性别比正常,成年段和老年段性别比均偏
高,因此造成了总人口性别比偏高。
    1982和1990年3个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是少年儿童年龄段偏高,成年段基本均衡,老年
段低于100,完全符合人口年龄别性别比变化规律,因此这两个年度总人口的性别构成均属正
常。
  三、婴儿性别构成
  哈尔滨市自1952年以来,出生婴儿性别比基本正常,个别年份略高(1983年)或略低
(1958年),多半由于漏报漏统所致。施行一对夫妻一孩政策之后,个别地区由于性别偏见
的影响,人为地造成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而哈尔滨市1987年以来,出生婴儿性别比略有降低。
 
            第四篇 人口构成
            第一章 性别构成
            第四节 死亡人口性别构成
 
  从哈尔滨市建国后有死亡人口性别统计年份的资料看,死亡人口性别比一直是偏高的。
全国解放初期,由于妇女的经济社会地位低,加上当时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女性人口死亡
率高于男性,死亡人口性别比偏低。
  1957—1961年,当时哈尔滨市正处于总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时期。1957、1958、1959年
死亡人口性别比均低于总人口性别比。1960年死亡人口性别比略高于总人口性别比。1961年
死亡人口性别比为123.97,超出总人口性别比14.62,这同当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有关。
    1975--1980年,哈尔滨市总人口性别比已下降到在完全正常的范围之内。而同期死亡
人口性别比却明显偏高。
    1981—1990年,哈尔滨市总人口性别比仍稳定正常范围之内,同期死亡人口性别比却直
线上升,1990年上升到133.60,严重偏高。死亡人口性别比偏高,也是哈尔滨市总人口性别
比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章 年龄构成
 
            第四篇 人口构成
            第二章 年龄构成
            第一节 总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及变动
 
  一、少年儿童(0—14岁)人口由增加变为减少,占总人口比重由增长变为大幅度下降
  1953年哈尔滨市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高,占35.05%。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
于哈尔滨市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经济恢复的较早较快,社会形势和人民生活比较稳定,
建国初期人口生育就进入第一次高峰时期。高出生的生育趋势带来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上升。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少年儿童人口比1953年增长112.06%,占总人口的4
4.59%,高于全国,也高于其他大城市。这是由于这11年间正值哈尔滨市人口处于无控制
的高增长时期。除1961、1962年由于经济生活困难的影响,人口出生率略有下降,其它年份
人口出生率均在40‰以上,也显示了哈尔滨市在未实行计划生育时人口迅速猛增的特点。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少年儿童人口下降39.29%,占总人口的24.41%,
比1964年下降20.18个百分点。1982年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减少,比重大幅度下降,是人口出
生率大幅度下降的结果。1962年末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
哈尔滨市1964年7月成立“哈尔滨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并认真开展工作。随着计划生育工
作的深入,从1964年起,哈尔滨市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生育工
作一度停顿,人口出生率有所回升。70年代初,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
告》。哈尔滨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各项指示,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1964
—1982年的18年间年平均出生人口3.59万人,比1953—1964年年平均出生人口减少3.36万
人,下降了48.35%,这反映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巨大成效。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少年儿童人口比1982年减少,占总人口的19.95%,比1982年
下降4.46个百分点。这段时期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减少、比重下降主要由于随年龄推移,原
属少年儿童人口年龄段而且人口数量非常多的各年龄组,陆续过渡到成年年龄段。这8年间
年平均出生3.60万人,出生的人口数远低于过渡出的人口数,致使少年儿童人口数量近一
步减少,比重继续下降。
  二、成年(15—64岁)人口急剧增加,占总人口比重在波动中上升
  1953年哈尔滨市成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2.88%。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成年人口比1953年增长39.86%,占总人口的52.75
%,。这段时间成年人口增加,一是由于少年儿童年龄段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多,随着人口年
龄的推移,成年人口数量则必然增多;二是这一时期迁入人口数量大,其中绝大部分均属成
年人口。在成年人口数量增加的同时,成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却比1953年下降了10.13个
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这段时间少年儿童人口增加过快,比重上升幅度大,致使成年组人口
比重相对下降。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成年人口比1964年增加77.19%,占总人口的71.27
%,比1964年上升了18.52个百分点。这一时期成年人口数量增加和比重上升,主要由于建
国后哈尔滨市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大量人口陆续步入成年人口阶段。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的成年人口比1982年增长24.01%,占总人口的75.
14%,比1982年上升3.87个百分点。这一时期成年人口数量增加,比重上升,一是“文化
大革命”前期人口出生率较高时期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成年人口年龄段;二是70年代末随着
“文化大革命”结束,拨乱反正,落实政策,迁入人口数量猛增,其中大多为成年人口。
  三、老年(65岁以上)人口逐步增加,占总人口比重缓慢上升
  1953年全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2.07%,低于全国(4.41%)。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1953年增长115.01%,占总人口的2.66
%,比重上升0.5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3.56%)。1953年哈尔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基
础数小,1964年尽管增加一倍多,但人数也只5万多;同期少年儿童人口和成年人口增长幅
度大,使老年人口比重相对降低。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1964年增长112.79%,占总人口的4.32
%,比1964年上升1.6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4.01%)。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1982年增长33.62%,占总人口
的4.91%,比1982年上升0.59个百分点,仍低于全国(5.58%)。
 第四篇 人口构成
            第二章 年龄构成
            第二节 特殊年龄构成
 
  一、婴儿组人口的变动
  哈尔滨市1953年0岁组人口为46585人,占总人口的4.15%。这是一个超正常范围的高
比值,主要是当年人口49.09‰的出生率造成的。1964年0岁组人口为79053人,比1953年
增加32468人,增长65.70%。占总人口比重为4.08%,比1953年下降了0.07个百分点。
出现这种数量增加、比重下降情况的原因,一是总人口数量增加,1964年总人口比1953年
增加了81.59万人;二是人口出生率下降,1964年人口出生率比1953年下降15.16个千分
点。1982年0岁组人口为47928人,比1964年减少31125人,下降39.37%,年均减少1729人,
平均增长率为-2.74%,占总人口比重为1.88%,比1964年下降2.2个百分点。1982年
比1964年总人口增加60.39万人,而0岁组人口数量和比重均大幅度下降,反映了自70年代
以来,随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实际状况。1990年0岁组人口
为37484人,比1982年减少10444人,下降21.79%,年均减少1306人,平均增长率为-3.
03%。占总人口比重为1.25%,比1982年下降0.63个百分点。1990年比1982年总人口增
加44.81万人,而0岁组人口数量和比重均下降,是人口出生率近一步下降的结果。
  二、学龄前儿童组人口的变动
  哈尔滨市1953年学龄前儿童人口为197359人,占总人口17.57%,这也是超正常范围的
高比值,反映了建国后哈尔滨市人口高出生的客观实际。1964年学龄前儿童人口为370085人,
比1953年增加172726人,增长87.52%,年均增加15702人,平均增长率为5.88%,占总人
口比重为19.09%,比1953年上升1.52个百分点。1964年学龄前儿童人口数量和比重在195
3年已经很高的基础上又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反映哈尔滨市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持续时间长
的实际状况。1982年学龄前儿童人口为189973人,比1964年减少180112人,下降48.67%,
年均减少20560人,平均增长率为-3.64%。占总人口比重为7.47%,比1964年下降11.
62个百分点。1982年总人口比1964年增加60.39万人,而学龄前儿童人口数量和比重均陡然
大幅度下降,这是70年代以来,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必然结果。
1990年学龄前儿童人口为247971人,比1982年增加57998人,增长30.53%。年均增加7250
人,平均增长率为3.39%。占总人口比重为7.81%,比1982年上升0.34个百分点。1990年
学龄前儿童人口数量及比重较1982年均略有增长,这是由于60年代高出生时期的人口到80年
代陆续进入婚育期,使80年代人口出生率又有所回升。
  三、小学学龄组人口的变动
  哈尔滨市1953年小学学龄人口为112654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0.03%,属于正常范围内
的比值。1953年婴儿组人口和学龄前儿童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均很高,而小学学龄组人口比
重却在正常范围之内,其原因是建国后高出生的一批人口1953年尚未进入小学学龄。1964年
小学学龄人口为331780人,比1953年增加219126人,增长194.51%,年均增加19921人,平
均增长率为10.32%,占总人口比重为17.11%,比1953年上升7.08个百分点。1964年小
学学龄人口数量及比重暴增,原因在于1964年的小学学龄人口,是1952—1957年哈尔滨市第
一次人口生育高峰的顶峰时期出生的人口。1982年小学学龄人口为274474人,比1964年减少
57306人,年均减少3184人,平均增长率为-1.05%。占总人口比重为10.79%,比1964年
下降6.32个百分点。1982年总人口比1964年增加很多,而小学学龄人口数量和比重均较大
幅度下降,是由于1982年的小学学龄人口是70年代初全国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哈尔滨市人口
出生率开始逐年下降时期出生的人口。1990年小学学龄人口为246887人,比1982年减少2758
7人,下降10.05%,年均减少3448人,平均增长率为-1.32%。占总人口比重为8.25%,
比1982年下降2.54个百分点。1990年总人口进一步增加,而小学学龄人口数量和比重却继
续下降,原因在于1990年小学学龄人口是1978—1983年出生的人口,这一时期是哈尔滨市人
口出生率最低的时期。
  四、中学学龄组人口的变动
  哈尔滨市1953年中学学龄组人口为138768人,占总人口的11.93%,其中,初中学龄人
口50577人,占总人口4.35%,高中学龄人口88191人,占总人口7.58%。1953年中学学龄
人口是1935—1941年出生的人口,其中,高中学龄人口数量及比重均高于初中学龄人口,这
是30、40年代人口变动状况的反映。
  1964年中学学龄人口为203174人,比1953年增加64406人,增长46.41%。年均增加585
5人,平均增长率为3.53%。其中,初中学龄人口为116531人,比1953年增加65954人,增
长130.40%,高中学龄人口86443人,比1953年减少1548人,下降了1.76%。占总人口比
重为10.48%,比1953年下降1.45个百分点。1964年中学学龄人口数量增加,比重下降,
是由于总人口增加数量多所致。中学学龄人口增加的是初中学龄人口,这是建国后哈尔滨市
高出生人口年龄推移的结果。
  1982年,中学学龄人口为328282人,比1964年增加125108人,增长61.58%,年均增加
6950人,平均增长率为2.70%。其中,初中学龄人口为146798人,比1964年增加30267人,
增长25.97%,高中学龄人口为181484人,比1964年增加94841人,增长109.46%。占总人
口比重为12.91%,比1964年上升2.43个百分点。1982年的中学学龄人口是1964—1969年
哈尔滨市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的末尾时期出生的人口,人口出生率已较大幅度下降,因此增
加的数量和比重均不大。其中,1973年中学学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达16.30%,这是50年
代中后期哈尔滨市第一次人口生育有高峰顶峰时期出生的人口年龄推移的结果。
  1990年中学龄人口为255928人,比1982年减少72344人,减少22.04%,年均减少9043
人,平均增长率为-3.06%,其中初中学龄人口100651人,比1982年减少46147人,减少31
.44%。高中学龄人口为155277人,比1982年减少26207人,减少14.44%。占总人口比重
为8.56%,比1982年下降1.92个百分点。1990年总人口较大幅度增加,而中学学龄人口数
量和比重均下降,原因在于1990年中学学龄人口是1972—1977年哈尔滨市人口出生率最低的
时期出生的人口。
  哈尔滨市中学学龄人口数量的变化曾给中等教育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带来重大影响。
建国初期,全市仅10多所普通中学,生员尚嫌不足,随着第一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人口年龄
的推移,60年代小学学龄儿童就学矛盾突出,进入70年代小学矛盾缓解,中学学龄人口就学
矛盾又突出起来。自1969年以来,历年中学招生数都超过小学招生数,其中1969—1980年的
几年中,中学招生数几乎每年都是小学招生数的两倍。70年代后期,中小学在校学生数量几
乎相等。
  五、劳动年龄组人口的变动
  哈尔滨市1953年劳动年龄人口为681030人,占总人口的58.56%,其中男性劳动年龄人
口409707人,占总人口的35.23%;女性劳动年龄人口271323人,占总人口的23.33%。19
53年男女性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及比重相差很大,一是女性劳动年龄人口比男性缺少55—59岁
年龄组,因而数量减少,二是1953年人口性别构成失衡,性别比为131.16,必然进一步加
大男女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之间的差距。
  1964年劳动年龄人口为927832人,比1953年增加246802人,增长36.24%,年均增加22
437人,平均增长率为2.85%。其中男性劳动年龄人口为489351人,比1953年增加79644人,
增长19.44%;女性劳动年龄人口438481人,比1953年增加167158人,增长61.61%。占总
人口比重为47.84%,比1953年下降10.71个百分点。1964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多,占总
人口比重却下降,原因在于1953—1964年正值哈尔滨市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时期,人口总量
增加81.59万人,增加的这部分人尚未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因此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
下降。男女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及比重的差距已明显缩小,原因在于总人口的性别构成基本恢
复平衡。
  1982年劳动年龄人口为1673676人,比1964年增加745844人,增长80.39%,年均增加4
1436人,平均增长率为3.33%。其中,男性劳动年龄人口为856980人,比1964年增加36762
9人,增长75.10%;女性劳动年龄人口为816696人,比1964年增加378215人,增长86.26
%。占总人口比重为65.82%,比1964年上升17.97个百分点。1982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及
比重均大幅度上升,是由于哈尔滨市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到1982年大部分
已成为劳动年龄人口。
  1990年劳动年龄人口为2039179人,比1982年增加365503人,增长21.84%,年均增加4
5688人,平均增长率2.50%。其中,男性劳动年龄人口为1063056人,比1982年增加206076
人,增长24.05%;女性劳动年龄人口976123人,比1982年增加159427人,增长19.52%。
占总人口比重为68.18%,比1982年上升2.36个百分点。1990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及比重
较1982年又有所增加,是由于人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已全部成为劳动年龄人口。
  六、退出劳动年龄组人口的变动
  退出劳动年龄组人口指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的全部人口。在退出劳动年龄组人口中,
由于女性比男性提前5年,因此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也高于男性。
  哈尔滨市1953年退出劳动年龄组人口为56493人,占总人口的4.86%,其中,男性为26
113人,占总人口的2.25%;女性为30380人,占总人口的2.61%。由于1953年性别比偏高,
因此男女性退出劳动年龄组人口数量的差距不大,占总人口比重仅差0.36个百分点。
  1964年退出劳动年龄组人口为113594人,比1953年增加57101人,增长101.08%,年均
增加5191人,平均增长率为6.56%。其中,男性为45906人,比1953年增加19793人,增长7
5.80%;女性为67688人,比1953年增加37308人,增长122.80%。占总人口比重为5.86
%,比1953年上升1个百分点。1964年退出劳动年龄组人口数量和比重均有增长,一是50年
代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随着年龄的推移,逐年进入退出劳动年龄组的人口也不断增多;二
是建国后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寿命延长。男女退出劳动年龄组人口的数量差距加大,占总
人口比重的差距拉大到1.12个百分点。
  1982年退出劳动年龄组人口为209964人,比1964年增加96370人,增长84.84%,年均
增加5354人,平均增长率为3.47%。其中,男性为85117人,比1964年增加39211人,增长8
5.42%;女性为124847人,比1964年增加57159人,增长84.44%。占总人口比重为8.26
%,比1964年上升2.4个百分点。1982年退出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重增长幅度都很大,仍
然是由于劳动年龄组人口过渡到退出劳动年龄组人口的数量不断加大和人口寿命的不断延长。
男女退出劳动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差距进一步拉大到1.56个百分点。
  1990年退出劳动年龄人口为318749人,比1982年增加108785人,增长51.81%,年均增
加13598人,平均增长率为5.36%,其中,男性为124715人,比1982年增加39598人,增长4
6.52%;女性为194034人,比1982年增加69187人,增长55.42%。占总人口比重为10.66
%,比1982年上升2.4个百分点。1990年退出劳动年龄组人口数量及比重又有较大幅度的增
长,原因还是由于退出劳动年龄组人口的数量多和人口寿命的延长。男女退出劳动年龄组人
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差距拉大2.32个百分点。
  七、育龄妇女组人口的变动
  哈尔滨市1953年育龄妇女组人口为264149人,占总人口的22.71%。1964年育龄妇女组
人口为428185人,比1953年增加164036人,增长62.10%,年均增加14912人,平均增长率
为4.49%,占总人口比重为22.08%,比1953年下降0.63个百分点。1964年育龄妇女组人
数增加,是由于低年龄段女性人口数量多,特别是建国初期高出生时期的女性人口,1964年
已陆续进入育龄期。比重下降是由于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猛升,致使育
龄妇女比重相对下降。
  1982年育龄妇女组人口为776983人,比1964年增加348798人,增长81.46%,年均增加
19378人,平均增长率为3.37%,占总人口比重为30.56%,比1964年上升8.48个百分点。
1982年育龄妇女组人口数量及比重均大幅度增加,是由于第一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女性人
口已全部进入育龄期。
  1990年育龄妇女组人口为906615人,比1982年增加129632人,增长16.8%,年均增加1
6204人,平均增长率为1.95%。占总人口比重为30.31%,比1982年下降0.25个百分点。
1990年育龄妇女组人口继续在增加,是因为60年代人口出生率较高时期出生的人口全部进入
育龄期。比重略有下降则是由于49岁以上人口比重增长快所致。
  育龄妇女组人口数量及比重的变化,1949—1964年哈尔滨市第一次生育高峰期间出生的
女性人口,70年代开始进入育龄期,70、80年代正是育龄妇女组人数最多、比重最高的时期,
这预示着哈尔滨市将进入另一次人口生育更高的高峰时期。但是70年代由于认真开展计划生
育工作,使这次生育高峰受到了限制,使整个妇女生育率大幅度下降,控制了人口恶性膨涨。
1990年虽然育龄妇女人口数量仍然很多,比重很高,但生育旺盛期妇女(20—29岁)的比重
已大大下降,因此人口生育的势头已大大减弱。
 
            第四篇 人口构成
            第二章 年龄构成
            第三节 人口类型的嬗变
 
  一、人口年龄构成类型
  1953年哈尔滨市人口年龄构成中,少年儿童系数为35.1%,属于成年型人口,老年系
数为2.1%,老化指数5.9%,均属于年轻型。年龄中位数比年轻型人口高出一岁。综合
观察,1953年哈尔滨市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基本上属于年轻型。
  1964年哈尔滨市人口年龄构成,由于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的影响,4项指标均发生了很
大变化。少年儿童系数为44.6%,比1953年上升9.5个百分点。老年系数为2.7%,比195
3年上升0.6个百分点。老化指数为6.0%,比1953年上升0.1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为18
.4岁,比1953年下降2.6岁。4项指标综合观察,1964年哈尔滨市人口年龄构成属于典型的
年轻型人口。
  1982年哈尔滨市人口年龄构成,由于70年代初大抓计划生育工作,少年儿童系数下降到
24.4%,比1964年下降了20.2个百分点,已进入老年型人口标准。老年系数上升到4.3%,
比1964年上升1.6个百分点。老化指数为17.7%,比1964年上升11.7个百分点,年龄中位
数提高到25.9岁,比1964年增加7.5岁。综合观察4项指标,1982年哈尔滨人口年龄构成是
典型的成年型人口。
  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年龄构成,由于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预期寿
命不断延长,年龄构成进一步发生变化。少年儿童系数下降到20%,比1982年降低4.4个百
分点。老年系数上升到4.9%,比1982年上升0.6个百分点。老化指数上升到24.6%,比1
982年上升6.9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增加到29.6岁,比1982年增长3.7岁。综合观察4项
指标,少年儿童系数早已达到老年型人口标准,年龄中位数已十分接近老年型人口。老年系
数比老年型标准尚差2.1个百分点,老化指数尚差5.4个百分点。因此,1990年哈尔滨市人
口年龄构成类型虽然尚属成年型,但已处于由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过渡时期。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
  1953年哈尔滨市人口3个年龄组所占比重都接近于增加型。所以1953年哈尔滨市人口基
本属于增加型。
  1964年哈尔滨市人口,由于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的影响,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
升。从而使1964年的哈尔滨市人口成为典型的增加型人口。
  1982年哈尔滨市人口的3年龄组所占比重均发生很大变化。自70年代开始,由于大抓计
划生育,1982年少年儿童比重下降。这时的哈尔滨人口已处于增加和稳定型之间,接近于稳
定型。由于70年代以来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及比重大幅度锐减,加上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时期
出生人口年龄的推移,中间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造成哈尔滨人口两头小、中间大的非正常
人口年龄构成。中间人口比重高,意味着生育人口数量多,因此1982年哈尔滨市人口仍具备
持续增长的客观条件。
  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的3个年龄组所占比重进一步发生变化。1974年以来,人口出生率
稳定在12—14‰之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在10‰以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近一步下降,进
入减少型人口的标准之内。但是由于中间人口比重过高加上人口再生产的周期性影响,哈尔
滨人口仍处于高自然增长的客观条件下。
 
            第四篇 人口构成
            第二章 年龄构成
            第四节 人口年龄金字塔
 
  哈尔滨市1953年的人口年龄金字塔,两侧塔型不对称,左侧面积大,右侧面积小。显示
出1953年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这是解放前哈尔滨市人口突出特征的遗留。1953年0—14
岁人口性别比接近正常,因此塔底部分两侧基本对称。15—64岁人口性别比为143.87,因
此中间人口部分在塔的两侧严重左偏。65岁以上人口性别比也是十分偏高。1953年人口金字
塔属增长型。特别是1949年之后的图形,十分清楚地显示了新出生人口逐年增多的趋势。
  1964年人口年龄金字塔,塔的左右两侧面积和形状基本对称,说明哈尔滨市人口性别构
成严重失衡的现象已基本得以解决。哈尔滨市人口性别结构由严重失衡,经过短短的11年变
为基本正常,主要原因在于这段期间哈尔滨市有计划地外迁人口59.92万人,由于迁出人口
的性别比高,使哈尔滨市长期以来存在的性别结构失衡问题得以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19
53年5—16岁的凹陷年龄段,在1964年的塔形上已上升到15—25岁。在3—6岁年龄段处又出
现新的凹陷,这是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一方面人口出生率下降,一方面人口死亡率、特
别是婴儿死亡率上升,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减少的反映。哈尔滨市人口再生产,在1962年大幅
度下降之后,1963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又出现了补偿性的高出生,反映在人口年龄金字
塔上则是塔底突然加宽。纵观1964年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塔形,在1953年之后的11年中,除经
济困难时期一度出现凹陷外,基本上是底部逐年加宽,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因此,
1964年的人口年龄金字塔属于增长型或年轻型。
  1982年的人口年龄金字塔,塔的两侧面积和形状基本对称,48—66岁年龄段塔形左侧偏
大,表明这个年龄段性别比偏高,这是1953年20岁到40岁,1964年30岁到50岁年龄段性别比
严重偏高推移的结果。1982年哈尔滨市人口性别构成为50.35∶49.65,性别比为101.42,
属于正常性别结构。1982年的人口年龄金字塔从整体看近似葫芦,有两个“鼓肚”,两个
“细腰”。第一个“鼓肚”在44岁到52岁年龄段,这是解放前哈尔滨市人口变动的结果。第
一个“细腰”在35岁到44岁年龄段,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后战乱年代人口大变动的结果。
第二个“鼓肚”在9岁到30岁年龄段,这是建国后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和大规模人口迁移变
动的结果。从1950年开始,随着人口出生率上升和大规模人口迁入,“鼓肚”逐渐隆起,经
济困难时期,“鼓肚”一度收缩,1963年由于补偿性的人口高出生,“鼓肚”又膨胀起来。
60年代初,哈尔滨市响应中央开展计划生育的指示,认真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从1964年开始,
“鼓肚”开始回收。“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形势动乱,加上知识青年、干部和工人上山
下乡、插队、支援三线,人口大批外流,使金字塔型在14—16岁年龄段一度收缩。“文化大
革命”开始不久,计划生育工作基本停顿,人口生育又进入无控制状态。反映在金字塔的9岁
至14岁年龄段的“鼓肚”又隆起。1973年,从中央到地方开始大抓计划生育,到1974年随着
人口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第二个大“鼓肚”才完全收缩,并形成第二个“细腰”。进入60
年代之后,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使大“鼓肚”的下半部塔形参差不齐,分布不匀,
这就给后来人口控制以及人口向稳定型过渡造成一定困难。1982年哈尔滨市的人口年龄金字
塔,从人口再生产的角度看,基本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类型。以19岁为分界线,在19岁以上
部分显示出下宽上窄的正塔形,其人口分布随年龄增大而缩小。因此这部分的人口年龄结构
基本是属于增长型。19岁以下部分显示出下窄上宽的倒塔形。其人口分布随年龄增长而增大,
因此,这部分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缩减型。
  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年龄金字塔,塔的两侧面积和图形基本一致,说明1990年哈尔滨市
人口性别构成是均衡的。1990年的人口年龄金字塔,在1982年葫芦形的底部又延伸出一个宽
窄不等并略呈隆起的底座。其原因在于1955年至1964年大“鼓肚”年龄段的人口,到80年代
都进入生育旺盛期,因此,从80年代初哈尔滨市人口再生产又面临生育高峰期。但由于1973
年开始的计划生育工作,比较严格地控制了人口的高出生,因此虽未形成生育高峰,但人口
出生率还是略有回升。1982年和1983年的塔形两侧突然加宽,是由于70年代未和80年代初,
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后婚育时间比较集中的结果。自14岁以下,基本是上下等宽,这属于稳定
型的塔形。但是由于哈尔滨市人口年龄构成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特别是生育旺盛期人口比
重高,人口再生产仍处于高出生的客观条件下。
 
                    第三章 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构成
 
            第四篇 人口构成
            第三章 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构成
            第一节 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动
 
  一、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动
    哈尔滨市1949年末,农业人口为12.47万人,占总人口的15.9%。1990年末户籍统计农
业人口为38.37万人,占总人口的13.6%。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农业人口为486491人,占哈尔滨市第四次人口普查总
人口的16.27%。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的农业人口数比户籍统计的农业人口数多出10万多人,
是由于人口普查时,凡来自哈尔滨市以外的农业人口在哈尔滨居住一年以上,或居住不满一
年、但离开原住地一年以上的人,均按农业人口统计在哈尔滨市总人口中。由于外地农业人
口来哈尔滨市务工经商的人数多、比重高,这就势必造成人口普查的农业人口数量比户籍统
计的农业人口数量多,户籍统计的农业人口数更接近哈尔滨市农业人口的实际。
  1949—1990年哈尔滨市总人口按户籍统计增长260.12%,年均增长率为3.17%。按第
四次人口普查则增长280.98%,年均增长率为3.32%。按户籍统计人口数计算,农业人口
增长速度(207.76%)低于总人口增长速度(260.12%);如按人口普查人口数计算,则
农业人口增长速度(290.20%)高于总人口增长速度(280.98%)。
  1949—1990年的41年间,哈尔滨市的农业人口增加两倍多,但是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并
不大,始终在10—16%之间波动。波动的主要原因来自行政区划的变动。随着城区的扩大,
工业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常把被占土地上的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也带来农业人口数
量的变动。
  二、非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动
    哈尔滨市1949年末,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4.1%。1990年末户籍统计非农业人口244.
34万人,占总人口的86.4%。41年间,非农业人口增加178.30万人,增长270%。年平均
增加4.35万人,平均增长率为3.24%。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非农业人口250.44万人,占人口普查人口总数的83
.7%。人口普查的非农业人口数比户籍统计的非农业人口数多61032人。按人口普查的非农
业人口数计算,则比1949年增加1844051人,增长279.24%,年均增加44977人,平均增长
率为3.3%。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的非农业人口,比户籍统计的非农业人口多,这是由于人
口普查时把户口不在本市但在本市居住一年以上和在本市居住虽不到一年但离开户口所在地
一年以上的非农业人口均统计在哈尔滨市非农业人口之内。另外把户口待定的34499人和原
住本市现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暂无户口的1559人也统计在非农业人口之内。
  同哈尔滨市总人口增长速度(户籍统计增长260.12%,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增长280.
98%)比较,按户籍统计的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270%)比总人口增长速度高9.88个百分
点。按第四次人口普查的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279.24%),则比总人口增长速度低1.74
个百分点。
  1949—1990年的41年间,哈尔滨市的非农业人口增加两倍多,但是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
并不大,始终在83—90%之间波动。波动的原因,一是人口迁移,特别是人口有计划地外迁,
被迁出的人口大部分为非农业人口;二是随着哈尔滨市城区的扩大,特别是工业和建筑用地
增加,经常不断地有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因而也使非农业人口数量发生变动。
 
            第四篇 人口构成
            第三章 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构成
            第二节 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分布
 
  一、农业人口分布
  哈尔滨市建国后到60年代初期,区划变动频繁,各区人口统计均未分出农业人口与非
农业人口。1963年恢复滨江区(1958年10月曾成立滨江区,同年11月撤销),将原由其他
各区分管的农村人民公社统一划归滨江区管辖。因此在1965和1970年的统计中,滨江区的
农业人口分别占全市农业人口总数的79.73%和89.36%。在滨江区之外的其他7区,尚
有少量农业人口,这是由于在各城区内尚有插花居住的农业人口。
  1972年滨江区撤销,其原管辖的农村人民公社划归7个城区。因此1975年的统计中,各
区农业人口比重均大幅度上升。从1975、1980、1985、1990年4个年度的统计中看出,哈尔
滨市的农业人口在各区的分布是不均衡的。道里区是农业人口最多的区。平房区是农业人口
最少的区,仅是道里区农业人口的五分之一。
  自1972年滨江区撤销之后,区划再未发生大的变动,因此各区的农业人口数量及占农业
总人口的比重均未发生大的变化。1978年未,双城县的太平人民公社划归道里区管辖,因此
道里区的农业人口在数量和占全市农业总人口比重均有上升。
  二、非农业人口分布
  1965、1970、1975年3个统计年度,道里区非农业人口占全市非农业人口总数比重是最
高的。同期平房区非农业人口比重最低,尚不足道里区非农业人口的四分之一。1980、1985、
1990年3个统计年度南岗区非农业人口比重最高。
  1965—1990年的26年间,7个区的非农业人口数量及占非农业人口总数的比重发生了3种
不同情况的变化。一是南岗区和动力区非农业人口数量及比重都有很大增长。南岗区1990年
与1965年比较,非农业人口数量增长83.94%,占非农业总人口比重增加了6.66个百分点。
动力区1990年与1965年比较,非农业人口数量增长85.94%,占非农业总人口比重增长3.0
6个百分点。二是道里、太平、香坊、平房4区非农业人口数量增加,但占非农业总人口比重
基本未变。三是道外区非农业人口人数和占非农业总人口比重均下降,非农业人口人数下降
3.18%,占非农业总人口比重下降5.76个百分点。      
 
            第四篇 人口构成
            第三章 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构成
            第三节 各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构成
 
  1965、1970年两个统计年度7区的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构成比相差十分悬殊,1970年
有4个区的农业人口占全区人口总数不到百分之一。1965年平房区农业人口为0。这是由于
当时设有滨江区,农业人口绝大多数在滨江区的辖区内。7区内存在数量很少插花居住于城
区内、从事农业生产并持农业户口的人口。
  1972年滨江区撤销,哈尔滨市四郊的农村人民公社又划归7区管辖,7区农业人口比重普
遍大幅度上升,但各区之间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构成比很不均衡。1975年农业人口与非
农业人口构成比差最小的是香坊区;构成比差最大的是南岗区。1980、1985、1990年3个统
计年度,7区间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构成比的不均衡状况依然存在。
  7区的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构成比,自1975年之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总的趋
势是构成比的比差越来越大。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下降,非农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其变动状况在7区中可分为两种:道里区和道外区在变动中保持基本稳定。南岗、太平、香
坊、动力、平房5区构成比的比差都不断加大。
 
                    第四章 民族构成
 
            第四篇  人口构成
            第四章 民族构成
            第一节 民族人口数量、比重及其变动
 
  一、1953年以来,哈尔滨市少数民族数量增加很快
  1953年哈尔滨市只有7个少数民族,1990年增加到39个,增长457.14%。特别是“文
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不断增加,许多少数民族
也随之进入哈尔滨市。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共有8个民族,此外尚有少量未识别的民族人口,除汉族外,少
数民族有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壮族、苗族、彝族。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共有15个民族,此外尚有少量未识别的民族人口和加
入中国籍的外国人。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为14个,比1953年增加7个:达斡尔族、土家族、
白族、侗族、维吾尔族、布依族、藏族。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共有31个民族,此外尚有少量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
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为30个,比1964年增加16个:瑶族、傣族、黎族、畲族、水族、东乡族、
纳西族、柯尔克孜族、羌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塔塔尔族、鄂伦
春族、赫哲族。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共有40个民族,此外尚有少量未识别的民族人口和外
国人加入中国籍者。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为39个,比1982年增加9个:哈萨克族、傈僳族、瓦
族、高山族、土族、仫佬族、仡佬族、怒族、京族。
  二、1953年以来,哈尔滨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逐步上升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少数民族人口为42999人(包括未识别的民族人口41
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83%。当年汉族人口为1079963人,占总人口的96.17%。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少数民族人口为77316人(包括未识别的民族人口22
人和外国人加入中国籍98人),比1953年增加34317人,增长79.81%。占总人口比重为3.
99%,比1953年上升0.16个百分点。当年汉族人口为1861568人,比1953年增加781605人,
增长72.37%。比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幅度低7.44个百分点。占总人口比重为96.01%,比
1953年下降0.16个百分点。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少数民族人口为108875人(包括外国人加入中国籍62
人),比1964年增加31559人,增长40.82%。占总人口比重为4.28%,比1964年上升0.2
9个百分点。当年汉族人口为2433957人,比1964年增加527389人,增长30.75%,比少数民
族人口增长幅度低10.07个百分点。占总人口比重为95.72%,比1964年下降0.29个百分
点。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少数民族人口为134905人(包括未识别的民族人口8
人和外国人加入中国籍33人),比1982年增加26030人,增长23.01%,占总人口比重为4.
51%,比1982年上升0.23个百分点。当年汉族人口为2856016人,比1982年增加422059人,
增长17.34%,比少数民族增长幅度低5.67个百分点。占总人口比重为95.49%,比1982
年下降0.23个百分点。
  1953-1990年,哈市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幅度比汉族人口高49.29个百分点。这是全面贯
彻民族政策和对少数民族实行不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
    三、 哈尔滨市的少数民族中,满族、回族 、朝鲜族、蒙古族始终是人口数量最多的4
个民族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有39个少数民族,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很少,
千人以上的只有上述4个民族。1982年也如此。1964年和1953年蒙古族虽不足千人,但也是4
个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1953年这4个民族的人口数占当年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9.84%,
1990年这4个民族的人口数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8.15%。
  满族 1953年,满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53.16%,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
族。1990年比1953年增长182.06%,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47.80%,比1953年下降5.36
个百分点。满族是哈尔滨地区最早的民族。哈尔滨市的少数民族中满族人口最多,是由于我
国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虽然1644年清定都北京后,大批满人入关,但东北仍为满族人
口重点分布地区。因此,东北的城市、农村,满族人口比重始终较高,哈尔滨地区亦如此。
特别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实行“京旗移垦”,把京师的闲散满人迁来垦荒屯田,在平房、
南岗、香坊、顾乡屯一带建立起一批满族人口的村落,因此使哈尔滨地区满族人口得以繁衍
增加。建国后,哈尔滨市满族人口数量增长较快,除自然增长较快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
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使许多原来放弃满族成份的人又“还本归原”。
  回族 1953年哈尔滨市回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26.5%。在各少数民族中,人
口数居第二位。1990年回族人口数比1953年增长147.88%,在4个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中人
口增长率最低。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20.94%,比1953年下降5.56个百分点。回族人口
大多数居住于城市中心区。由于城区计划生育贯彻落实的好,加之回族人口生育观念的影响,
因而回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这是回族人口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
  朝鲜族 1953年哈尔滨市朝鲜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19.49%,在各少数民族中
居第三位。1990年朝鲜族人口比1953年增长336.25%。占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为27.10%,
比1953年上升7.61个百分点。朝鲜族人口数量在各少数民族中上升到第二位。
  朝鲜民族在历史上是东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至今也大都分布在我国东北的农村和城
市。这是哈尔滨市朝鲜族人口多的主要原因。哈尔滨市朝鲜民族人口增长快的原因主要是迁
移增长。侨居朝鲜国和韩国的中国朝鲜族侨民,不少人同哈尔滨市的朝鲜族保持联系。因此
经常不断地有从朝鲜、韩国归国的朝鲜族人口来哈尔滨定居。这是哈尔滨市朝鲜族人口增长
快的原因之一。
  蒙古族 1953年哈尔滨市蒙古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0.69%,1990年蒙古族人
口比1953年增长957.63%。在各民族人口中增长幅度最高,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2.31%,
比1953年上升了1.62个百分点。
 
            第四篇  人口构成
            第四章 民族构成
            第二节 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
 
  一、1990年各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南岗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近四分之一,是7区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区。
由于南岗区总人口数量多,少数民族人口只占全区人口总数的4.47%,比重居7区中的第三
位。南岗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中满族人口最多,占全市满族人口总数的29.13%,居7区之首。
南岗区满族人口数量多是历史形成的。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吉林将军富俊调盛京一
带满族人口到双城设120个旗营子开荒屯田。其中176户880余人在南岗区一带建立了正红旗
5个屯,繁衍至今。1989年6月经省民政厅批准为红旗满族乡,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该乡
有满族人口6146人。其次是回族6463人,朝鲜族5868人。满族、回族、朝鲜族人口合计占全
区少数民族人口的92.91%,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7.09%。
  道里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近五分之一,在7区中居第二位。少数民族人
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96%,比重居7区中的第六位。道里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中,满族人口占
全市满族人口总数的18.89%。道里区满族人口多,也是历史形成的。清嘉庆年间,随“京
师移垦”,在哈尔滨地区的顾乡屯一带建立了一批满人村落,直延续至今。双城县的太平公
社是满族人聚居区,1978年12月太平庄划归道里区管辖,太平庄共有满族人口3089人,使道
里区满族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道里区有朝鲜族人口9454人,占全市朝鲜族人口总数的26.
06%,在7区中居首位。满族和朝鲜族人口合计占道里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0.78%。回
族、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19.22%。
  香坊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15.12%,居7区中的第三位,占全区总人
口的6.26%,比重居7区中的第二位。香坊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中,满族人口占50.85%,占
全市满族人口总数的16.15%。朝鲜族人口占30.27%,占全市朝鲜族人口的16.83%。回
族人口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15.99%。满族、朝鲜族、回族人口合计占全区少数民族
人口总数的97.11%,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2.89%。
  动力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11.54%,在7区中居第四位。占动力
区总人口的4.37%,比重居7区中第四位。动力区少数民族人口中,满族占51.66%,占全
市满族人口总数的12.52%。动力区的满族人口也是“京师移垦”时期,根据吉林将军“拉
林近地,闲荒可垦”的奏章,移驻旗丁,于拉林西北80里(包括平房一带)处设旗屯田,设
东、西、南、北、中5屯。今动力区内的朝阳乡平顺村(称老五屯)即当时设的北五屯。满
族人口自此延续至今。动力区朝鲜族人口占全市朝鲜族人口的11.06%,占全区少数民族人
口26.08%。解放前动力区一带朝鲜族人口仅几十人,建国后随大规模经济建设,朝鲜族人
口陆续迁入。1965年一批朝鲜族人口迁入朝阳乡,建立了朝鲜族屯(永丰村),专门种植水
稻,因此朝鲜族人口增加很快。回族人口占全市回族人口的9.38%。满族、朝鲜族、回族
人口合计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94.78%,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
的5.22%。
  太平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11.01%,在7区中居第五位,占太平
区人口总数的4.13%,比重亦居7区的第五位。太平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中,朝鲜族、满族、
回族3个民族人口合计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97.56%,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
区少数民族人口的2.44%。
  道外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10.01%,居7区中的第六位,占道外
区总人口的3.45%,比重在7区中最低。道外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人口最多,占全市回
族人口的22.59%,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47.15%。道外区回族人口比较集中,主要出于
宗教信仰的原因。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各地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口,为了经商或谋生陆
续来到哈尔滨。初来的回教人主要居住在傅家店和上号。随着回族人口的增多,于1897年在
傅家店兴建了清真东寺,1917年又在傅家甸兴建了清真西寺。由于宗教信仰和民族生活方式
的需要,逐年迁来哈尔滨市的回族人口多数集居于道外区,延续至今。道外区回族、满族、
朝鲜族人口合计占道外区少数民族人口的96.99%,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3.01%。
  平房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7.54%,居7区之末,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
总人口的6.27%,比重居七区之首。平房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中,满族人口最多,占全市满
族人口的10.84%,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66.16%。平房区满族人口多也是历史形成的。
清嘉庆年间,经吉林将军富俊批准,在平房一带开垦荒地8000垧,建立满族人村屯。当时设
的5屯中的正黄三屯和正黄四屯均在今平房区平新乡境内,当时两屯共有满族人家56户,延
续繁衍至今。平房区满族、朝鲜族人口合计占平房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7.36%,回族、
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平房区少数民族人口的12.64%。
  二、各少数民族人口的城区和郊区分布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城区和郊区构成为72.82:27.
18。每个少数民族人口的城区和郊区构成比则各不相同,差别很大。
  满族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满族人口的城区人口比重最低,郊区人口比重最高。这
一分布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满族人随着“京旗移垦”落户于哈尔滨地区之初,就是以农业为
生。世代为农,较少改变他们的职业和居住地。这是满族人口城区比重低、郊区比重高的主
要原因。
  回族 1990年哈尔滨市回族人口的城区人口比重最高,郊区人口比重最低。这是因为回
族人口自进入哈尔滨地区以来,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极少,大部分从事商业、服务业、手
工业,加上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大多数回族人口聚居于城区,即或居住郊区的少部
分回族人口,也大多居住在乡镇,真正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极少。
  朝鲜族 1990年哈尔滨市鲜族人口,城区人口比重略高于满族,郊区人口比重只略低于
满族,高于总人口及其他各民族。朝鲜族郊区人口比重高,同他们的职业特点有关。朝鲜族
人口善于种植水稻,哈尔滨市郊区凡耕种水稻的地方,只要有朝鲜族人,大都由他们种植。
外地迁入的朝鲜族人口,凡从事农业生产的,多落户于水稻区或蔬菜种植区,导致朝鲜族人
口郊区比重偏高。
  蒙古族 1990年哈尔滨市蒙古族人口城区人口比重低于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郊区
人口比重仅高于回族、“其他少数民族”。蒙古族人善长牧业而不熟农业。哈尔滨市无条件
发展大规模牧畜业,因此,蒙古族人进入哈尔滨市很少去郊区从农,而是就职于城区内的各
种行业,结果是城区人口比重偏高,郊区人口比重偏低。
  其他少数民族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共有40个民族,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为
39个,除上述介绍上的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其他少数民族”包括35个民族和其
他未识别的民族、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其城区人口比重仅略低于回族,其郊区人口比重仅
略高于回族。“其他少数民族”城区人口比重高,郊区人口比重低,是由于这些民族人口数
量普遍很少,这些民族大部分是“文化大革命”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哈尔滨市的,
其中大多为在业者或个体业者,因此多分布于城区,从事农林牧渔业者仅22人。
 
            第四篇  人口构成
            第四章 民族构成
            第三节 各民族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一、各民族人口的性别构成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总人口性别比为102.45,属正常值。汉族人口的性
别比为102.29,略低于总人口性别比,性别构成属正常。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为105.73,
略有偏高。
  回族、朝鲜族人口性别比分别为96.51、97.55,均为女多男少,性别比偏低。蒙古族、
满族、“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普遍偏高,满族人口性别比为114.57,其他少数民族
性别比为116.36,均严重偏高,属于不正常性别构成。“其他少数民族”性别比高,是由
于这35个少数民族在哈尔滨居住的人口数量普遍很少,10人以下的有20个民族。这些人又多
属务工经商,流动性较大,大多为男性,因此导致性别比偏高。
   二、各民族人口年龄构成
  各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构成同总人口和汉族人口的年龄构成存在一定的差距。
  各少数民族人口的少年儿童系数(0—14岁人口比重),普遍高于总人口和汉族人口1—
2个百分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略为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少数民族人口的老年系数(65岁以上人口比重),除满族外,普遍低于总人口和汉族人
口,特别是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分别低于总人口2.35和1.71个百分点。这同少数民族少
年儿童系数高于总人口是相应的。
  由于各少数民族少年儿童系数普遍高于总人口和汉族人口,老年系数普遍低于总人口和
汉族人口,带来的结果是少数民族人口的老化指数(老少比)低于总人口和汉族人口。蒙古
族人口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的老化指数低于总人口和汉族人口10个多百分点。
  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中位数,除回族外,普遍低于总人口和汉族人口,这同少数民族人
口的少年儿童人口系数高,老年人口系数低是相关的。劳动人口抚养比,满族、回族劳动人
口抚养比高,是由于这两个民族15—64岁人口比重偏低的结果。            
 
            第四篇  人口构成
            第四章 民族构成
            第四节 各民族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
 
  一、1990年各民族6岁及以上人口的文化状况
    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学(包括大学本科和大学专科)文化程度的占6岁及以上人
口的9.88%。在总人口中每千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90.62人。汉族6岁以上人口中具有
大学文化程度的占9.83%,每千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90.14人。少数民族6岁及以上人
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占11.11%,每千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100.86人。在各少数
民族之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又有很大差异。
  在各民族中,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少数民族比汉族高出0.73个百分点。
  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全市、汉族、少数民族基本一致。
  各民族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合计比重最高的是“其他少数民族”、蒙古族、朝鲜族。比重
低的是汉族、满族和回族。各民族人口的文化程度中,少数民族明显地高于汉族。这是全国
解放以来党和国家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民族政策的结果。在各少数民族中,“其他少数民族”、
蒙古族、朝鲜族人口的文化程度又明显高于其他民族。哈尔滨市的“其他少数民族”,人数
普遍较少,大多都属职业人口,而且有相当数量是大专院校的在校学生,因此文化程度必然
趋高。朝鲜族、蒙古族人口文化程度高于其他民族,不仅哈尔滨如此,全国亦如此,在近年
全国有关各民族人口文化程度的统计资料中,朝鲜族、蒙古族总是居前三位之内。哈尔滨市
满族人口文化程度偏低,同满族人口的农业人口比重高有直接关系。
    二、1990年各民族在校学生状况
    各民族人口在校学生比重,少数民族高于汉族1.35个百分点。在各少数民族中,在校
学生比重最高的为“其他少数民族”和蒙古族,比重最低的是回族。
  各民族在校学生中,大学(包括本科和专科)学生占总人口比重,少数民族比汉族高0
34个百分点。在少数民族中,大学学生比重最高的为“其他少数民族”。回族大学学生比
重最低。
  各民族在校学生中,高中学生比重除“其他少数民族”和蒙古族略高,其他各民族基本
均衡。初中和小学在校学生比重,除“其他少数民族”和蒙古族略低,其他各民族也基本均
衡。
    三、 1990年各民族文盲半文盲人口
    哈尔滨市1990年各民族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少数民族比汉族低1.41个百分点。
    在少数民族中,满族、回族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最高,朝鲜族、蒙古族居中,“其他少
数民族”最低。不论少数民族总体,还是每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文盲率均低于汉族。        
 
            第四篇  人口构成
            第四章 民族构成
            第五节 各民族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
 
  一、各民族在业与不在业人口构成
  1990年哈尔滨市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中,汉族在业人口占全市在业
人口总数95.70%,占汉族15岁以上人口的67.94%,少数民族在业人口,占全市在业人
口总数的4.30%,占少数民族15岁以上人口的65.87%。汉族人口在业率比少数民族高2
.07个百分点。在少数民族中在业率最高的是回族,与汉族在业率接近。最低的是蒙古族
和“其他少数民族”,比汉族人口在业率低8.69和12.45个百分点。
  1990年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中,汉族不在业人口占全市不在业人口总数的95.29%,占
汉族15岁以上人口的32.06%;少数民族不在业人口占全市不在业人口总数的4.71%,占
少数民族15岁以上人口的34.13%。少数民族15岁以上人口不在业率比汉族人口不在业率高
2.06个百分点。在少数民族中不在业率最低的回族与汉族接近;不在业率最高的为蒙古族
与“其他少数民族”。
    二 、各民族人口的行业构成
    1990年哈尔滨市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尔滨市各民族在业人口在13个行业和3个产业
中的分布不均衡。
    在农、林、牧、渔、水利业,即第一产业的在业人口中,汉族人口占92.61%,占汉族
在业人口的10.80%;少数民族人口占7.39%,占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 19.16%。从占各民
族在业人口比重看,少数民族比汉族高8. 36个百分点。在各少数民族之间,从事农林牧渔
行业的在业人口比重相差十分悬殊。朝鲜族占在业人口的28.61%,回族仅占1.17%。由于
朝鲜族和满族在业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高,使整个少数民族的农业人口比重也随之增高。
朝鲜族、满族农业人口比重偏高,是由于这两个民族居住在郊区的比重高,世代从事农业
有关。回族农业人口比重低,是由于回族人口大多居于城区,并同他们的职业特点有关。
    在工业、地质普查和勘探业、建筑业,即第二产业的在业人口中,汉族人口占96.25%,
占汉族在业人口的50.63%;少数民族人口占3.75%,占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43.92%。从
占各民族在业人口比重看,汉族比少数民族高6.71个百分点。在少数民族之间,从事第二
产业各行业的 在业人口比重也 有很大差别。回族比重最高,不仅高于其他少数民族,也
高于汉族。蒙古族比 重最低。
    在第三产业的在业人口中,汉族人口占95.87%,占汉族在业人口的38.57%;少数民
族人口占4.13%,占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36.91%。从占各民族在业人口比重 看,汉族比
少数民族高1.66个百分点。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9个行业门类,加上各少数民族的民族特点
不同,因此在某些具体行业门类中,在业人口比重的差距是很大的。回族由于大多居于城
区,并世代以商业、饮食业为生,因此在商业、公共饮食业的在业人口,其比重高于其他
少数民族,也明显地高于汉族 。朝鲜族、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由于能歌善舞,因
此在教育、文艺和广播电视业的在业人口明显高于其他各民族。
  三、各民族人口的职业构成
  据1990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哈尔滨市各民族在业人口在8个大类职业中的分布
也是不均衡的。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
员和有关人员3大类职业人口中,汉族人口占95.64%,占汉族在业人口的29.48%;少数
民族人口占4.36%,占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29.86%,少数民族比重略高于汉族。各少数
民族所占的比重,除满族(26.86%)低于汉族,其他各民族都高于汉族。
  在商业工作人员和服务性工作人员两大类职业中,汉族人口占96.16%,占汉族在业人
口的15.9%;少数民族人口占3.84%,占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14.1%。从占在业人口比
重看,汉族比少数民族高1.8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所占比重存在很大差异。回族在业人口
在职业构成中占商业工作、服务性工作比重高,占回族在业人口的21.23%,高于其他各少
数民族,也高于汉族。
  在农林牧渔业劳动者职业中,汉族人口占92.47%,占汉族在业人口的10.18%;少数
民族人口占7.53%,占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18.42%。从占在业人口比重看,少数民族比
汉族高8.24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间差异也较大。满族、朝鲜族在农林牧渔职业的劳动者
比重大大高于其他民族。
  在生产和运输工人职业中,汉族人口占96.34%,占汉族在业人口的44.19%;少数民
族人口占3.66%,占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37.34%。从占在业人口比重看,汉族比少数民
族高6.85个百分点。在少数民族中,回族比重不仅高于各少数民族,也高于汉族,主要由
于回族人口多居于城区,农林牧渔职业人口比重低所致。
  四、各民族不在业人口原因构成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可按7大项不在业
原因弄清各民族不在业人口比重高低差异的原因。“在校学生”的不在业人口,汉族人口占
95%,占汉族不在业人口的27.04%;少数民族人口占5%,占少数民族不在业人口的28.8
4%。在少数民族中,朝鲜族、蒙古族、“其他少数民族”在校学生占本民族不在业人口比
重明显高于其他民族。
  “料理家务”的不在业人口中,汉族人口占94.72%,占汉族不在业人口的21.21%;
少数民族人口占5.28%,占少数民族不在业人口的23.96%。在各少数民族中满族和朝鲜
族“料理家务”不在业人口比重,不仅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也大大高于汉族。
  “市镇待业”是不在业人口中真正的等待就业者。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这部分人
口数量和比重均不高。全市15岁及以上待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05%,占15岁及以上人
口的2.56%,占劳动适龄人口(男16—59,女16—54)3%,占不在业人口的7.95%。在
全部“市镇待业”人口中,汉族人口占95.39%,占汉族不在业人口的7.96%;少数民族
占4.61%,占少数民族不在业人口的7.79%。各少数民族“市镇待业”人口比重都比较接
近。
  “离休、退休、退职”的不在业人口,占不在业人口总数的36.03%,是各项不在人口
中人数最多的一项。这是哈尔滨市人口年龄构成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的必然结果。在“离
休、退休、退职”的不在业人口中,汉族人口占96.05%,占汉族不在业人口的36.31%;
少数民族人口占3.95%,占少数民族不在业人口的30.24%。从占不在业人口比重看,汉
族比少数民族高6.07个百分点。在少数民族中,回族比重最高,不仅高于其他少数民族,
也高于汉族。
 
                    第五篇 人口素质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教育和培养下,全市人口的身体素
质、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得到显著的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哈尔滨市人民
的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显
著提高,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受到严格控制,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
不断延长;有文化人口的数量和比重不断上升,人口文化层次不断提高,文盲半文盲人口数
量和比重大幅度下降;各层次受教育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人口的科学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这一切对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起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一章 人口的身体素质
 
            第五篇 人口素质
            第一章 人口的身体素质
            第一节 总人口身体素质
 
  一、卫生保健条件的改善
  1946年哈尔滨市获得解放,共产党和人民政权对医疗卫生事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各类卫生机构由1945年的7所增加到54所;新建妇幼保健所145所,私人
诊所和产院662所。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由1946年的797人增加到2059人,人民的卫生保健条件
得到一定的改善。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哈尔滨市委和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和政务院提出的“面
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指导方针,把
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列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动员
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号召,哈尔滨市掀起了卫生事业建设高潮。
全市人民大搞“除四害、讲卫生、灭疾病”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1958年12月,哈尔
滨市荣获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的“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城市”称号。
  1952—1960年,市和各区先后建立了卫生防疫、结核病、鼠疫、地方病、职业病、劳动
卫生和射线卫生、健康教育、药品检验、妇幼儿童保健等一系列防治机构,并新建了一批医
院、门诊,建立了地段医生和农村医生,在中小学校设校医和保健医,建立了卫生条例和法
规,对各行各业实行卫生监测和监督,使传染病和流行病得到有效控制。1982年食品营养调
查,市民膳食,每天每人平均摄入热能从1959年的2500大卡增加到2759大卡,蛋白质每人每
天摄入量增长到72.1克。人民体质普遍有所增强。
  “文化大革命”之后,哈尔滨市党政领导机关和各级卫生医疗机构,认真贯彻中共中央
和国务院制定的“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服
务”的卫生工作方针,哈尔滨市的卫生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到1990年末,哈尔滨市人民
的卫生保健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全市已基本形成一个包括中、西医疗,卫生防病,教育
科研,妇幼卫生,药品检验以及爱国卫生运动等卫生工作网络。
  到1990年末,全市卫生医疗机构比1949年增加15倍;医院增加8倍;医疗床位增加16倍;
卫生技术人员增加15倍;医生增加16倍;每千人口平均有卫生技术人员由1949年的2.6人,
增长到1990年的11.5人;医生由1人增加到5人;医疗床位由1.8张增长到8.7张。由于防
病治病工作的加强,卫生保健条件的改善,哈尔滨市人口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人口的预期
寿命由解放前的35岁左右增长到1990年的72岁(男70岁,女74岁)。
    二、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防治
   (一)传染病
    解放前的哈尔滨,各种传染病经常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从1902—1945
年,哈尔滨鼠疫、霍乱多次流行,天花年年发生,伤寒、痢疾、斑疹伤寒、麻疹、白喉、狸
红热等常年流行。据1940年统计,因各种传染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60%以上。解放
后,由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了由医务人员组成的三
级防病网,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各类传染病得到控制和消灭,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
了很大的提高。
    鼠疫  哈尔滨市解放前曾两次大流行。第一次是1910—1911年,由俄国西伯利亚经满洲
里传入,哈尔滨共发病5693人,全部死亡。连当时“自治公议会”的第一届会长贝克尔也在
这次鼠疫中丧命。第二次是1920—1921年,由蒙古传入,共发病3125人,全部死亡。1946年
9月,哈尔滨市刚解放不久又发生鼠疫,疫源地是平房区。1939年日本帝国主义关东军第731
部队在平房地区建立细菌工厂。1945年8月11日在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前夕,他们为了
消灭这一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证,将细菌工厂炸毁,致使鼠疫疫源在平房地区固着下来,留下
后患。1946年9月16日平房地区义发源、大东井子、后二道沟发生人间鼠疫,经过80天的紧
急防治,共发病118人,死亡117人。此后,1947年9月、1948年9月、1950年、1951年、1954
年5次在小范围内发病,均很快得到控制。1946年至1954年共发生鼠疫病人206人,死亡194人。
1954年之后再未发生。30多年来,有关方面一直严密监视疫情,坚持对啮齿动物的防制,坚
持灭鼠灭蚤,拔除疫源工作。198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授予哈尔滨市
“灭鼠拔源先进市”的光荣称号。
  霍乱、副霍乱 哈尔滨解放前的1902年、1919年、1926年和1932年霍乱大流行,发病人
数18343人,死亡近1.1万人,给人民生命安全造成重大损失。1946年7月21日又发生霍乱。
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到9月15日将霍乱扑灭,收容霍乱病人167人,死亡97人。此
后再未发生。
  天花 解放前年年发生,死者不计其数。解放后,1947年到1952年共发病472人,死94
人。1949年是哈尔滨市天花最后一个流行年,共发病443人,死66人。1952年最后发生一例,
至此,天花在哈尔滨市绝迹。
  斑疹伤寒 解放初期年年多发,50年代已基本控制,发病率由1949年的60.63/10万,
下降到1/10万以下,1961、1962年,发病率为142.41/10万和127.53/10万,1963年发
病率下降,1967年以来已被控制。1983年到1990年仅有8例。
  结核病 解放前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贫困,劳动条件恶劣,结核病患病率很高。当时既无
防治机构又无防治对策。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市1950年设立了防痨专业机构,1953年设结
核病防治院和防治所。首先在小学校、托儿所的儿童中接种卡介苗。自50年代中期起对健康
人群开展普查普治,多年坚持不懈,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到1989年全市结核病发病率由
建国初期的1014/10万下降到358/10万,死亡率由建国初期的239/10万下降到10.53/10
万。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由14/10万下降到0.32/10万。
  性病 解放前的哈尔滨,由于妓院、妓女大量存在,性病成为当时最严重的社会病。哈
尔滨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49年4月,封闭了全市的妓院,采取了取缔娼妓,禁止卖淫,遣
散妓女,收容与治疗性病患者等措施,从而控制了性病的传播。1949年全市尚有性病患者51
22人,1950年下降为711人。到50年代中叶基本上消灭了性病。80年代,国际间交往日益频
繁,旅游事业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又出现了秘密卖淫者,致使已销声匿迹30多年的性
病又死灰复燃。哈尔滨市1984年发现性病患者后,发病人数迅速增加。1985年发病人数60人,
发病率1.58/10万,1990年发病人数2164人,发病率53.10/10万。1990年前检查25136人,
发现有性病的75人,患病率为0.30%。为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1987年成立了防治性
病的领导机构和防治机构,对性病采取法制上的取缔卖淫、嫖娼,预防上的监测、监视,医
疗上的治理、康复,宣传教育上的启蒙、疏导等综合治理措施。为了更有力地控制性病的蔓
延和艾滋病的侵入,市政府于1989年11月颁布了《哈尔滨市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哈尔滨市
卫生防疫站于1990年设立了性病防治所。
  其他传染病 1953年以来多次不同规模流行,发病率超过100/10万。80年代发病率已
控制在1/10万以下;脊髓灰质炎已接近消灭;白喉发病率已不超过0.5/10万;流行性乙
型脑炎、回归热、炭疽等病已多年未发生;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发病率均控制在2
/10万左右;猩红热、伤寒、副伤寒虽已控制,仍时有发生;痢疾发病率仍在300—400/10
万上下浮动。
  (二)地方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被列为北方6大重点地方病之一,1976年9月,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在郊区
248个生产队调查了89547人,发现地方性甲状腺肿病的患者7979人。南岗区红旗公社患病率
高达22%。从此开始了地方性甲状腺肿病的防治工作。1978年11月到1979年8月,按国家规
定标准,在市郊5岁以上人口中进行普查。在受检查的326214人中,查出地方性甲状腺肿病
患者37583人,平均患病率为11.52%。其中患病率在20%以上的公社有4个,10—20%的公
社有7个,10%以下的公社有9个,3%以下的公社有两个。1979年9月到1980年3月,又查出
漏查和新发现的患者13357人,郊区地方性甲状腺肿病患者达50940人,平均患病率为13.3
2%。哈尔滨市属于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地区。在郊区22个公社中11个为重病区,9个为轻病区。
  为了查清病因,在道里、平房郊区的病区调查了236眼水井,每升水含碘量达到国家标
准(10微克/升)以上的17眼,10微克以下的219眼,即有92%的水井缺碘。为了防治地方
性甲状腺肿病,在病区实行食盐加碘,40多万病区人口吃碘盐。对于现患,采用碘化甲片、
碘糖丸、碘酊注射液、消瘿注射液等药物治疗,治愈率达81.9%。
  1946年哈尔滨解放之后,党和政府为关心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就把劳动卫生列入重要
日程。培养基层卫生干部,宣传劳动卫生知识,建立企业保健室,为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定
期对工厂进行安全卫生大检查。1953—1955年开始职业病的调查研究,对工厂的高温、粉尘、
有害气体情况进行普查。1956年之后开展了劳动卫生监督和职业病防治工作。70年代以来各
国有大企业设立了劳动卫生组织,职工医院设立了职业病科。1988年全市有劳动卫生职业病
防治机构79个,职业病床368张,专业人员363人。经过多年努力,全市有各种职业病危害的
13053个工厂车间的有害因素得到治理,粉尘和有毒作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对应用放射性
同位素的现场,采取防护措施。使30多万名在有害物质的环境中进行生产劳动的工人和2000
多名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人员的健康得到维护。
  三、人口死亡率下降
  建国初期,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条件,虽然较解放前有所改善,但距满
足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医疗保健需要尚相差甚远,加上当时许多流行性传染疾病尚未控制和消
灭,总人口死亡率较高,1949—1953年的5年间,平均死亡率达14.61‰,最高的1951年为
17.99‰。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从1954年开始,全市总人口死
亡率下降到10‰以下。3年经济生活困难时期,总人口死亡率一度上升,1959年达10.67‰,
1961年达11‰,1962年之后,又降至10‰以下。自1965年起,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
生事业的发展,长期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传染病,有的已被彻底消灭,有的已被控制,带来
了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下降至5‰上下,1969年下降至4.02‰。此后,总人口死亡
率一直在5—6‰之间,不仅低于同期全国的人口死亡率,而且也低于同期北京、天津、上海
的人口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水平最敏感的指标。建国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妇
幼保健工作,大力提倡新法接生,到1954年婴儿死亡率已由建国初期的86.8‰下降到45.1
‰。此后随着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婴儿死亡率逐年下降。3年经济困难时期婴儿死亡率一
度上升,1959年和1961年分别达62.32‰和69.04‰。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婴儿死亡率又不
断下降。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婴儿死亡率为23.47‰,1989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降至14.09‰。
  产妇死亡率是评价妇女保健水平的主要指标。1949年前,由于大多数产妇实行旧法接生,
产妇死亡率非常高,哈尔滨松浦区产妇死亡率高达140/万,产妇产褥热发病率高达10%。
建国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妇幼保健事业给以极大关注,建立妇幼保健专业机构,培训专
业保健人员,推广新法接生,实行产前、产后保健,1954年产妇死亡率由建国初期的100/
万下降到6.9/万,1957年降至3/万。“文化大革命”期间,产妇死亡率上升,1971年达
7.14/万。1974—1978年4年平均为6.28/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1980年3年
平均为3.21/万。1981年开始进一步加强孕产妇保健管理,产妇死亡率又不断下降,1986年
降至3/万以下,1990年产妇死亡率为2.17/万。
 
            第五篇 人口素质
            第一章 人口的身体素质
            第二节 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一、儿童、青少年发育水平的变化
    哈尔滨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十分重视。新中国建立之初,
哈尔滨市卫生局、教育局按中共哈尔滨市委和市政府的要求,建立学校卫生机构,进行学生
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卫生习惯,检查学生健康发育变化状况,开展学校卫生工作。60年代
初开展了以防治近视为重点的防治“五病”(近视、沙眼、肺结核、龋齿、蛔虫病)保健工
作,收到很大效果。1973年以来,学校重建了卫生保健组织,到1990年全市中小学已有957
名校医和保健教师。全市共有296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9.6万名;1014所小学,在校学生
36.2万名。已做到校校有校医或保健教师,85%的中学和68%的小学设校医室或保健室。
学校的卫生保健工作已深入开展起来,对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加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新中国建立以来,哈尔滨市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有明显
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青少年身高、体重、胸围等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提高。除1961、1963年,
由于3年经济困难,营养水平下降,使青少年发育受到影响,较1956年有所下降外,其余统
计年份呈逐年增长趋势。
  (一)身高的变化
    7—14岁男性儿童、青少年的身高,解放前的1923年和1931年比较,几乎无变化。1990
年与1923年比较,平均身高增高17.04厘米。7—15岁组1990年与1950年比较,平均增高12.
4厘米。7—17岁组1990年与1961年比较,平均增高10.16厘米,其中12、13、14岁组均增高
15厘米以上。
  7—14岁女性儿童、青少年身高,解放前的1923年和1931年比较变化不大。1990年同192
3年比较,平均增高18.23厘米。7—15岁组1990年与1950年比较,平均增高11.28厘米。7
—17岁组1990年与1961年比较,平均增高8.95厘米,其中10、11、12岁组均增高15厘米以
上。
   (二)体重的变化
    7—14岁男性儿童、青少年体重,解放前的1923年和1931年比较几乎无变化。1990年同
1923年比较,平均增加8.77公斤。7—15岁组1990年同1950年比较,平均增加8.8公斤。7
—17岁组1990年同1961年比较,平均增加6.35公斤。
  7—14岁女性儿童、青少年体重,解放前的1923年和1931年比较变化很小。1990年同192
3年比较,平均增加8.91公斤。7—15岁组1990年同1950年比较,平均增加8.19公斤。7—1
7岁组1990年同1961年比较,平均增加4.6公斤。
    (三)胸围的变化
     7—1 4岁组男性儿童、青少年的胸围,1923年同1931年比较变化很小。1990年同1923年
比较,平均增长6.96厘米。7—15岁组1990年同1950年比较,平均增长5.67厘米。7—17岁组
1990年同1961年比较,平均增长3.44厘米。
    7—14岁女性儿童、青少年的胸围,1931年比1923年增长3.18厘米。1990年比1923年增
长8.38厘米。7—15岁组1990年同1950年比较,平均增长4.96厘米。7—17岁组1990年与1961
年比较,平均增长3.5厘米。
    二 、儿童 、青少年常见病发病率的变化
    自50年代开始,各中小学校即着手抓“五病”的防治工作。到1963年,中小学生沙眼患
病率由45%下降到12%;3年中有40083名中小学学生龋齿得到矫治,7880名学生驱了蛔虫。
到1965年市内有95%以上的学校教室做到了左侧采光。“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卫生保健
工作处于停顿状态,造成了常见疾病倍增的恶果。1973年1月调查了3151名中小学学生的健
康状况,沙眼患病率平均为57.6%,龋齿患病率平均为60%,肺结核为5.8%,肠蛔虫病为
40%。1973年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开始恢复。1979年12月起在全市学校开展防治9种儿童、青
少年常见病(近视、沙眼、龋齿、蛔虫病、脊柱异常弯曲、肺结核、神经衰弱、肝炎、慢性
鼻炎)工作,取得了很大效果。沙眼、蛔虫病、脊柱异常弯曲、肺结核、肝类等常见病的发
病率明显下降。在9种常见病中,近视和龋齿不但未下降反而有上升趋势。这同学生用眼不
当,特别和儿童、青少年看电视时间过长有关。龋齿则同儿童、青少年饮食结构关系密切。
  从1962年以来高考学生身体检查合格率看,不合格的人数越来越少,比例也越来越低。
    三、低能儿童
    1980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对哈尔滨市道外区居住的14岁以下儿童进行调查。共普查41733
人,其中男性21411人,女性20322人。确诊为智力低下儿童共280人。总患病率为6.71‰ ,
其中男性169人,患病率为7.89‰,女性为111人,患病率为5.46‰。
    哈尔滨医科大学根据病因学原理,对调查确诊的280名低能儿童病因做出分析:
    一是出生前因素所致,共239例,占患儿总数的85.36%。其中包括特殊类型的先天遗传
病,如染色体畸变、遗传代谢缺陷以及先天畸型等,这一类共31例,占患儿总数的11.70%;
宫内获得性因素,如妊娠中缺氧 、感染及服用某些药物所致 。这一类共12例,占患儿总数
4.29% ;原因不明者196例,占患儿总数的70%,其中有家族病 史者80例。
    二是出生时因素所致,共21例,占患儿总数的7.5%。 其中包括窒息、颅内出血、异常
胎位、低体重儿和早产等。
    三是出生后因素所致,共20例,占患儿总数的7.14%。其中包括出生后患各种中枢神
经系统疾病及严重的周身感染等,这些疾病直接或间接造成脑损伤,影响智力发育。此外还
有脑炎、脑膜炎后遗症。
  在3种因素中,出生前因素比重最高。在出生前因素中,遗传性因素占很大比重。其中
特异性遗传病造成的智力低下和有明显家族史的智力低下儿童共111人,占患儿总数的39.6%。
 
            第五篇 人口素质
            第一章 人口的身体素质
            第三节 残疾人口
 
  哈尔滨市的残疾人口,由于未做过调查,长期以来,对残疾人口的数量,残疾类别和残
疾程度等均不清楚。1985年,省有关部门通过对哈尔滨市几条街道盲聋哑人抽样调查,推算
全省盲聋哑人约为34300人,其中盲人9700人,聋哑人24600人。城镇盲聋哑人为11500人。
按省的调查推算,1958年哈尔滨市约有盲聋哑人3200人,其中盲人约960人,聋哑人约2240人。
  1987年4月,全国进行的残疾人口抽样调查,哈尔滨市按全国统一抽样比例参加了调查。
按比例推算,哈尔滨市各类残疾人口约9.5万人,占总人口的3.52%。其中视力残疾1.23
万人,听力语言残疾3.78万人,智力残疾1.12万人,肢体残疾1.53万人,精神病残疾0.
31万人,综合残疾1.53万人。在9.5万残疾人口中,男性5.21万人,女性4.29万人,残
疾人口的年龄构成状况为:0—14岁的1.5万人,15—59岁的4.23万人,60岁以上的3.77
万人。
  由于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是以全国为总体,分布到哈尔滨市的样本容量,对哈尔
滨市总体来说则显得过小。户样本容量(708户)仅占1987年哈尔滨市总户数(750979户)
的0.94‰。人口样本容量(2645人)仅占1987年哈尔滨市总人口(2707381人)的0.98‰。
加之是整群抽样,样本分布过分集中。因此,样本代表性小。以样本统计值推算总体参数,
抽样误差会很大。尽管如此,由于哈尔滨市历来无残疾人口的全面统计数据。1987年残疾人
抽样调查所取得的样本统计值,是接近哈尔滨市残疾人口数量、类别的唯一数据。因此,以
样本统计值推算哈尔滨市残疾人口取得的总体特征值,也是目前掌握哈尔滨市残疾人口数量、
类别等最接近实际的数据。
  1987年全国残疾人口抽样调查,哈尔滨市残疾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比重为3.52%,同
全国残疾人口比重4.90%比较,低1.38个百分点。这同建国以来哈尔滨市迁入人口数量多、
人口通婚圈范围大、计划生育和婚姻管理工作好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快是相关的。
 
            第五篇 人口素质
            第一章 人口的身体素质
            第四节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
    解放前和建国后的1956年之前,哈尔滨市无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统计资料(主要是
人口年龄别死亡资料),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状况无从考据。资料记载,1929年到1931年间,
南京金陵大学编制了中国农民生命表,求得平均预期寿命值男性为34.85岁,女性为34.63岁。
到全国解放前又陆续有人发表过一些地区性的生命表,数据均互相接近,说明解放前中国城
市与乡村男女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相差不多,均在35岁以下,属于当时世界上平均预期寿命
最低的国家之一。解放前哈尔滨市人民的经济社会条件、生活水平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等,同
全国一样,都十分低下,因此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只能在35岁左右,同全国处于一个水平
线上。
  1946年4月哈尔滨市解放后,人民的经济社会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人口
的平均预期寿命随之延长。1953年卫生部把道外区作为人口生命统计试点区,建立了人口、
出生、死亡登记制度,取得了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统计资料,据计算哈尔滨市道外区19
53—1954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人口为57.64岁,女性人口为53.74岁。这虽然同全市人
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不能等同,但它也是最接近于哈尔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实际的统计数据。
  自1957年开始,哈尔滨市有了较完善的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统计资料。按解放前人
口平均预期寿命35岁计算,哈尔滨市解放后11年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了25.07岁,平
均每年增长2.28岁,这是哈尔滨市解放后,经济社会条件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
卫生条件改善带来的结果。1957年哈尔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高于全国(55.87岁),低于
北京(1955年男63.3岁,女62.6岁)、上海(1955年男61.6岁,女63.8岁)和天津(19
57年总人口61.05岁,男61.14岁,女60.87岁)。
  1961年哈尔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同1957年比较,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总人口
下降了3.7岁,男性人口下降5.41岁,女性人口下降1.4岁。是因为1961年人民经济生活
处于严重困难时期,人口死亡率上升到11‰带来的后果。
  1978年哈尔滨市人口预期寿命同1961年比较,17年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了13.37
岁,年均增长0.79岁。男性人口增长13.36岁,女性人口增长13.16岁。这是3年经济困难
时期之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导致人口死因的
几种主要疾病的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人口死亡率下降至5.85‰。
  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同1978年比较,12年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2.34
岁,年均增长0.20岁。男性人口增长1.53岁,女性人口增长3.21岁。同1961年至1978年
时期比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的速度和幅度均明显下降。这是由于哈尔滨市60年代后期,
人口死亡率已下降到5‰以下,达到最低点,70、80年代稳定在5—6‰之间。而且随着老年
人口比重的上升,人口死亡率也有上升趋势。
  1990年哈尔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同解放前哈尔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较,总人口增
长37.08岁,增长1.06倍,男性人口增长35.15岁,增长1倍,女性人口增长39.02岁,增
长1.12倍。
  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
    1953—1954年道外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人口比女性高3.9岁。1957年哈尔滨市男性
人口预期寿命比女性高1.44岁。其原因在于全国解放前和建国初期,妇女的经济、社会地
位低,特别是当时医疗卫生条件差,孕产妇死亡率高,造成妇女死亡率高于男性,导致女性
平均预期寿命低于男性。自60年代开始,随着妇女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
条件的改善,孕产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转而高于男性。哈尔滨市人
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61年已转入女性高于男性。
  人口寿命性别比是以男性人口寿命为基数(100)同女性人口寿命之比。1953—1954年
道外区人口男女寿命差为3.9岁,寿命性别比为92.77。1957年哈尔滨市人口男女寿命差为
1.44岁,寿命性别比为97.63。1961年人口男女寿命差为2.57岁,寿命性别比为104.65。
1978年人口男女寿命差为2.37岁,寿命性别比为103.45。1990年人口男女寿命差为4.05
岁,寿命性别比为105.77。
  从5个年度的统计资料看,50年代的两次人口寿命性别比均低于100,1953—1954年女性
人口平均预期寿低于男性的幅度较大。1957年寿命性别差异在缩小。1961年、1978年、1990
年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哈尔滨市人口寿命性别比是随人口寿命的提高而提高的。
  三、各年龄组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
    哈尔滨市1957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最高值在3岁组(男在2岁组),1961年的最高值在
2岁组。1957年0岁组人口的预期寿命值低于7岁以前人口(女低于6岁以前),1961年0岁人
口的预期寿命值也低于7岁以前人口。这一平均预期寿命矛盾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这两个年
度婴幼儿死亡率过高造成的。据统计,1957年全市总人口死亡率为9.06‰,当年0岁人口死
亡率为46.27‰,1岁人口死亡率为30.72‰;1961年全市总人口死亡率为11‰,当年0岁人
口死亡率为59.88‰,1岁人口死亡率为37.94‰。1978年和1990年,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
善,特别是婴幼儿保健的加强,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0‰左右,因此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最高
值均为0岁组人口。这是婴幼儿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一项重要标志。
 
                    第二章 人口的文化素质
 
            第五篇  人口素质
            第二章 人口的文化素质
            第一节 人口文化程度构成
 
  一、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数量及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中有文化的人口占56.04%,而且人口文化构成层次低。
其中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有文化人口总数的64.47%,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2.16%,两项
合计占86.63%。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仅占7.76%,大学毕业和大学肄业文化程度人口占5.
61%。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有文化人口比重上升到80.47%,比1964年增长16
个百分点。人口文化程度构成,小学文化程度人口下降到有文化人口总数的32.07%,初中
文化程度人口上  升到43.43%,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上升到19.79%,大学文化程度人口
虽然人数增长58%,但比重却下降到4.71%,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学校长期停止
招生的结果。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有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83.55%,比1964年
增加27.51个百分点。人口文化程度结构,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有文化人口的比重下降到25.
41%,比1964年下降了39.06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是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少年儿童人口
比重下降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人口文化层次在不断提高。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有文化人口
总数的40.31%,比1964年上升了18.15个百分点,比1982年下降了3.12个百分点,这说
明人口的文化层次在1982年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上升到23.43%,
比1964年提高了15.67个百分点,比1982年提高3.64个百分点。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上升到10.
85%,比1964年上升5.24个百分点,比1982年上升6.14个百分点,上升的幅度较大,这同
对干部提出“四化”要求,广大干部、职工突击进修补习文化,很多人取得大专文化程度有
关。
  从每千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数量,可看出哈尔滨市人口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
哈尔滨市每千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1964年为31.4人,1982年为37.9人,1990年
为90.6人。每千人口中拥有高中文化程度人口,1964年为43.5人,1982年为159.2人,19
90年为195.8人。在各种文化程度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增长最快。每千人口中拥有初中
文化程度人口,1964年为124.2人,1982年为349.5人,1990年为336.8人。每千人口中拥
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1964年为361.3人,1982年为258.1人,1990年212.3人。反映了人口
文化层次的提高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的下降。
    二、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性别构成                            
    哈尔滨市1982年、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都显示出男性有文化人口比重高于女性有文化人
口比重。在各种文化程度中,除高中文化程度情况特殊外,其他各层次随着文化程度的上升 ,
男女所占比重的差距越大。男性人口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女性人口则随
着文化层次的提高比重不断降低。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女性人口受教育的机会和程
度都低于男性人口。但是在各种文化程度中男女所占的比重,1990年与1982年比较,差距都
在缩小。这同教育事业的不断普及和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是一致的。  
    三、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年龄构成                            
    1982年哈尔滨市第三次人口普查,除6—9岁组外,其他各年龄组是年龄越小,各种文化
程度人口所占比重越高,这反映了解放后教育事业逐步普及的过程。具有大学毕业程度的人
口比重最高的是40—49岁组,这些人都是“文化大革命”前高等学校毕业的,反映了60年代
中期以前哈尔滨市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的实际状况。25—34岁组大学文
化程度人口比重低于35岁以上年龄组,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
事业受到严重影响的结果。15—24岁组大学专科(包括大学在校学生)比重突然增加,这是
“文化大革命”后教育事业恢复和发展,大学招生人数迅速增加的反映。25—34岁组初中文
化程度人口比重高达71.53%和63.56%,主要是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毕业或肄业学
生上山下乡,无机会继续升学的缘故。55岁以上组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低,反映解放前广
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少,文化水平低的实际状况。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6岁以上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重比1982年提高,
说明1982—1990年的8年中,教育的普及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20—2 9岁年 龄组大学毕业
程度人口大幅度上升,是“文化大革命”后高等学校新招收的大批学生陆续毕业的结果。20
岁以上各年龄组大学专科程度人口比重普遍大幅度提高,除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增加,更主
要的是由于成人教育的大发展,原来具有初中和高中文化的中年以上人口通过各种渠道学习
进修,取得了大专文化程度的结果。                                    
 
            第五篇  人口素质
            第二章 人口的文化素质
            第二节 文盲、半文盲人口
 
  一、文盲、半文盲人口数量的变化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13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为308454人,占
总人口的15.91%,低于全国(38.11%)和黑龙江省(28.16%);占13岁及以上人口的
26.64%,也低于全国(57.21%)和黑龙江省(47.42%)。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12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为234713人,占
总人口的9.23%,低于全国(23.67%)和黑龙江省(16.07%);占12岁及以上人口的1
1.29%,也低于全国(31.87%)和黑龙江省(22.17%)。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12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为180233人,占
总人口的6.03%(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17976人,占总人口的6.01%,占1
5岁及以上人口的7.51%),低于全国(15.88%—15岁及以上)和黑龙江省(10.96%—
15岁及以上);占12岁及以上人口的7.23%,也低于全国和黑龙江省。
    二、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从1982年和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看,在文盲、半文盲人口中,女性比重高于男性。1982
年女性文盲、半文盲人数占12岁以上女性人口的16.85%,男性占5.67%。1990年女性人口
文盲率为11.15%,男性为3.37%,差距缩小了3.4个百分点。这既反映了女性人口受教育
的普及程度远不如男性,同时也看出距离逐渐缩短。在12岁到24岁年龄段,多为男性文盲率
高于女性文盲率。从25岁开始,随年龄的增加,男性和女性人口文盲率的差距越来越大。19
82年60岁以上人口男性和女性人口文盲率相差48.74个百分点,1990年相差46.15个百分点。
这一现象表明,近20年来,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教育普及程度已基本一致。20岁以上,年代越
早,女性人口受教育的普及程度越差。这反映了解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
  文盲、半文盲人口的年龄构成,1982年12岁至24岁,1990年12岁到34岁各年龄段的文盲
率都在1%以内,这说明人口受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年龄段的上升,文盲、半文
盲人数也越多,文盲率成倍增长。1982年4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文盲、半文盲人口总
数的85.85%。1990年占91.71%。这表明时间越往前推,教育的普及程度越差,文盲、半
文盲人数多则是必然的。表明1990年哈尔滨市尚有18万文盲、半文盲人口,其中44岁以下的
有1.5万人,扫盲教育工作需进一步努力。
  1982、1990年人口普查12岁及以上人口文盲、半文盲人口性别、年龄及比重构成见表5
—24。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