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建筑业志(四)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23
[RECORD: 83/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三篇 涉外建筑施工
节名: 第三篇 涉外建筑施工
正文:
哈尔滨市是全国较早开展对外建筑施工的城市之一。1955年5月,哈尔滨市建筑业派出
438人支援蒙古人民共和国长达9年的工程建设。1956年7月,市建筑工程公司承担了援建蒙
古人民共和国三项工程,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60年代,先后派出专家组支
援缅甸联邦等国的工程建设。进入80年代,哈尔滨市的建筑企业开始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竞争,
先后派出113人次对11个国家34个项目进行工程投标、劳务承包等考察,并派遣研修生赴日
本学习国外施工技术和管理。一些建筑企业先后在伊拉克、美国、日本和卢旺达等国进行劳
务和工程承包。1989年,哈尔滨市建筑企业在苏联10个地区承包30项工程,建筑面积13万平
方米。为哈尔滨市建筑企业开拓国际建筑市场进行了有益探索。
页码: 111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11A
[RECORD: 84/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节名: 第一章 工程项目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11B
[RECORD: 85/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三篇 涉外建筑施工
章名: 第一章 工程项目
节名: 第一节 援建工程
正文:
一、援助蒙古人民共和国工程
1956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批准援助蒙古人民共和国在首都乌兰巴托建设中国大
使馆区、友谊医院、培才学校工程。开工日期是1956年7月,称“567”工程。大使馆区包
括主楼、车库、花房3个单项工程,建筑面积为5500平方米;友谊医院包括主楼、水塔、
食堂、宿舍、锅炉房5个单项工程,建筑面积为1万平方米;培才学校是一所含有高小、初
小的完全小学校,包括教学主楼、学生宿舍、体育馆等,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总计
12个单项工程,砖木混合结构,总建筑面积为3.05万平方米。该工程经国家城建部派给哈
尔滨市组织施工,市建工局以哈尔滨市建筑公司为主体组建567工地,并在城建部国外工程
处设驻京办事处,共派出828人,其中施工管理员108人,技术工人120人,从山东省泰安县
招收力工600人,施工中生活物资及建筑材料由国内供应。整个工程质量好、速度快。为此,
蒙古人民共和国电影制片厂特到工地摄制了新闻记录片在全国放映。1957年10月1日,中国
驻蒙古大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参加招待会的各国驻蒙古大使馆人员对工程质量给予很高
评价。1958年4月竣工。工程竣工后援蒙人员全部回国。
二、援助缅甸联邦工程
1965年,黑龙江省承担援建缅甸联邦东吁斯太镇生产规模7000立方米斯瓦胶合板厂任务,
厂房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佳木斯4市17
个单位选派47人组成专家组,其中由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公司、机械化施工公司、建筑工业加
工厂选派总工程师、钢筋工、抹灰工、电焊工、白铁工、钳工、电工、吊装工共18人。牡丹
江市建工局副局长戴长清任副组长。该工程1965年12月开工,1966年11月交工。援建协议中
方为技术指导,实际现场施工计划、技术管理和劳动调配等均由中方负责。缅方对工程质量、
速度均表示满意。
页码: 111-112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11C
[RECORD: 86/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三篇 涉外建筑施工
章名: 第一章 工程项目
节名: 第二节 劳务合作
正文:
一、赴蒙古人民共和国劳务
1955年5月21日,哈尔滨市劳务合作43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10人,乘专列赴蒙,
5月27日到达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市。省政府成立出国人员办公室,负责出国人员组织工作,
中国驻蒙古大使馆工人事务处负责安置工作。赴蒙劳务人员大部分被分配到蒙古国家建委、
铁路、农牧、国防、煤矿等系统的建筑部门,有的还参加了苏联援蒙建筑工程建设,在长达
9年建设中,发扬中国工人阶级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克服种种困难,给蒙古建设部门培养
施工技术人才,充实骨干力量,使蒙古建筑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劳务人员完成任务后于
1960、1964年回国。
二、伊拉克贝吉炼油厂劳务
1981年5月,黑龙江省接受中国建筑总公司从日本承包的伊拉克650万吨贝吉炼油厂劳务。
哈尔滨市派出市第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各45人,市安装公司10人共100人。主要工种有:
吊车司机、木工、瓦工、电工、电焊工、仪表工、混凝土工、抹灰工、架子工、力工及部分
管理人员。在派出的技术工人中,电焊工、仪表工、电工是经日方到哈尔滨市考试合格达到
日方业主要求的水平后派出的。通过到伊拉克贝吉炼油厂劳务实践,哈尔滨市3个派出单位
的建筑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学到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施工技术,开扩了眼界。这项劳务经国
家和省有关部门提成后,受益14.9万美元。
三、日本横滨市公寓、三鹰市三菱高技情报所劳务
1986年7月1日,中国建筑总公司哈尔滨分公司接受中国建筑总公司与日本国株式会社上
岛组签订的以“研修生”名义选派22人的劳务合同,分别由哈尔滨市第一、第二建筑工程公
司、第一住宅建筑工程公司派出钢筋工10人、架子工10人、管理人员2人,哈尔滨市第一建
筑工程公司主任工程师张洪带队,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张丽萍作翻译,1987年2月出发,
1988年2月返回。劳务人员在日期间参加了日本横滨市户区六栋十四层公寓和三鹰市三菱重
工高度技术情报研究所工程施工。由于日方和中方密切合作,中方工人很快掌握了操作技术,
学到不少先进经验。3个派出单位共创效益19万元人民币。
四、美国特鲁克岛机场劳务
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与美国唐氏海外公司,共同参加了美国特鲁克岛机场工程投
标。中标后哈尔滨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开发公司与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合作,由市建
一公司副经理邬蜀民带队,并从市建一公司选派23名劳务人员进行施工。建筑面积为2000平
方米,合同工期200天。1989年6月开工,1989年11月交工。派出人员完工后分两批回国。
页码: 112-113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12
[RECORD: 87/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三篇 涉外建筑施工
章名: 第一章 工程项目
节名: 第三节 承包工程
正文:
一、伊拉克贾追亚变电站土建工程
贾追亚变电站土建工程,是由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转包法国克基来克司(KGX)公司
在伊拉克共和国巴格达市的中标项目,承包价格为158万美元。合同规定货币支付形式:美
元占70%,伊拉克第纳尔占30%。黑龙江省电力局对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转包项目进行分
包,分包价格为120万美元。省电力局扣出4万美元管理费后,以116万美元转包给哈尔滨市
第二住宅建筑工程公司。工程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中心迪格里斯河畔巴格达大学院内,
对岸是巴格达市发电厂。主要有以下单项工程组成:
主控室:建筑面积2561平方米,共二层:底层净高1.8米;二层为高低跨结构,高跨净
高6.6米,低跨净高4.2米,全部为混凝土结构。基础为预制桩,底层围护结构为钢筋混凝
土墙板。二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屋盖为钢筋混凝土捣制板、围护结构为混凝土空心砌块。
屋面一层采用英国出产的沥清油毡(不需做冷底油及浇沥清),直接铺在混凝土板表面上,
上层铺大块混凝土板。室内装修墙面为抹灰层,刮石膏后刷法国产涂料,地面铺水磨石砖。
外墙为机械弹涂饰面。楼梯、扶手、平台、栏杆及门窗全部由法国进口,现场装配。其中最
大的门25平方米。
警卫室:建筑面积40平方米,混凝土小框架,空心砖墙体,室内外装修与主控室相同。
变压器间:建筑面积269平方米,共4道混凝土防爆墙,顶盖为现浇钢筋混凝土,下部有
3组钢筋混凝土事故油坑。
电容器间:各种钢筋混凝土基础32个。
门型构:432平方米,各种钢筋基础29个。
场区道路:修筑钢筋混凝土路面1061平方米。
场区围墙:预制钢筋混凝土围墙板共212米,上部有三道铁丝网。
其它:场区地下电缆沟,冷却塔基础一座,辅助变压器的钢筋混凝土基础3个。
工程施工共派出59人,其中省电力局4人,哈市住宅二公司55人,市住宅二公司副经理
王之化为该工程项目负责人。1984年11月28日开工,1985年8月15日竣工。
伊拉克贾追亚变电站土建工程是哈尔滨市建筑业第一次对外承包的项目。项目小、工期
短、标准高、设备一次投入量大,事先没有出国考察,缺少现场实际资料和国外工程承包经
验。面对这些困难,派出的人员群策群力,严格执行合同条款,闯过摄氏零上40度的高温气
候关,工程按期交付使用,工程质量没有出现问题。法国克基来克司(KGX)公司已按合同
规定竣工后一年的保修金(合同总额的10%)全部支付给中方承包单位。
二、美国关岛工程
黑龙江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开发公司,在美国关岛注册成立的美国太平洋经济开发有限
公司,承包了美国夏威夷州关岛土建工程。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分包了土建工程施工,
共派工程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49人,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副经理邬蜀民为施工负责人。
1986年3月25日开工,1987年9月20日交工。
美 国关 岛工程 项目 承包 表
表3—1
建筑面积 创汇金 额
项 目 名 称 结 构 层数 施 工 时 间
(平方米) (万美元)
尼密 兹 宿舍 砖 混 2 230 1986.3—198 6.5 1.00
北 京 饭 店 框 架 2 1 083 1986.4—198 6.12 10.00
公寓 外 装修 砖 混 3 1 380 1986.5—198 6.6 1.85
轻 板 公 寓 轻钢框架 3 1 680 1986.6—198 7.8 12.00
其 它 维 修 170 1986.5—198 6.8 2.55
三、卢旺达费萨尔国王医院土建工程
1986年4月,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和哈尔滨市建筑工程管理局合作,参加了卢旺达共
和国基加利市费萨尔国王医院工程投标,并中标。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总包,哈尔滨市建
筑工程管理局分包土建工程。
沙特阿拉伯王国是该项工程的投资国,包括医疗设备及2A设备、电话、信号、空调、垃
圾焚烧等,总合同额为1576万美元,其中土建工程分包价为540万美元。
中国华北水利电力设计院为该工程设计,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工期18个月。工程
位于卢旺达基加利市郊丘陵地带一个小山上,离法国开设的子午饭店约一公里处。工程为钢
筋混凝土筏片基础,平面设计呈H型。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每层均设置外走廊。哈尔滨市
第二住宅建筑工程公司负责工程施工。从1986年10月起,共派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61人。
卢旺达建设单位对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要求高,聘请西德公司布格先生担任现场监理工
程师。工程主体——框架结构,梁、板、柱全为清水混凝土,拆模板后不抹灰,直接在混凝
土表面刷涂料。每个分项工程在施工前都要向现场施工监理书面报告施工方法及扭亏技术措
施方案,建筑材料要通过现场监理检查后才能使用。
在分项工程浇注混凝土过程中,现场检查混凝土水灰比、配合比、坍落度。市住宅二公
司在施工现场设立实验室,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强度进行实验,使主体工程质量达到设计
要求标准。由于工程设计变更,停工一年。1987年9月正式开工。1989年6月完成主体施工。
8月卢旺达没有工程款,工程停工,施工人员全部回国。
四、卢旺达基加利市牙膏厂土建工程
基加利市牙膏厂土建工程,是哈尔滨市建筑工程管理局与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在卢旺
达基加利市合作议标项目。由哈尔滨市第二住宅建筑工程公司施工。施工人员由该公司在卢
旺达施工的人员中抽调。工程建筑面积1498平方米,合同额为2200万卢旺达法郎(相当于22
万美元)。1987年6月开工,1988年5月竣工。
五、卢旺达基加利市煤电宿舍土建工程
基加利市煤电宿舍土建工程,是哈尔滨市建筑工程管理局与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合作,
在卢旺达基加利市费萨尔国王医院施工中调剂的议标项目。共3栋住宅,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合同额2000万卢旺达法郎(相当于20万美元)。哈尔滨市第二住宅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87
年5月开工,1988年5月交工。
页码: 113-116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13
[RECORD: 88/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三篇 涉外建筑施工
章名: 第一章 工程项目
节名: 第四节 涉外工程
正文:
一、对苏联承包工程
1989年下半年,哈尔滨市建筑施工企业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层次与省、市、县经贸部门
合作,开始对苏工程承包。先后有市建一公司等9家施工企业分别在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
俄木斯克、十月区、南海镇、巴拉巴什、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乌苏里斯克、纳霍德卡等10个
地区承包了30项工程,建筑面积13万余平方米。承包项目主要有:市建一公司承建南海镇
8400平方米教学楼,市华兴建筑公司承建俄木斯克1万平方米18层公寓,市建二公司承建克
拉斯诺亚尔斯克2.4万平方米喜剧院改修工程,市轻板框架公司承建海参崴1.3万平方米住
宅楼。此外还分别承包了餐馆、幼儿园、仓库、车库、商店等小型项目。承包形式:苏方提
供建筑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水、电及生活用房等,中方负责选派工人及管理人员组织现场
施工。工程款结算:苏方以实物支付,再由经贸部门销售后用人民币拨付给施工单位,承包
额以瑞士法郎计价。苏方对工程质量满意,可工程进度往往受苏方材料、构件提供不及时而
拖期,影响了中方的经济效益(见表3—2)。
二、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大使馆工程
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大使馆工程是国家外交部投资,国家经贸部通过黑龙江省国际经济技
术合作开发公司安排的项目,由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施工,先后共派出管理人员
和技术工人34人。项目负责人是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副经理李春祥。
使馆工程位于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里佛。工程项目:办公楼1459平方米,大使馆邸55
9平方米,公寓楼371平方米,宴会厅558平方米,传达室89平方米,以及电机室、变电所、
更衣亭、汽车库、游泳池、连廊、广场、道路等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3212平方米,合同额
220万美元。1984年8月开工,1987年8月竣工。
三、加拿大埃德蒙顿市“中华门”牌楼工程
在加拿大埃德蒙顿市建造一座名为“中华门”的牌楼,是哈尔滨市与加拿大埃德蒙顿市
结为友好城市而确定的双方投资项目,工程总造价50万美元。
该项目由哈尔滨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开发公司承包,深圳市园林总公司高级建筑师杨
设计,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施工。“中华门”牌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形象:
三跨式双排柱,中国民族形式琉璃瓦大屋顶,屋檐翅飞并有五禽六兽,中间跨的屋脊上雕铸
“双龙戏珠”,琉璃瓦主色为黄色,配以两只银白色龙和一只鲜红的大“球”。整个屋顶由
八根大红柱支承,柱间上配有雪白栅栏。正面两座石雕迎客欢乐狮,昂首啸天,活灵活现。
该工程派出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17人,其中聘请广东省潮阳县关埠建筑工程公司古建筑
队13名工人参加施工。1987年8月4日开工,埃德蒙顿市人民,特别是华侨,为牌楼早日建成,
积极筹款,搞义买“百万行”活动,给工程人员送水果、面包、饮料、报纸等;加拿大国家
电视台、埃德蒙顿市电视台、中文电视台、加拿大日报、太阳报、加中报、加华报、爱华报、
埃德蒙顿市期刊等新闻单位报道了有关情况。1987年10月12日竣工后,各界友人从四面八方
涌向牌楼前观赏,并纷纷摄影留念。埃德蒙顿市长特别助理玛丽女士凝视雄伟壮观的牌楼,高
兴地说:“美极了,妙极了”。埃德蒙顿市交通顾问告诉参观的人:“中国古代有一美丽的
传说,谁要摸石狮嘴里的石球,会给谁带来好运气”。迪考市长第一个把手伸进石狮嘴里摸
石球,以求好运。哈尔滨市副市长洪企鹏率哈尔滨市友好代表团参加了“中华门”牌楼剪彩
仪式。1990年5月,“中华门”牌楼工程被加拿大政府授予“设计优秀奖”,并奖励设计者
8000美元奖金。
页码: 116-120
附件: @01LG00H0.doc^WORD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16
[RECORD: 89/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节名: 第二章 施工队伍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19
[RECORD: 90/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三篇 涉外建筑施工
章名: 第二章 施工队伍
节名: 第一节 队伍派遣
正文:
1955年省政府下达哈尔滨市援蒙任务后,市建工局从市建筑工程公司抽调438人组成援
蒙劳务队伍,开始向国外派遣人员。1965年,市建工局从所属单位抽调18人组成赴缅专家组。
1980年开始对外承包工程,由建筑公司组建派遣队伍,短缺的工种或专业人员,由其他公司
补充。1988年8月后,对苏项目劳务承包,队伍由施工单位根据情况自行选派。
1955—1990年,哈尔滨市共派出2670人次。其中经济援助出国人员1283人次,占出国人
员总数的48.05%;项目承包、劳务出国人员1377人次,占出国人员总数的51.57%;派遣
研修生10人,占出国人员总数的0.38%。
页码: 120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20A
[RECORD: 91/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三篇 涉外建筑施工
章名: 第二章 施工队伍
节名: 第二节 队伍素质
正文:
哈尔滨市1955—1990年派出的2670人次中,技术干部201人次,占7.53%;技术工人
1670人次,占62.55%;行政管理人员167人次,占6.25%;一般辅助人员632人,占23.67%。
1956年春,援建蒙古人民共和国“567”工程任务的828人中,有全国闻名的哈尔滨市建
筑公司“保尔突击队”,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了中国驻蒙古大使馆区、培才学校、友谊医院援
建项目,受到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称赞,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蒙古大使何
英和国内验收组的好评。
1981—1985年,派往伊拉克650万吨贝吉炼油厂劳务的100人,均是各派出单位的技术骨
干,一些工种的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水准。
1984—1987年,选派参加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大使馆工程的34人。按文化程度划分,初中
毕业的15人,占总数的44%;高中、中专毕业的16人,占总数的47%;大专以上学历的3人,
占总数的9%。按政治状况划分,中共党员9人,占总数的26.4%;共青团员3人,占总数的
9%。按年龄结构划分,30岁以下的3人,占总数9%;31—41岁的11人,占总数的32.3%;
41—50岁的16人,占总数的47%;51岁以上的4人,占总数的11.7%。按技术结构划分,工
程师2人,占总数的5.88%;助理工程师3人,占总数的8.82%;技术工人29人,占总数的
85.3%。
1988年8月—1990年末,哈尔滨市建筑企业选派赴苏施工人员,由企业参照国家、省、
市有关文件要求,自行在企业内部选派政治、业务素质好、作风正派、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管
理人员和政治素质好、技术过硬的五级以上的技术工人,年龄控制在30—50岁之间。
页码: 120-121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20B
[RECORD: 92/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节名: 第三章 业务管理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20C
[RECORD: 93/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三篇 涉外建筑施工
章名: 第三章 业务管理
节名: 第一节 管理机构
正文:
1955年援蒙劳务管理工作,国家由国务院出国工人管理局负责,省由省人民委员会出国
人员办公室负责,省建筑系统由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局负责。哈尔滨市建工局成立驻京办事处,
市建工局副局长王语山任驻京办事处负责人,负责援蒙工程管理和协调工作。哈尔滨市建筑
工程公司组建了“567”工地(公司型工地),由副经理田玉林、党委副书记张凤林带队,
工地主任詹天左,生产技术副主任王凤山。“567”工地下设3个段。一段(大使馆工程)段
长王春成,二段(医院工程)段长陈庆舜;三段(培才学校)段长王希文。此外,“567”
工地还设置5个职能组:生产技术组、劳动工资组、材料组、统计组、总务组,负责全工地各
项专业管理工作。
1965—1980年,国家经援管理体制为承建部制。1980年实行“经援项目投资包干”,19
83年改为“承包责任制”。此期间,哈尔滨市建筑业经援没有专门管理机构,由市建工局劳
动工资科代管。1985年,随着对外承包、劳务业务的开展,哈尔滨市成立中国建筑总公司哈
尔滨分公司。1986年哈尔滨市建工局成立国外工程处,负责全市建筑业的涉外工作,包括组
织国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项目的投标、报价、考察;合同的签订;出国人员审批和各种手
续的申办等工作。
页码: 121-122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21
[RECORD: 94/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三篇 涉外建筑施工
章名: 第三章 业务管理
节名: 第二节 管理制度
正文:
一、任务安排
60、70年代,国家采取分配方法安排经援任务。分配到省后,由省建委下达给市建工局,
再落实到市属建筑企业。1980年以后,国家对经援任务管理体制实行改革,对经援项目采用
“投资包干制”,后又改为“承包责任制”。
1984年后,国外工程任务不再进行分配,由各建筑企业通过信息和关系与国家、省、市
有外贸权的窗口单位合作,进行对外承包和劳务工程项目投标竞争。
二、施工技术及物资管理
施工技术管理。先是做好各项技术准备工作,从国内准备阶段入手,选派强有力的技术
班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把好国外工程质量关。而后是在国外,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
的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实事求是地采取技术措施,保证援外工程和对外承包工程的质量。
材料物资管理。国内供料部分,1956年援蒙项目由市建工局援建工程驻京办事处提出预
算,国家商业部组织货源,发运供应。1980年后,哈尔滨市建筑企业与国家和省有关“窗口”
单位合作承包的国外项目,由施工单位提出预算,合作的“窗口”单位负责订货、发运供应。
国外供料部分,包工包料项目由施工单位就地采购或在第三国采购后转口运入。包工不包料
项目由施工单位提出预算,“窗口”单位负责在当地或第三国采购转口运入。从1988年下半
年对苏承包的工程,包工不包料,材料由苏联甲方提供,苏方需要中国材料时,通过易货方
式购进。
三、出国人员待遇
从1955年赴蒙劳务到1985年,出国援外人员在国外均为专家。国外伙食费执行国家规定
统一标准。国外零用费1966—1980年1月,每人每月支付当地货币相当人民币40元。1980年
2月9日,外经部、财政部颁发调整援外人员国外零用费问题的通知,按照对外职称相应考虑
国内职务划分为88元、71元、56元三级。1982年10月9日两部下达〔1982〕外经贸财制字第
228号文件,将原三级划分为127元、105元、87元、77元、67元五级。1985年3月15日以〔19
85〕外经贸财制字第75号文件,把零用费标准改为191元、158元、131元、116元、101元五级。
1985年11月6日两部〔1985〕外经贸财制字第477号《关于援外出国人员的生活待遇改革问题
的通知》,对援外人员的生活零用费再次改为280元、240元、210元、190元、180元五级。
出国人员可以用节余的生活零用费购买国家统一采购的免税外汇商品。
对出国人员制装费,1984年以前均执行〔1977〕外经五字第940号文规定一个等级460元
(寒带费590元)。1984年11月〔1984〕外经贸财制字第515号《关于援外人员制装费的规定》
,由原一级改为1000元、800元二级,着装不收回,不折价。1988年8月以后,对苏承包工程
的出国人员待遇,国家、省、市均没有统一规定,由承包苏联工程的企业自行规定。出国人
员工资相当在国内的2—3倍,其它待遇均与国内相同。对派出的人员所在施工企业实行技术
服务补贴,对派出的个人实行分等级待遇和免税商品供应。
页码: 122-123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22
[RECORD: 95/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四篇 建筑科研
节名: 第四篇 建筑科研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尔滨没有专业建筑科学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国营建安施工企业组建技术室和试验室,开始对施工建筑材料使用和节约进行试
验、化验和研究。1953年黑龙江省建设厅建筑科学研究所成立,后经国家建筑工程部批准,
改名为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1954年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局材料试验室成立,并在试
验室的基础上,组建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主要承担建筑施工技术研究和建筑材料
试验、化验。科研机构相继成立后,围绕哈尔滨地区气温偏低、冬季施工时间长的特点,侧
重对低温施工科学技术进行研究。1984年,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在其试验室的基础上,组建
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新技术研究所。1990年末,哈尔滨市共有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3个,科
研人员188人。
1954—1990年,哈尔滨市建筑科学研究取得科技成果181项,有93项获得市以上科技成
果奖。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8项,部委级科技成果奖10项;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17项,
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47项;哈尔滨市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11项。
页码: 127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27A
[RECORD: 96/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节名: 第一章 科研项目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27B
[RECORD: 97/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四篇 建筑科研
章名: 第一章 科研项目
节名: 第一节 建筑新结构
正文:
1979年,哈尔滨市第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先后在哈尔滨船舶学院、哈尔滨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楼和宿舍等11项建筑工程上采用内浇外砌体系。建筑物内墙用现浇钢筋
混凝土,外墙用砖砌体,比砖混结构体系建筑物使用面积增大4%—7%,抹灰量减少70%以
上,获1983年哈尔滨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0年,黑龙江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在黑龙江省规划设计院、中共黑龙江省委、松花江
公路大桥新村7层以下住宅楼工程推广应用内装外砌体系。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在黑
龙江中医学院教学楼和宿舍、河图街住宅楼、黑龙江商学院宿舍等8栋住宅楼工程亦推广应
用。内墙和楼板采用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大板,外墙用砖砌体。与砖混结构体系比较,施
工速度快,使用面积大,抹灰量减少,用砖量减少50%。
1984年,开始试用推广框架轻板体系。该体系采用杯形基础,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
架,预制双钢筋整间楼板和屋面板,外墙板是加气混凝土,内隔墙及内装修采用纸面石膏板,
屋面为集保温、承重和防水为一体的加气混凝土板。比砖混结构体系缩短工期40%—50%,
建筑物自重减少1/3左右,增加建筑物有效面积6%—8%。到1990年,全市推广应用300多
万平方米框架轻板建筑。
页码: 127-128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27C
[RECORD: 98/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四篇 建筑科研
章名: 第一章 科研项目
节名: 第二节 建筑新工艺
正文:
1951年6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工程公司青年瓦工苏长有,学习苏联舍尔科夫砌砖法
的经验后,创造出新的砌砖法——三段连续砌砖法,即在一个砌砖工段上,划分三个互助组,
分别在三个小工段进行循环流水作业,日砌砖由每人平均600—700块提至最高1800块,平均
提高工效1.5倍多。继之,苏长有小组又在学习苏联沙布留金双手挤浆法的基础上,使用大
铲、刨锛、坦克铺灰器新工具,再创砌砖新记录,成为中国建筑施工砌砖作业的创举。以后,
在苏长有砌砖法的推动下,又先后出现了谢万福木工流水作业法,杨德重抹灰流水作业法,
有效地加快了施工速度。
1953年,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公司工程师王贵安创造出分段平行、立体交叉快速施工法,
即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施工中,采用托架支模,利用有效空间进行下部墙面、地面抹灰
工程,实现立体交叉施工,缩短了工程工期,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1970年,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公司在浩良河化肥厂造粒塔工程上,采用了手摇千斤顶滑升
模板施工。1974年,在哈尔滨造纸厂排气塔工程上,采用无井架滑升模板施工,节省木材,
提高工效6倍。在黑龙江省广播电视楼钢筋混凝土框架工程上,采用液压滑模施工,获得黑
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1975年,哈尔滨市安装公司采用充气倒装法顶升,安装拱顶钢油罐工程,节省了起重设
备和材料,提高工效2倍。1978年,采用桁架钢柱平台组装钢网屋架施工新技术,减少试装
工序,节省安装费23万元。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在哈尔滨肉类联合加工厂水塔工程上,
采用固定金属滑动模板施工。1981年,哈尔滨市安装公司安装减压塔采用分段吊装法,利用
现有较小抱杆,分两段吊装,加快施工速度1.5倍。
页码: 128-129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28
[RECORD: 99/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四篇 建筑科研
章名: 第一章 科研项目
节名: 第三节 建筑新技术
正文:
一、桩基础
60—70年代,哈尔滨市对桩基础进行研究应用。1964年,由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
所、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公司与哈尔滨市机械化施工公司的有关工程技
术人员组成哈尔滨市桩基础研究小组,对爆扩短桩进行研究。1965年在哈尔滨市首次应用桩
基础建成一栋教学楼——吉林小学。尔后,相继在王兆中学、交通局宿舍等工程进行了爆扩
短桩、钻孔灌注桩试验研究,并为国家建筑工程部起草了《爆扩短桩基础设计施工暂行规定》,
在全国发布施行。桩基础施工,不需开挖土方,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了机械化施工水平。
爆扩桩基础研究成功,为在哈尔滨市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桩基础积累了经验,获1978年全国科
学大会奖。
1970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对
爆扩桩施工工艺及承台梁、爆扩桩基础设计及其配套设备研究成功,获1978年黑龙江省科学
大会奖。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与黑龙
江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合作,对冻土桩基承载力和季节性冻土地基及浅埋基础的研究,为建
筑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获1978年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6—1980年,桩基础又有新的进展。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建筑设
计院和黑龙江省第二、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对工程上试验与推广钻孔灌注桩进行了研究。哈尔
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与第一机械工业部洛阳设计院合作,对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10吨锻锤
基础,成功地采用爆扩群桩施工,与普通大型设备基础比较,节省工日45%,节省工程造价
45%,两项成果分获1978年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此间,哈尔滨市第一、二建筑工程公司,
分别在哈尔滨船舶学院和哈尔滨市友谊路住宅工程上,应用打拔灌注桩基础。
80年代,重点研究发展了钻孔灌注桩基础。1982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灌注
桩基础长螺旋钻孔灌注桩基础进行试验后,较其它基础工期缩短1/2,可节约能源50%以上,
且施工速度快,无公害。1983年获哈尔滨市科技成果三等奖。此后,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
研究所、市第一、二建筑工程公司、市第二、四、五住宅建筑工程公司相继推广应用钻孔灌
注桩基础,分别荣获1984年哈尔滨市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1987年,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进行了大直径人工挖孔桩试验研究,1990年3月1
9日通过了由市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大直径人工挖
孔空心桩,可节约钢材2.15千克/平方米,节约水泥3.89千克/平方米,降低成本11-25
元/平方米。
1988年,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试验研究钻扩桩。钻扩桩是在长螺旋钻孔桩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桩基础。单方承载力高,无强振动和噪音,工期短。黑龙江省利用
钻、扩分离机械尚属首次,1989年4月通过技术鉴定。1990年获黑龙江省城乡建设科技进步
二等奖。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
1974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朱颂林等与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黑龙江省第一
和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合作,试验成功钢筋混凝土拱板、轻型屋盖、板架台,并应用于工程中,
为预制装配化提供了新型构件,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中,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对普通钢筋负温焊接与负
温选材试验,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与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十设计院合作,在哈尔滨轴承
厂二系列滚子轴承生产线车间工程上,采用24米跨下撑式钢筋混凝土屋架。
1979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研制出钢筋浮石混凝土工业墙板,为轻骨料的应
用提供了一种新构件。1980年获电力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2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和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研所共同制定了《浮石混凝土和钢
筋混凝土结构暂行技术规定》,统一了技术标准,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4年,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与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研所,试验成功双钢筋混凝
土空心楼板,提高了楼板的强度和安全度,与工字钢构件相比,节约钢材45%,1985年获哈
尔滨市科技进步四等奖。同年,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构件厂,对混凝土构件养护工艺,
进行技术改造,采用热介质定向循环方法养护,每年节约原煤500吨,合人民币3.5万元,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1966年,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公司在哈尔滨轴承厂锻压车间24米和18米预应力混凝土屋架
工程施工中,采用机械张拉预应力技术。
1974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省第三建筑工程
公司合作,开展电张预应力技术研究,并对混凝土抗裂度作了计算。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
大会奖。
1975年,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与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在松江拖拉机厂18米预应力
混凝土屋架工程上采用电张预应力技术。
1977年,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构件厂试制,第三施工队施工,在哈尔滨轴承厂二
系列滚子轴承生产线车间,采用先张法预应力预制12米跨大型屋面板。
1979年,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试制预应力混凝土整
间大楼板,先后用于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宿舍工
程上,省掉天棚、地面抹灰工序,节约了材料,加快了施工速度。同年,黑龙江省建筑设计
院新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现场叠层生产预应力混凝土拱型屋面板,1980年后,哈尔滨市第三
发电厂工程推行这一新技术,节省了大型构件运输费,经济效果显著。
三、节能复合墙体
哈尔滨市地处寒冷的北方。1986年9月,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合作,针对岩棉复合墙体的外保温和内保温进行试验研
究。1987年、1988年,对哈尔滨市小友谊路住宅楼、新发小区住宅楼两栋工程进行试点,取
得可靠数据,为推广应用这一科技成果提供科学依据。
1989年,哈尔滨市根据国家建设部、农业部、建材局要求,对墙体材料改革和节能建筑
进行试点,在嵩山小区,第一期工程七栋住宅楼采用岩棉复合墙体建筑。1990年末推广节能
建筑1.7万平方米。
四、混凝土外加剂
50年代初,为解决冬季施工不受低温影响,砌筑砂浆、混凝土采用掺盐法;60年代,普
遍采用氯化纳,氯化钙加硫酸钠防冻外加剂;70年代,开始研究混凝土减水剂,并采用锈作
用的亚硝酸钠加硫酸钠防冻外加剂;80年代,推广应用复合型外加剂等达10余种。
1975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与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和哈尔滨市第二
建筑工程公司合作,对木质素磺酸钙减水剂进行试验研究,并应用于黑龙江日报社办公楼工
程上,节约水泥10%。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6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与哈尔滨市第二
建筑工程公司合作,研究试验成功早强型复合减水剂。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研制出亚硝酸钠——硫酸钠复合剂。哈尔滨市第
一建筑工程公司混凝土构件厂试验成功适于蒸汽养护混凝土构件早强剂,使混凝土构件的养
护时间缩短10小时,节煤40%。
1979年,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微沫剂,应用于砌筑砂浆和抹灰砂浆中,
改善砂浆和易性,省去白灰。
1980年,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在亚硝酸钠—硫酸钠复合剂研究的基础上,又
研制出NON—F混凝土防冻剂、MN—F硝酸系列混凝土防冻剂,1986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
奖。研制出KM—F混凝土防冻剂,1988年获黑龙江省城乡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
页码: 129-132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29
[RECORD: 100/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四篇 建筑科研
章名: 第一章 科研项目
节名: 第四节 建筑机械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哈尔滨建筑业缺乏大、中型机械设备,小型设备也较少,建
筑多数是笨重的手工营造。施工现场运输都是人力挑、抬、扛,操作工具都是锹、镐、瓦刀、
泥抹和锛、刨、斧、锯等。垂直运输是人走“马道”(用脚手架搭设的上下通道)。
50年代初,哈尔滨市从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引进塔式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等建
筑机械设备。1951年,哈尔滨工程机械厂,经东北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批准成立,当年就试制
成抱杆式起重机。1954年,从天津购进混凝土搅拌机。1957年以后,开始对起重机械、钢筋
混凝土机械、桩基础工程施工机械和装饰工程机械的研究、研制和生产。市建工局直属建筑
企业,从50年代实有20种674台主要建筑机械设备,发展到1990年末的38974台。
起重机械 1975年,哈尔滨工程机械厂,试制成第一台JQ2—6型塔吊。塔身高29.8米,
最大起重高度40.6米,吊臂变幅,用于施工现场吊装大型预制构制构件,可提高工效20倍,
1981年获黑龙江省政府优质产品奖。
1983年,哈尔滨工程机械厂试制成功QTK60吨/米塔吊,塔身高34米,吊臂长25米,最
大起升高度43米,最大起重量60吨。与JQ2—6型比较,技术性能有较大改进,架设速度快,
可以整体拖运;小车变幅,吊装作业平衡、准确;行走机构装有液压力偶离合器、塔吊起动
时平稳无冲击,并附装起重力矩限制器,小车限位器行走限位开关等安全保护装置。1985年
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和省优质产品奖。
1984年,哈尔滨市第一住宅建筑工程公司研制成功FJL型附着式建筑龙门架。龙门架随
建筑物附着升高,既能保证起重设备具有足够的刚度,运行平稳、噪音小,又有安全保护装
置。此新产品于1985年获黑龙江省城乡建设科技进步4等奖,并获得哈尔滨市新产品证书。
1985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与哈尔滨市动力区建筑机械厂共同设计,由动力区建筑机
械厂试制成功JBK2型2吨手控快速卷扬机。采用摆线新轮减速器,将传统的方型平面布置格
式改为条型总体布置,与60米高层龙门架配套,组成新的龙门升降机,适用于高层建筑重直
运输的需要。
混凝土机械 1974年,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混凝土构件厂,研制成功应用于预应
力混凝土空心板生产的挤压机,可生产高12厘米,宽90厘米的8孔预应力空心板。提高生产
效率5—10倍。
1979年,哈尔滨市安装公司研制成功PB—1型钢模板,应用于钢筋混凝土施工,既保证
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又节省木材,加快了施工进度。1980年获哈尔滨市科技成果3等奖。为
适应建筑工程施工需要,1983年由黑龙江省建委与哈尔滨建工学院共同设计,哈尔滨市安装
公司试制成功JF100型混凝土搅拌机。该机是一机多能,体积小,重量轻。其进料容量为160
公升,出料为100公升,可搅拌混凝土、砂浆及麻刀灰,锥形倾翻出料,为国内首创。1985
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并取得国家专利权。
1984年,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与哈尔滨船舶学院合作,在船舶学院船模水池壁板
施工中,将钢模板同钢支撑连结成整体钢架,下面按装车轮,分段浇注钢筋混凝土,工期短,
速度快,质量好,省工省料,节约木材。1985年获哈尔滨市科技进步4等奖。
桩基机械 1965年,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公司,哈尔滨市机械化施工公司,分别研制出短
桩基础电动钻孔机各1台,钻头直径,为30厘米、27厘米、24厘米,钻孔深均为300厘米。其
中一台钻杆由丝杠构成,机体本身带有行走装置。在4栋3层建筑工程上应用,效果良好。
1976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在黑龙江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制造的钻扩机的基础上第
二次试制样机,1981年建设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研究所参与研究,1984年通过技术鉴定。
1983年,双城市水利机械厂研制成功长螺旋钻孔机。钻孔深度为10米,钻头直径分别为
300厘米、400厘米。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首先应用于哈尔滨工业大学812学生宿舍
楼基础,黑龙江省烟酒站住宅楼、化工局住宅楼、哈尔滨船舶学院1#、2#宿舍楼和招待所
工程。
1986—1988年,北京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汽车式扩孔机,扩孔深7—8米,
扩大头直径分别为800厘米、1000厘米、1200厘米,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在哈尔
滨市工程小学教学楼、马家沟小学教学楼、肇东结核医院住宅、黑龙江省日报社住宅工程上
应用。黑龙江省建委组织的技术鉴定对应用技术予以通过。
装修机械 1979年哈尔滨市建筑机械厂研制成HJ200型灰浆搅拌机。1982年,该机械厂
又研制成功JHP—20型灰浆喷涂机,每小时可喷涂墙面50—60平方米,以机械喷涂代替手工
操作,提高效率10—20倍,且喷涂均匀,是抹灰工种的重大进步,在国内具有先进水平。19
83年获哈尔滨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1年,哈尔滨北方建筑机械厂试制成功单盘和双盘水磨石机,比手工操作提高工效10
—15倍,既保证磨光质量,也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1983年该厂又将单盘水磨石机进行改
进,变为既可磨地面又可磨踢脚线的两用水磨石机。为解决多层建筑灰浆的垂直运输,哈尔
滨市建筑机械厂刘国顺等人研制成功VBJ20型灰浆挤压泵。
页码: 132-134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32
[RECORD: 101/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四篇 建筑科研
章名: 第一章 科研项目
节名: 第五节 微型电子计算机应用
正文:
自1984年以来,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哈尔滨市安装公司、黑龙江省第一建筑
工程公司、哈尔滨市正大建筑集团公司、哈尔滨市华兴建筑工程公司和哈尔滨市建筑工程
技术研究所等9个单位,先后购进18台微型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施工预算、设计预算和工
资、财务、统计、设备、质量、定额管理等方面,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使建筑企
业管理向现代化迈进一步。
页码: 134-135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34
[RECORD: 102/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节名: 第二章 科研机构与队伍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35A
[RECORD: 103/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四篇 建筑科研
章名: 第二章 科研机构与队伍
节名: 第一节 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
正文:
1954年,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材料试验室成立。1954—1959年,哈尔滨市建筑业蓬勃发展,
建筑材料的试、化验任务不断增多,试、化验人员由原来的18人增加到29人,设备仪器相应
增值达10万元。1963年扩建为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全市建筑工程材料检测外,
还从事建筑施工技术研究。到1965年完成钻孔爆扩短桩基础、粉煤灰大型板材、松花江细砂
混凝土等三项应用技术研究。
1966—1976年,研究所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1979年,研究所实行企业化管理。以科
研为主,承担有经济效益的各种建筑专业技术服务,经营自给有余。1983年完成科研课题5
项,完成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学检验和结构试验22300组,获经济效益36.57万元,设备仪器
增值64万元。
1984年,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确定该所为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建立了各项管理
制度,制定了经营收入年利润分成和奖金分配办法,实行所长负责制和各级岗位责任制。19
87年,该所从单一建筑工程材料检验发展到具有地基勘察、岩土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桩基
测试、结构检验、混凝土非破损检验、基础施工、防水技术、技术咨询、情报信息、微机开
发和混凝土外加剂研制与推广应用等综合技术服务的全市建筑检测中心、建筑情报中心和建
筑电子计算中心。
1988年,该所实行科技承包制,到1990年完成产值650万元,利润196万元,科研成果14
项。职工增加到121人,专业技术人员59人。机械设备40多台(件),设备净值达150万元。
完成科研项目44项,其中11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五篇科技论文和译文在国内、外科技刊
物上发表。该所还与肇东市安民涂料厂、吉林榆树先锋化工厂结成生产技术联合体。科研成
果应用于建筑工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页码: 135-136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35B
[RECORD: 104/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四篇 建筑科研
章名: 第二章 科研机构与队伍
节名: 第二节 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
正文:
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是在1954年东北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中心试验室的基础上逐步演变
来的。1956年为东北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中心试验室。1958年3月试验室从东北三公司分离出
来,组建黑龙江省建设厅建筑科学研究所。1962年并入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为试验室。1965
年经国家建筑工程部批准建立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对冻土地基、耐低温结构以及
适合当地条件的轻型建筑材料进行研究。设立冻土地基、耐低温结构与施工、建筑材料三个
研究室和一个中心试验室。当年,固定职工5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人。随着建筑科研
的发展,科研人员不断增加,到1990年,固定职工166人,专业技术人员121人,其中高级工
程技术人员21人,中级工程技术人员53人,初级工程技术人员47人。已发展成为具有-60℃
的大型冷冻试验室、大型结构试验室、力学综合试验室,科研力量较强、测试能力较高的全
国低温建筑研究测试中心。
页码: 136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36A
[RECORD: 105/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四篇 建筑科研
章名: 第二章 科研机构与队伍
节名: 第三节 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新技术研究所
正文:
新技术研究所筹建于1974年3月,1976年正式成立,定名为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新技术
试验所,固定职工25人,其中专业科技人员5人。1985年更名为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新技术
研究所。主要从事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等新技术研究。1979年试制成功大跨度预应力钢
筋混凝土拱板,1980年开始应用于天津王朝酒厂厂房和哈尔滨木器厂万米厂房等工程,获
1989年全国优秀发明创造奖和发明专利权。1986年研制成功预应力钢管混凝土,获1989年
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和发明专利权。1987年研制成功自反力倒园台试桩法,在哈尔滨市
图书馆大孔径(800—1000毫米)桩基础上试桩成功,获发明专利权。1990年大跨度预应力
钢筋混凝土拱板推广应用100余万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职工22人,专业技术人员8人,其
中高级技术人员2人,中级工程技术人员4人,初级工程技术人员2人。
页码: 136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36B
[RECORD: 106/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节名: 第三章 科技信息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36C
[RECORD: 107/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四篇 建筑科研
章名: 第三章 科技信息
节名: 第一节 哈尔滨市建筑工程管理局科技信息站
正文:
哈尔滨市建筑工程管理局科技信息站于1975年成立,挂靠在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
所。为全面推动建筑技术的发展,曾出刊《建工技术动态》12期。给施工企业提供科技信息、
介绍国内外建筑业的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等信息。为加强科技信息交流,从
1982年开始,陆续与全国各地建筑科研单位和施工企业建立科技信息网268个,交流信息68份,
选登科技报刊、科技成果12篇论文、经验资料4篇,编写和翻译专业技术资料51种,8884册,
提供专题资料目录11011条。
页码: 137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37A
[RECORD: 108/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四篇 建筑科研
章名: 第三章 科技信息
节名: 第二节 黑龙江省建设委员会科技信息中心站
正文:
黑龙江省建设委员会科技信息中心站于1970年建立,设在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
所内,与该所情报室合署办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要,有效
地发挥科技信息工作的作用,1982年省建工局决定将省建筑信息中心站变成独立业务部门,
隶属省建工局领导。1984年改由省建委领导。建立了混凝土构件、建筑电气、暖通、勘察
设计、建筑安装、钢门窗、机械施工、给排水、冬季施工等9个专业技术信息网。组织编
写各种专业技术资料12种33册,发行近100万册,为生产、科研提供了适用技术。
页码: 137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37B
[RECORD: 109/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五篇 建筑队伍
节名: 第五篇 建筑队伍
正文: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开发建设,哈尔滨地区出现专门从事建筑
施工的木、瓦匠等零散建筑工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后,俄国建筑商先后云集哈
尔滨,开办承包房屋建筑、铁路铺设、运输建筑材料等类似作坊的“大柜”。1917年,哈尔
滨巨商傅巨川、于喜亭等人合资创办民族私营建筑企业——阜城房产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
沦陷后,建筑业逐渐被日本人垄断。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前,全市建筑施工队伍操纵在俄国、日本人和中国业主
手里,建筑施工的中国工人只是廉价的劳动力,而管理工程的则是俄、日“大柜”、“二柜”
,中国封建把头监工,营造技术低下,人扛肩担,手工操作建筑队伍虽初具规模,但却无大
的发展。
1948年以来,市政府为恢复哈尔滨市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开始组建国营建筑施工企业,
引导各行政区组织建筑工人生产合作社,出现一批有组织、有领导的建筑施工队伍。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五”经济建设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在哈尔滨就有13项。为
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原松江省、黑龙江省和国家有关部在哈尔滨市相继组建国营建
筑工程公司,建筑施工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到1957年末,在哈尔滨共有中直、省直和市属国
营建筑安装施工企业16家,固定职工40495人,集体建筑施工队伍13002人,成为国民经济的
支柱产业之一。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局(以下简称市建工局)所属建筑安装企业,先后承建哈
尔滨友谊宫、工人文化宫、青年宫、北方大厦等大型公共建筑工程。1959年,哈尔滨市第一、
二、三、四、五建筑公司和吊装公司,选调精兵强将,参加“北京十大建筑”施工建设。
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增加,使国营建筑施工队伍随之发展,到1960年已发展到77439人。
后经过三年调整,到1965年全市建筑队伍压缩到35918人。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
间,哈尔滨市只保存了骨干力量,处于简单的维持再生产状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哈尔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建筑队
伍逐步发展成为一支以国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集体施工企业为依托、乡镇队伍为补充的具
有科研开发、工程设计、施工生产、材料、设备采购供应等综合施工能力的队伍。与此同时,
区街和乡镇建筑安装企业的崛起,外埠施工队伍的打入,进一步活跃了哈尔滨市建筑市场,
形成了强手如林、竞争激烈、施工力量大于施工任务的态势。1988年,哈尔滨市再度压缩固
定资产投资规模,大中型国营和集体建安企业受到冲击,建筑业走入低谷。1990年末哈尔滨
市共有建筑企业451家,其中土建施工企业339家,专业施工企业112家,建筑队伍达184225人
(全民所有制72892人,集体所有制111333人),年施工生产能力784万平方米,施工产值
24.9亿元。
页码: 141-142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41
[RECORD: 110/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节名: 第一章 私营施工企业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42A
[RECORD: 111/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五篇 建筑队伍
章名: 第一章 私营施工企业
节名: 第一节 中国私营建筑企业
正文:
清代晚期,从事泥、石、木等工种以受雇于人的零工开始出现。呼兰、双城、阿城等
建置较早的县城出现承建草坯房屋的泥瓦匠作坊,承包房架门窗的木作坊,开山采石的石
作坊。素有“建筑之乡”称号的呼兰县有10余家,工匠840余人。这类作坊以包工不包料或
典工形式受雇于人,逐渐发展,形成行帮。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又出现了一批类似作坊又不同于作坊,称之为“大拒”的建筑商。
随之,以按图施工,包工包料为经营特征的营造商亦蕴生并发展起来。
1916年,经滨江县知事张伯钧申禀吉林省上峰批准,将东四家子位于道外十六道街一
带空地开发,大兴土木,广建房屋、工厂、商店、戏院和妓院。1917年8月,傅巨川、于喜
亭等10余商家合资,在东四家子人力街(今道外区十六道街仁里街75号),创办了哈尔滨有
史以来第一家民族私营建筑企业阜城房产股份有限公司。它有一套较完整的管理机构和规
章制度,有一定规模的固定工程技术人员,“拉竿”指导并管理施工。公司董事有王西园、
李惕哉、王魏卿、徐琴航、于佐周。监察有陈仲宽、王衡正、庄聘忱,司理有曲季良等。经
营范围承揽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兼营房屋买卖和出租业务。同年春天,福顺泰银号总经理胡
润泽,购买傅家甸安福街(道外南头道街)至傅家甸天保街(道外南五道街)空地,自行招
工建房百余处出租。20年代,阜城房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巨川病亡,该公司随之倒闭。
1920年,哈尔滨中国私营建筑包工有:何发、吕泰、孙云波、于海、徐福、刘毓芝、郭万昌、
萧云、韩永、刘汉三、王兆元等。1942年,在日本侵略者垄断哈尔滨市建筑行业的夹缝里,
孙云波、孟昭然创办北安建筑公司,登记代表为日本人中村福造。张士达创办大丰建筑公司,
哈尔滨工业大学早期毕业生宿景阳、范承玉、马庆桐创办金城建筑公司。大丰和金城建筑公
司略具规模,大部分承包小型工程项目或在哈尔滨市附近县城承揽工程,坚持工程施工不跨
年度,减少资金积压,当年承包,当年竣工,当年结算。采购材料,主要利用冬闲或有利时
机,向施工现场进材料,用低价或欠款的办法缓解资金不足,降低工程成本,以维持生机。
其他建筑公司均属零星包工、小型设计和为房产主建房作施工指导。
1943年,伪哈尔滨当局对中国人私营企业进行合并。大丰建筑公司和金城建筑公司经两
家企业负责人商榷合并为一家,名称为金城土木建筑株式会社(股份有限公司)。范承玉任
董事会董事长,张士达任常务董事,马庆桐、张增韶等任董事。名义上是合并,两家企业仍
是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自负盈亏。日本人投降前夕,中国工程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
早期毕业宿景阳、范承玉,与长春益同银行哈尔滨分行合资,承包哈尔滨市道里区柳町街(
今柳树街)朝鲜人妓院工程,因资金不足向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借了高利贷,以一半工程费用
作抵押金。工程施工尚未结束,东洋拓殖株式会社便以“会社制度改革”为借口单方毁约,
强迫追索贷款和利息。宿景阳、范承玉一时难以措款还贷,被迫停工,不但倒赔5万元伪币,
还迫使范承玉卖祖产100多垧地,还清贷款和利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
私营建筑企业绝大部分都随之倒闭,只剩私营同盛建筑公司和6家私营承包暖房、水道施工
的铁工厂。1946年,哈尔滨市政府组织修复被日本投降时破坏的市政设施,兴建仓库、学校、
房屋、江堤等工程,私营建筑施工企业又相继成立。到1947年末,私营建筑公司发展到28家,
承揽暖房、水道施工的私营铁工厂33家。1948年初,哈尔滨市20余家私营建筑企业在市政府
的领导与帮助下,成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组织的“建筑商同业公会”。周福亮
为主任委员,张士达和马庆桐为副主任委员,张树柏为秘书长。
1950年1月,市人民政府工业局、建设局对28家私营建筑公司和33家承揽暖房、水道施
工的铁工厂,就技术人员、组织、设备、施工等方面进行整顿,保留14家土木建筑私营企业,
21家暖房、水道私营企业,1家电气设备私营企业,其余私营企业被取缔。
1950—1952年间,一些私营建筑企业的大柜、包工商或把头因对工人严重盘剥,欺凌压
榨,在反霸斗争中被取缔。有的私营建筑企业因行贿、偷工减料、偷税漏税,在“三反”、
“五反”运动中被查封。建筑工人相继转入国营建筑工程公司。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
哈尔滨私营建筑施工企业已不复存在。
页码: 142-146
附件: @01LG00H3.doc^WORD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42B
[RECORD: 112/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五篇 建筑队伍
章名: 第一章 私营施工企业
节名: 第二节 外国私营建筑企业
正文: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俄国技师西道洛夫斯基组建中东铁路建设班子,租用田家
烧锅(香坊安埠大街中段地带)做为临时建设事务所,着手进行铁路建设准备工作。该事务
所购买田家烧锅开荒后的土地(香坊红旗大街以东),建设住宅、车站、库房、办公场所等。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随着中东铁路铺设,各种土木工程建设扩展到田家烧锅、秦家
岗、埠头区等地。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日本从俄国抢走了开发南满的
权益。日本建筑商陆续挤进东北各地,逐渐垄断了哈尔滨的建筑业。据《大哈尔滨工商名录》
记载,20世纪初日本建筑企业在哈尔滨的有:白川友一的哈尔滨土地建筑会社、迁光的北满
兴业会社、原田考吉的清水组出张所、江部继太郎的哈尔滨建筑公司、野坂直裕的美丰商会
等。此外,还有以日本商家命名的长谷川组、三田组、神谷组、淀所、寺泽工务所等。这些
日本建筑商,由工程技术人员主持业务,临时雇佣中国建筑工人。日本官方合营的建筑企业,
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总社设在日本国东京,东北各
地设有支社,不只经营建筑施工,还买卖房屋和土地,并以“拓殖资金供给”为名,暗中受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指挥,在建筑行业发放高利贷,吞并中国私营建筑企业。此后,日本在哈
土木建筑企业还有8家。江部建筑公司在石头道街路南院内,资本1.5万日元;桐田木工厂
在西十四道街,资本1.2万日元;美丰商会在买卖街,资本0.3万日元;寺泽工务所在田地
街路北,资本0.4万日元;谷本木工所在买卖街南,资本0.3万元;滨木工厂在买卖街,资
本0.4万日元;栗原工务所在买卖街南,资本0.3万日元;三协工厂在买卖街,资本0.50
万日元。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一批俄国建筑商,先后群集哈尔滨,承包房屋建筑、道路
和排水管道铺设、材料采购和运输。较有声望并载入《哈尔滨市政公报》的俄国包工商有:
戈沃焦夫、捷尔斯诺夫、乌斯果夫、聂元德诺夫、沙发扬次、沙发良斯基等。这批俄国建筑
包工商,一般既无帐房,亦无把头,都是承包工程后再层层转包给大大小小的中国把头,对
中国工人进行层层剥削。当时建筑工人多是从山东、河北等地招募来的农民。食宿均在临时
搭起的帐篷或窝棚里,亦有少数投亲靠友。冬季无活时各奔归宿,春季开工后重新云集。更
有甚者,他们常常拖欠工人工资,待工程结算后便携款潜逃。被坑害的工人,白白劳动半年,
状告无门。
1913年12月,日本在东北地区成立了“满洲土木建筑协会”。协会所有成员均为日本人,
会长为神谷仙次郎,副会长高岗又一郎,常务理事黑隆太郎,理事三田芳之助、池内新八郎、
加腾真刺、今田行平、相生由太郎,书记长大岛太平。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强行占领了中国东北领土。9月,日本关东军庶托(
日本军界官名)驹井德三授意,由神谷仙次郎用“满洲土木建筑协会”会长的名义出面,与
伪奉天省省长臧式毅、总务厅长金井章二、民政厅长赵燕卿等几经磋商,于1934年12月27日
协议,双方联合在东北召集日“满”建筑业商人代表会议,宣布成立“日满土木建筑协会”。
而成员均为日本人,从会长、副会长到理事和监事竟无一个中国人。1937年4月7日,于哈尔
滨市南岗区满洲里街85号,成立“伪满洲土木建筑协会哈尔滨支部”,支部长先后由坂本泰
通、寺泽佳吉、千田蓄治、沟江四月、山口本生等担任。
同年,伪康德皇帝溥仪发布126号敕令:“凡取得政府建筑许可证者,都要加入日满土
木建筑协会……始得有优先承揽工程之权”,伪交通部发布8号命令:“日满土木建筑协会
有管理工程与承包、转达政府法令与规章制度之权”,为日本侵略者借民众团体之名,垄断
东北建筑业铺平了道路,并取得了“法律”保证。(见《满蒙年鉴》、《满洲国政府公报》
)。哈尔滨市建筑企业参加“日满土木建筑协会哈尔滨支部”的共有65家,中国建筑商均以
日本人为其代表。未参加者70家。北安建筑公司系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孙云波、孟昭然创办,
而入协会登记的代表却为日本人中村福造。
1942年初,经日本关东军司令兼驻伪满洲国全权大使植田谦吉授意,由伪康德皇帝溥仪
发布敕令,对钢材、水泥、木材、玻璃等主要建筑材料实行定量供应,并以实行集中管理为
名,让日本建筑企业吞并中国中小建筑企业。此办法推行后,哈尔滨百余家建筑企业,只剩
20余家。
东北沦陷时期,冠以“军事衙门御用企业”招牌的日本建筑企业有两家。一家是瑞穗洋
行,地址在道里区石头道街100号。一家是铃木组,地址在道里区买卖街53号。日本关东军7
31部队(俗称平房细菌工厂)新建、扩建和维修等全部工程,均由这两家建筑企业负责承建。
页码: 146-159
附件: @01LG00H1.xml^XML;
@01LG00H2.xml^XML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46
[RECORD: 113/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节名: 第二章 全民所有制企业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59
[RECORD: 114/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五篇 建筑队伍
章名: 第二章 全民所有制企业
节名: 第一节 建设系统建筑安装企业
正文:
一、中直、省直施工企业
1953年,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国务院有关部在哈尔滨成立了5个建筑工程公司和建筑工
程队,其中有建筑工程部工业建筑工程公司。松江省在哈施工企业有松江省第一、第二建筑
工程公司。1954年初,东北行政委员会将建工部工业建筑工程公司、重工业部工业建筑工程
公司一处、松江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改组为东北行政委员会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将松江省第
二建筑工程公司、一机部电器工业管理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改组为东北行政委员会第五建筑
工程公司;将东北兵工局第一工程处改组为东北行政委员会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同年,全国
6大行政区撤销,所属国营建筑安装施工企业划归国家建筑工程部(以下简称国家建工部)
领导。1954年末,国家建工部将东北第二、第五、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和齐齐哈尔铁路局工程
处合并,成立建工部东北第一建筑工程公司。1955年末,国家建工部东北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整建制调往兰州市。将在沈阳市国家建工部东北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机关的部分干部和两个工
程处迁到哈尔滨,与东北轻工建筑工程公司第三工程处合并,改为建工部东北第三建筑工程
公司。1958年,国家建工部东北第三建筑公司下放至黑龙江省,地方建筑施工力量得到了加
强。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将东北第三建筑工程公司解体,组建黑龙江省第一、第二、第四建
筑工程公司和省建筑工业加工厂,隶属黑龙江省建设厅领导。“一五”——“二五”期间,
中直在哈建筑安装企业31家,省直建筑安装企业20家。“二五”时期末,中直施工企业先后
调离哈尔滨。到1990年,省直在哈企业有省建一公司、省安装公司、省机械化公司。
黑龙江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大庆路24号,是国家一级大型建筑施
工企业。该公司是从1953年组建的建工部东北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起来的,
现有职工9930人,其中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干部400人,工种配套的技术工人3000多
人。固定资产原值5725万元,净值4177万元,流动资金5793万元。技术装备率人均1425元,
动力装备率人均2千瓦。年施工能力80万平方米,施工产值1.5亿元。具有国内外工程项目
总承包能力。公司下设土建、机械化施工、水电安装、建筑构件加工、建筑装饰、技术开发、
综合开发、建筑工程承包、物资供销等24个基层单位,形成设计、科研施工、开发、物资经
销等多功能一体化生产体系。该公司组建30多年来,完成一大批建筑工程项目,有哈尔滨电
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伟建机器厂、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制造厂、齐
齐哈尔富拉尔基第二发电厂和哈尔滨第三发电厂等大型工业厂房;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
农学院、黑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有黑龙江省电力调度大楼、天鹅饭店、和平宾馆、黑龙
江省物资贸易中心、黑龙江省外贸大厦等高层公共建筑工程。1983年打入大连市经济开发区
承建了东北地区最高层写字楼(高96.8米),并开拓国外建筑市场,承担了伊拉克共和国
(以下简称伊拉克),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以下简称缅甸)、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联盟(以下简称苏联)等国家的建筑施工任务。
黑龙江省安装工程公司 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动源街8号,是国家一级安装施工企业。1
952年6月在黑龙江省第四、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的基础上和从黑龙江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抽出
部分力量组建的。现有职工2699人,固定资产2256万元,流动资金1912万元,年施工产值35
00万元。具有独立承担大中型冶金、机械、石油、化工、轻工、建材、矿山等整体生产装置
及成套设备安装能力。公司组建以来安装了西林钢厂、安达硫酸厂、浩良河化肥厂、黑龙江
涤纶厂、哈尔滨水泥厂四号窑、大庆“八三”输油管道、大庆油田引进的美国原油稳定装置、
意大利油田气增压脱水装置、压气站、球形罐等,以及国外引进的高精度自控机床、重型工
作机等2000多项安装工程项目。
二、市属施工企业
1948年4月28日,哈尔滨市政府组建了第一家全民所有制建筑施工企业——新东建筑工
程公司。王江夫任董事长(后改称经理),邓恩诚任主任工程师。办公地点在道里区西13道
街8号。
新东建筑工程公司成立后,先将道里、新阳、正阳河3个建筑工人生产合作社合并,并
于当年7月1日在报纸上刊登《招聘技术人员启事》,招进百余名工程技术人员,职工人数达
3646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又于当年10月28日成立哈尔滨市新东建筑工程公司长春分公
司,李玉良任经理,后由李德芳继任经理。同时,还创办木工加工厂、砖瓦厂等附属企业。
新东建筑工程公司成立后,承包了东北地区的主要工程项目,施工区域南至辽西、洮南、沈
阳、长春,北至黑河,西至齐齐哈尔,东至牡丹江等地。该公司在洮南、洮西承建的大型粮
库工程,以进度快,质量好赢得有关部门领导和建设单位的好评,对征集北满地区余粮,支
援全国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1949年末,按照东北人民政府“各地地方建筑企业,一律撤
回本地”的指示,该公司逐渐从外埠收缩力量,只承包松江省内的建筑工程。新东建筑工程
公司在其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中,除了继续沿用建筑工人生产合作社行之有效的“划分技术等
级与计件工资相结合”及红利分配等办法外,还在民主管理上做出“干部有事要同工人商量”
的规定,定期召开工人代表会讨论公司的大政方针。1950年,新东建筑公司改为市建设局工
程处。
1952年5月,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决定:由市建设局工程处的一部分人员和各区建筑工人
生产合作社为主体,招收部分私营建筑公司人员,组建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公司。同年,哈尔
滨市房地局组建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哈尔滨市建设局组建土木工程公司。1954年第二建筑工
程公司撤销,部分职工调入市建筑工程公司。1957年,市建工局将市建筑公司改组为市第一、
第二、第三建筑工程公司。1958年初,市建工局从市属的三个土建公司中,抽调电气施工人
员组建市电气安装队。同年3月,省建一、二公司、省吊装公司、省建筑工业加工厂下放给
市建工局,省建一、二公司改称为市建一、二公司,原市建一、二公司改称为市建四公司,
市建五公司。省吊装公司改称为市吊装公司,省建筑工业加工厂改称为市建筑工业加工厂。
1959年8月,国家五机部机电设备安装公司下放给市建工局,改称市机电设备安装公司。同
时,市电气安装队撤销,人员分别并入市建三、四、五公司和市机电设备安装公司。1960年
市吊装公司改称为市机械化施工公司。并从市建三公司调入二个施工队,专业由承担单一各
种大型构件吊装发展到承担土石方工程和土建施工。1961年初,市建四公司整建制调到大庆,
改为大庆石油管理局建筑工程公司。同年9月,市建三公司与市建五公司合并称市建三公司。
1962年,市建一、二公司上交省分别改称为省建一公司、省建二公司。1963年市建三公司改
称为市建筑工程公司。1968年9月,市建筑工程公司、市机械化施工公司、市电气安装处合
并,同时,并接收省二公司第六施工队,组成新的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公司。1979年3月市房
地产管理局建筑工程处改称为哈尔滨市第一住宅建筑工程公司。全市建筑业经过42年的发展
壮大,已成为一支实力雄厚,装备齐全,专业配套,能够承包各类建筑安装工程任务的骨干
施工队伍。
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位于香坊区中山路90号,是国家建设部核定的一级建筑企
业。始建于1952年。1957年2月,该公司分成三个公司,即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第
二建筑工程公司、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现市建一公司为当时的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随着建筑
事业的发展和变化,公司也多次更改名称。1958年,改名为哈尔滨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1961年9月,市建三公司与市建五公司合并,称市建三公司。1963年,改为哈尔滨市建筑工程
公司。1968年市机械化施工公司并入,组成新的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公司。1972年,在市建筑
公司的基础上,重新组建更名为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现有固定职工5027人,由8个土
建工程处和电气安装处、机械化施工处、混凝土预制构件厂、建筑设计室、建材实验室、高
级装璜公司等单位组成,是一个具有工程承包、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材试验和建筑构件
加工等综合施工能力的大型企业。年施工能力50万平方米,施工产值近1亿元。拥有起重、
运输、安装、钻机、打桩机等施工机械设备958台,有4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和近4000名技术
工人。从组建到1990年,承建了国家和省、市多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和数以千计的工业与民
用建筑工程,为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哈尔滨市50年代兴建的市工
人文化宫、友谊宫、青年宫等工程,都是这个公司的代表性建筑作品;哈尔滨亚麻纺织厂、
浩良河化肥厂、哈尔滨纺织印染工业联合公司等大型工厂企业,都留下了这支建设大军的足
迹;黑龙江省电视台、大庆市政府驻哈尔滨办事处宾馆、哈尔滨锅炉厂综合楼等一批公共建
筑,均为该公司承建。还有遍布全市大街小巷的幢幢楼房,象一座座丰碑,记载着哈尔滨市
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对全市人民的奉献。
50年代,该公司援建蒙古人民共和国“567”工程,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斯瓦胶
合板厂工程。80年代又打入国际建筑市场,先后承包了美利坚合众国夏威夷地区关岛工程和
苏联南海镇等工程。
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位于道里区新阳路341号,是国家建设部核定的一级建筑
企业。该公司1972年,在市机械化施工公司、省二公司的部分人员基础上,经过重新组建,
定名为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现有固定职工5472人,专业技术管理人员744人,其中
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24人,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180人。拥有固定资
产2196万元,流动资金1700万元。有各种施工机械设备864台,其中20种大型机械设备594台,
设备原值1094万元,技术装备率人均1000元,动力装备率人均2千瓦。年施工能力50万平方
米,施工产值1亿元。公司具有土建、电气、水暖、锅炉、空调通风、吊装、打桩、高级装
饰和混凝土预制加工、建筑工程设计、材料购销、检测试验等较强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建筑工
程总承包能力。从立项论证、勘察设计、施工到竣工投产实施一条龙承包。公司承建了省内
外大批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工程主要有32米跨42米高的哈尔
滨锅炉厂重型冷作车间、哈尔滨电机厂、西林钢铁厂、哈尔滨第二毛纺织厂、哈尔滨亚麻厂
5000锭车间、哈尔滨车辆厂敞平车间等;高等学府的建设项目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新教学主楼
和管理学院教学主楼、黑龙江大学教学主楼、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学主楼、黑龙江省水利专科
学校教学主楼、哈尔滨科技大学图书馆等;公共建筑代表性的项目有:哈尔滨工人体育馆、
黑龙江省金融大厦、北苑饭店、金星宾馆、花园宾馆和哈尔滨友谊宫东客房。80年代以来,
先后承建了佛得角国政府办公楼工程、中国驻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大使馆工程、伊拉克共
和国炼油厂工程和加拿大埃德蒙顿市“中华门”牌楼等国外项目,均按合同规定完成施工任
务。1982年以来,该公司在哈尔滨市共创出优质工程189项,其中“沈阳、长春、哈尔滨”
三市联赛样板工程6项,省金牌工程17项,省银牌工程15项,省优质样板工程25项,市优质
样板工程30项。
哈尔滨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位于道里区北安街45号,是国营预算外的建筑一级企业。
该公司始建于1952年,是市房地局所属的工程队。1955年2月改名为哈市房地局修建工程处。
1959年3月更名为哈市房地局建筑工程处。1966—1972年期间工程处被撤销。1973年重新恢
复工程处建制,隶属哈尔滨市房地局。1979年改名为哈尔滨市第一住宅建筑工程公司,隶属
哈尔滨市住宅建设总公司。1983年隶属哈尔滨市建筑工程管理局。1990年,更名为哈尔滨市
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所属8个土建工程处和水暖、电气、装修、运输、试验室、混凝土预制
构件厂、工程承包公司等19个基层单位。公司有39年施工经历,现有固定职工3410人,有高
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77人。固定资产原值1112万元,
流动资金1146万元。拥有包括大型土石方、运输、起重设备在内的各种施工机械设备753台,
技术装备率人均1276元,动力装备率人均2.05千瓦。年施工能力30万平方米,施工产值500
0万元。公司近年来施工的主要项目有哈尔滨面粉厂、市人大常委会办公楼、国际饭店新客
房、哈尔滨妇产医院、省服务培训中心大楼等工程。1978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该公司为
首批“大庆式”企业,1982年被市建委评为哈尔滨市第一家创全优工程公司,同年被国家建
设部和中国建筑建材工会命名为“创全优工程先进企业”,1984年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
为“六好企业”。1980年以来共获省金、银牌工程和“沈、长、哈”三市全优样板工程35项。
1988年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
哈尔滨市安装公司 位于动力区电塔2道街5号,是全民所有制二级安装企业。先后经
历了东北行政委员会电器工业管理局工程公司运输队、东北第五建筑工程公司运输队、第
一建筑工程公司运输处、东北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机运处、黑龙江省吊装公司、哈尔滨市吊装
公司、哈尔滨市机械化施工公司、哈尔滨市机械化公司吊装工区、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公司吊
装工区等隶属关系变化。1972年,在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公司吊装工区的基础上,抽调哈尔滨
市电气安装处一个外线队及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公司动力站部分人员组建了哈尔滨市安装公司,
隶属于哈尔滨市建工局。成立初期在册职工926人,到1990年末发展为1463人,有管理人员
28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7人,工程师14人,经济、会计师15人,初级职称的96人。固定资
产、流动资金分别达到809万元和182万元,实现产值2558万元,是公司成立初期的22倍,利
税98.9万元,拥有机械设备352台,是成立初期的4倍,设备总功率2944千瓦,技术装备率
人均1176元,动力装备率人均2千瓦。所属2个安装工程处和土建、电气、锅炉安装工程处及
钢模板厂、压力容器制造厂、纺织空调设备制造厂等基层单位,形成了生产、安装服务一条
龙。近年除批量生产密封门、固定百叶窗、外用附墙电梯及100公升微型立式搅拌机等新产
品,还积极开发第三产业,先后建起了小型工业、商业、服务业等,1990年实现产值823万元,
利税81.4万元。
该公司从1972年重新组建以来,先后承建的典型工程有大庆两期“八三”泵站全套设备
安装工程、哈尔滨炼油厂年产80万吨油品装置支农工程(省优质工程)、大庆石化总厂万米
拱罐制作安装工程、黑龙江省体委花样滑冰训练馆制冷装置安装工程(省银牌工程)等一大
批大中型项目,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好评。1986、1987两年被评为省安装先进单位;1988、
1989年两年评为省建设系统先进单位。
哈尔滨市框架轻板建筑工程公司 位于道里经纬街64号,是在哈尔滨市新型建筑材料基
地的发展中,为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材料而成立的第一支框架轻板体的专业施工队伍,是开发、
设计、生产、施工、销售综合体的全民所有制施工企业。1980年组建公司以来,共承建框架
轻板体系住宅工程78栋,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多次受到国家建材总局、国家新型建筑材料
总公司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的表彰奖励,成为省、市框架轻板结构体系施工队伍中技术力量
雄厚、机械化程度较高和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专业队伍。现有职工1300人,其中有各类专业
技术人员130人。固定资产原值228万元,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629万元,企业自有资金209万
元。拥有塔吊、汽车等各种大中型设备186台。公司下设国外工程分公司、水暖电气专业安
装队、建筑高级装饰服务公司等9个独立核算单位。年施工面积15万平方米,竣工10万平方米,
施工产值2500万元。
页码: 160-166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160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