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建筑业志(二)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23

[RECORD: 9/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节名:                     第二章 住宅建筑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29
 
[RECORD: 10/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二章 住宅建筑
节名: 第一节 庭院式住宅 
正文: 
  一、格瓦里斯基住宅
    格瓦里斯基住宅是法国古典式的典型建筑,位于南岗区病院街(颐园街)1号。原为一
法国犹太商人的高级花园别墅,建于1909年,砖木结构,现为毛泽东、周恩东、刘少奇、朱
德视察黑龙江纪念馆。其特点是:平、立面采取自由式布局,不规则;室内空间展开有层次;
入口在北端,由门廊过渡到主门厅。主门厅是一个大空间,二层楼高,是通向会客厅的主要
大房间。二层为卧室,有开向室外的大露台。楸木墙裙,雕花天棚,色彩浓重,花纹活泼,
做工精细。连续的拱门,天棚间悬挂一精雕细刻的木制吊灯,造成典雅华丽的气氛;主立面
壁柱式垂直划分。中央部分做通高到顶的凸起,辅以科林斯式壁柱。孟沙式双折型阁楼屋顶,
圆形老虎窗突破檐口小花,与檐口文艺复兴时期的花栏杆相连,似串珠围成女儿墙。整个建
筑造型协调,色彩淡雅,清新大方,被列为全市一类保护建筑。
  二、帐蓬顶式住宅
    帐蓬顶式住宅位于南岗区红军街,北方大厦楼前,原为私人高级住宅,现底部为科学器
材经销部、388发廊、密斯佛陀美容院等商业网点,楼上为住户。
  该建筑造型独特,似一座帐篷顶式别墅。主体采用自由式布局,不对称,高低错落,富
有变化。入口处设有凹进的角部,上有雨篷,棚顶层为大片玻璃间的凉亭,形成主入口重点
部位。屋顶为木结构,悬挑出较大的檐头构件,使之产生较深的阴影区。窗户的形状为任意
形,上下不对位。外轮廊线设计独特,建筑物以米黄色与白色间穿插,明朗大方。
页码: 31-32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31
 
[RECORD: 11/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二章 住宅建筑
节名: 第二节 单层住宅 
正文: 
  一、中东铁路职工住宅
    哈尔滨中东铁路职工住宅,为俄罗斯式农舍建筑。南岗区巴山街、宣信街的俄式住宅建
筑,采用标准设计,砖木结构,少数为毛石外墙、红瓦、单层,木屋架,坡屋顶,“别列大”
砖炉采暖,将其设在几个房间的角上,供几个房间或上下两层取暖,烧一天火可连续保温两
三天。北方气候寒冷,入口处有门斗,外墙多为板夹泥,中间是锯沫子,保暖性能好。两户
设一玻璃凉亭,夏季用于纳凉,冬季储存食物。设计手法巧妙,平面布置灵活,立面造型别
致,不同形式的山花屋盖,各式各样的门窗,甚至多种多样烟囱,住宅造型各异。
  中东铁路职工住宅,还以住屋为中心,四周为绿地,用矮花棚栏围成一个院落,成为哈
尔滨早期独特住宅建筑特点。
  二、三十六棚工人住宅
    该工程为36个简陋低矮的“人”字形木结构窝棚,建于1903年秋。位于铁路工厂东北角。
前后六排,每排六个,得名“三十六棚”。每栋窝棚建筑面积最大的六七十平方米,最小的
三四十平方米,两端开门,做饭的锅台在棚的一端角落里,沿地面有一通长的矮墙式烟道,
既是冬季室内取暖设备,又兼做工人休息用的坐凳。盛夏雨淋日晒如蒸笼,隆冬北风呼啸似
冰窖。无厕所和下水道。遍地赃水、垃圾、粪便,夏天污水横溢,卫生条件极差。
  50年代初期,“三十六棚”地区有1260户,4600余人,房屋面积23244平方米。其中,
泥草房占90.3%,砖房占1.7%,木房占8%,大多数归个人所有。1978年,国家和地方政
府对“三十六棚”进行改造,第一期工程投资1027万元,新建住宅39200平方米,1984年竣
工,有644户迁进新居。
  1982年第二期工程开始建设,1988年竣工住宅20900平方米,投资800万元,安置居民43
3户。1985年第三期工程开始,1988年完成全部改造任务,这里的居民全部搬入新区。改造
后的“三十六棚”住宅,采用行列和自由混合式布局,每个街坊的墙面质感、色彩及装饰都
保持一定的特色。中部住宅5—6层,东部7层,框架轻板结构,西部7—9层。该小区全部集
中供热,设施齐全。
  三、中西合璧式住宅
    该建筑是哈尔滨近代一种普通的建筑现象和颇为时髦的建筑思潮,大多存在于非正统建
筑——民俗建筑之中。由民间工匠自行设计和施工,强烈地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夹杂东西方
文化特色的建筑心态。
  这种建筑傅家甸(今道外)较多。自发性发展,建筑分布十分自由。地灵街中式建筑,
荟芳里临街为店铺,后面围成大小不等的院子,除普通的四合院外,还有双面、三面围合的
院子。形式不拘于古老的中国式建筑布局,有多进院式,穿套式和天井式等,形成许多丰富
多彩而独特的大院空间。这些大院式建筑采用多带有很明显的“横三段”“竖五段”式构图
的痕迹,同时,渗入中国传统的象征吉祥的装饰图案(蝙蝠象征“福”,鹿象征“禄”,鱼
象征“连年有余”),或某些吉祥如意的典故和“松鹤延年”、“丹凤朝阳”等俗语。
页码: 32-33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32
 
[RECORD: 12/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二章 住宅建筑
节名: 第三节 多层住宅 
正文: 
  哈尔滨多层住宅建筑,解放前多数是二三层楼房。解放后,50—60年代随着工业的发展,
砖木和砖混结构二三层职工家属住宅发展较快。平、立面造型单一,内部设公共厨房、厕所,
采暖以火墙为主,少量为土暖气。电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和亚麻厂职工住宅,大部分为
3层建筑,集中供热,木地板,设上下水,条件较好。
  70年代后期,讲究造型格调,层数逐渐增高,集中供热,生活设施比较齐全,实用方便。
到80年代,住宅小区的建筑层数一般为7层,少数为8、9层,敷设了煤气、给水、排水和通
讯等管线,集中供热。同时,绿化庭院,修建自行车棚。明显提高了居住条件。黑龙江日报
社职工住宅楼即是哈尔滨市最早的两座10层塔式住宅楼。
页码: 33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33A
 
[RECORD: 13/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二章 住宅建筑
节名: 第四节 高层住宅 
正文: 
  一、黑龙江省航运局住宅楼
    黑龙江省航运局住宅楼是市区第一栋高层住宅楼,21层,位于道外区北十道街沿江地带。
由市建筑设计院进行设计,黑龙江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85年5月动工兴建,1988年
12月竣工交付使用。总建筑面积11590平方米。工程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墙为轻体保温材料。
主体外部为凹形,外墙采用米黄金色面砖,阳台全封闭。楼内配置调速电梯两部。一梯8户,
共有住房133套。室内布局合理、讲究,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每户有上下水、厨房、卫生
间、煤气管道、垃圾筒道。整个建筑造型气魄高雅、美观大方。
  二、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工商银行住宅楼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工商银行住宅楼,位于道里区通江街北端东侧,北临松花江畔。由
黑龙江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一处和八处承建,于1990年6月施工。该建筑分东、西两栋,均
为18层双塔式住宅楼,总建筑面积21321平方米,建筑高度为60.4米。每栋各设两部电梯,
封闭楼梯间,一梯7户。双塔住宅楼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外墙为红砖与加气混凝土复合
墙体围护结构。底层为商业服务用房,2—18层为住宅。平面采用斜角阳台,建筑主体显得活
泼;立面采用斜顶处理方法,增强了建筑的美感。沿江一侧用茶色玻璃封闭阳台,底层外墙
面贴暖色大理石,二层以上均为乳白色面砖贴面,整个建筑色彩清雅。内部用房布局合理,
讲究、适用,生活设施配套齐全。
页码: 33-34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33B
 
[RECORD: 14/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二章 住宅建筑
节名: 第五节 住宅小区 
正文: 
  一、王兆新村住宅小区
    王兆新村住宅小区是哈尔滨市实施“全面规划,综合开发,统一建设”,“新建与改造
相结合”住宅建设方针而兴建的规模较大、配套较为完善的第一个新型住宅小区,位于动力
区和兴路东侧,西北与动物园毗邻。占地14.15万平方米。由哈尔滨市规划局规划,市开发
总公司住宅设计院设计。1980年4月,开始施工前期准备,10月破土动工,1985年全部建成。
共新建住宅楼43栋,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除4栋采用框架轻板结构外,其余均为多层混合
结构(平均6.2层)。配套公共建筑19栋,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总投资达5000万元。集
资统建参建施工单位近50个。
  该小区座落在马家沟古河道的沟谷斜坡地带,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平均高差4.8米,为
保持土地自然概貌,设计上突破惯用的全面平整方案,采取房屋建筑朝向合理,高低错落有
致,自由式和行列式相结合的设计方案,使3个住宅楼群和1幢高层住宅楼产生迭宕起伏,此
呼彼应的效果。平面布局大多数为1梯3户,二室户,占70%,三室户占20%,一室户占10%。
平均每户建筑面积55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7.68平方米。每户设有小方厅,厨房搁板,挂
衣钩,吊柜、阳台晒衣钩,信报箱,电话,分户设上下水,集中供热,供煤气,为居民提供
舒适、方便的生活条件。
  该小区配套设施有道路网1800米,排水管网1200米,2座变电所和5000米长送变电线,1
座建筑面积3500余平方米装有5台8吨位自动化锅炉的锅炉房,1200米供热管网,1座200吨供
气塔,2000余米长供水管网、供液化气管网,2400门家用电话交换台和家用电话线路装置,
均匀设置8个地下封闭式垃圾站,附设1所容纳3000余名学生的小学校,以及商店、粮店、卫
生所、托儿所,一应俱全。
  小区内街道两侧安装了样式新颖的路灯,道路两旁和住宅前后种植了杨、柳树和丁香、
刺梅、迎春灌木花卉草坪,还设有花架,晒衣架,座椅,儿童游戏场,自行车棚等,为居民
提供幽静、舒适的休息和游乐场所。
  二、正阳新村住宅小区
    正阳新村住宅小区,位于道里区松花江南岸,南起共乐街口,北至松花江公路大桥,东
起河润街,西至河鼓街,占地面积3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1.9万平方米,容住居民8100户。
  解放前,这里居住的大多是苏联侨民。解放后,城市居民大量迁入,人口剧增,板夹泥
房、土草房和拌子棚连成片,人均居住面积2平方米。街道狭窄泥泞,晴天尘土飞扬,雨天
泥泞难行,吃水靠肩挑,污水满街流,成为大棚户区之一。1983年4月17日,一场大火烧毁4
条街区758户居民和14个单位3.38万平方米的房屋。
  该小区建设,第一期工程,1983年6月兴建,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公司和市住宅一、二、
三、四、五6家建筑工程公司施工,当年年末抢建受灾居民住宅楼8栋,建筑面积2.97万平
方米,384户居民搬入新居。第二期工程,1984年1月开建,除一期工程的6个单位施工外,
全市20余个施工企业沿河图街两侧先后建成8个街区44栋楼房,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3051
户居民搬进新宅。第三期工程,1984年10月开工,沿河图街西侧建设4个街区22栋楼房。整
个小区建设1988年全部完成。
  小区的规划和设计,改变“青一色火柴盒”式住宅,房屋层高、面积、装饰按不同标准
设计。房屋造型分点式、多层式、中西合璧式3种,住宅布置按地形分成前后错落、河畔路
边、成组改变朝向、组合单元长短、高层点缀5个不同的组群,体现建筑物布局美,住宅空
气流通、阳光充足。房屋以楼层多少,确定房屋间距,符合标准,适宜使用。
  小区的配套设置有3000平方米大型菜市场、1000平方米农贸市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
各种商业服务网点和4300米前进小学、400平方米幼儿园,还建有银行储蓄所和电信分局,
供热、供水、供电、排水、煤气等配套工程完备齐全。区内道路纵横有序,主干道河图街平
坦宽阔,与松花江公路大桥相连,每当夜幕降临路灯齐放时,小区和松花江公路大桥互相辉
映,十分壮美。
页码: 34-36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34
 
[RECORD: 15/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节名:                     第三章 公共建筑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35
 
[RECORD: 16/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三章 公共建筑
节名: 第一节 办公楼 
正文: 
  一、哈尔滨铁路局办公楼工程
    哈尔滨铁路局办公楼是哈尔滨早期公共建筑中规模大、造型宏伟、建筑艺术较高的俄罗
斯式石建筑,位于南岗区西大直街167号。其设计方案是通过设计竞赛精心筛选出来的,始
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楼,俗称“大石头房子”。建筑面积2.33万平方米。1902年5月12日
兴建,1904年2月竣工交付使用,历时1年零10个月。1905年10月14日、11月28日、12月12日,
中俄工人连续三次放火,烧毁大楼总面积四分之三。1906年重建。
  该建筑在选址上,设计者十分注重大楼与道路的关系,建筑红线向后退64米,前面形成
一个半园形广场,办公楼远离喧闹的街道,为人们提供了个良好的、观赏的角度(环境)。
建筑平面呈)+(型,布局对称,有相互联系的前楼、后楼、中楼、左楼、右楼5部分组成,
形成统一的整体。建筑临街立面总长182.24米,设计者通过两个后退的拱型过街楼将立面
巧妙地分成3个部分,主体的中间部分做重点处理。用4个向外凸出的大柱墩将其划分为7段,
构成一定的韵律,在正中的轴线上安置建筑的主要入口,显得挺拔秀丽。外饰面以灰绿色花
岗岩为主调,突出材料的质感。窗户成组成对分布。内部装饰采用古典建筑的处理手法,十
分考究,走廊、主要办公室均采用楸木作装饰材料,构成古朴浓郁的基调。整个建筑雄伟、
浑厚、精美。
  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楼工程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楼,位于南岗区中山路。始建于1955年,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设
计,四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1984年扩建,在原楼基础上接高两层,总建筑面
积为1.5万平方米,保留了原建筑艺术,更加宏伟、壮观。
  扩建后的办公楼6层,中央局部七层,砖混结构,呈凵型。室内外高差94.5厘米,主入
口面向广场,通过台阶,经过走廊进入大厅。门厅对面有三段式楼梯1座,两侧各有1部电梯,
两翼楼中部各设封闭式楼梯1部。各层均有办公用房、会议室,七层设有外宾接待室、礼品
陈列室。楼外墙饰面为米黄色。腰线为灰色瓷砖墙面,勒脚为花岗岩贴面,门廊为精磨汉白
玉,台阶为磨光花岗岩。
  三、黑龙江省银行大厦工程
    黑龙江省银行大厦,位于香坊区珠江路南侧,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由中国人民银行
黑龙江省分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黑龙江省分公司等4个金融单位合资兴建。黑龙江省建筑
设计院设计,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于1982年开工,1984年竣工交付使用。
  该工程主楼为10层框架结构,一层为省银行营业大厅,长28.1米,宽16.3米,净高5
米,大理石地面。主楼设两个出入口,两个门厅内分别设电梯。二层为外宾接待室,三层为
经理室,四至九层为办公室;十层为大会议室(450.45平方米和197.34平方米各1个)。
  大厦外墙饰面为浅色面砖面,主体为竖线条,燕尾式壁柱,挺拔有力,配以群房柱廊环
抱主体,互相衬托,雄伟壮观。整个建筑庄严、富有,体现出80年代银行建筑特色。
  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哈尔滨市委员会办公楼工程
    该楼位于道里区兆麟街。1983年3月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设计,1985年哈尔滨市第四住
宅建筑工程公司(哈尔滨市第六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86年9月竣工交付使用。建筑面积
4189平方米,地上4层,地下1层,砖混结构。入口处位于楼南端,门厅内有开敞式楼梯通
向2楼,2—4楼另侧为封闭式楼梯。楼北端设有封闭式楼梯1部。正门采用圆形柱廊,3楼部
门有3块突出实墙,临兆麟街一侧2、3、4层外墙后退1.6米,竖向壁柱,顶部挑出3米挑檐。
外部采用米黄色喷涂墙面。整个建筑采用古典符号抽象化处理手法,庄重、大方。体量上、
色彩上与隔路相望的古典式建筑——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分行大楼协调媲美,被誉称是哈尔
滨市近年来新建筑在继承和创新上的成功之作。
页码: 36-38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36
 
[RECORD: 17/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三章 公共建筑
节名: 第二节 文教设施 
正文: 
  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位于南岗区西大直街。建于1906年,由中东铁路当局设计并施工。
  该建筑为两栋单体二层楼组成,砖木结构,每栋都采用相同的平面、立面和造型。单栋
的平面为“之”字型,合成之后成“凸”字型。除住宅建筑外,公共建筑一般少有这种布局。
同时,两栋建筑所构成的3个广场,可分三面,既有男女生各自单独使用的区域,又有集中
在一起活动的场所;对称式布局,整体严谨,每栋形式相同,又非对称,严肃、活泼,体现
了统一之中求变化的设计原则。
  整座建筑的立面设计颇俱匠心。临大直街一段,采用对称式布局,中间入口处用小的披
檐代替雨篷,门上有新艺术的曲线门檐,在女儿墙两个高起的墙垛上立着两个精致的花栏。
入口两侧的墙面向前凸起,用小花、披檐做装饰,局部还有写实的植物和砖雕的花饰,具有
很强的装饰性,浅黄色的墙面,构成淡雅而又温馨的色彩,整个建筑俏丽而又和谐。
  二、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是哈尔滨创建最早的一所正规的高等院校。
位于南岗区西大直街,始建于1920年,占地总面积63.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3万平方米。
校舍呈U字形,为2—3层,砖混结构。
  1959年新建教学主楼,建筑面积为2.1万平方米。新教学主楼与机械楼、电机楼连接,
相互辉映,形成雄伟壮观的教学科研建筑群。
  新教学主楼呈凹字型,主楼6层,中部13层,屋顶架设金属塔。整个工程为现浇框架结
构,中部为筏片基础,两翼为钢筋混凝土条型基础,钢木屋架,坡屋顶,铁皮屋面,有女儿
墙栏杆。
  新教学主楼入口面向西大直街,进入门厅,迎面有两座开敞式楼梯,左侧楼梯旁设有两
部电梯,后部3—4层为会议室。其造型设计采用对称手法,底层为基座层,二层以上为竖线
条,柱式和檐头等处采用西方古典建筑装饰,整个建筑显得稳重、大方。新教学主楼由该校
1959年土木系毕业学生集体设计。哈尔滨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1959年破土动工,哈尔滨市第
一建筑工程公司接建,1966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
  三、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前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位于南岗区西大直街。建于1920
年,中东铁路局设计并修建。有教学楼、试验楼、办公楼和宿舍楼等组成。立面装饰采用新
艺术运动特点,入口、女儿墙等处尤为突出,以曲线门洞、曲线型花饰、曲线型铁件生动活
泼的构图,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1922年学校扩建,建筑风格仍以新艺术运动特点为主,整体功能和布局进一步扩大。
  解放以后,1952年由苏联建筑师斯维利朵夫设计,沿大直街建造一座新楼,“横三竖五”
的构图方式带有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遗风,规模宏伟,颇适应哈尔滨城市风貌特色。1958年,
改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占地面积47.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
  四、哈尔滨市兆麟小学校工程
    哈尔滨市兆麟小学校,原名哈尔滨市公园小学校,位于道里区地段街164号。建于1926
年,建筑面积7545平方米,可容纳24个班级。
  该建筑为仿西方古典建筑,呈U字型,2层(局部3层),砖木结构,平面为单廊式布置,
教室均位于好朝向,走廊净宽4米,便于学生课间休息活动。入口处位于地段街和公园街拐
角处。门厅主楼梯后面设一突出八角形房间,做为会议室和观摩教学之用。在地段街一侧翼
楼的南端设一面积544平方米的室内操场,西翼楼的尽端为托儿所。首层为基座层,用连续
的腰线与上层分开,墙体用仿重石块砌筑,缝深凹,增强稳重感,在拐角处冠戴一红色半圆
形穹顶,以强调入口轴线。入口两侧的小山花、檐头、柱式等处装饰均采用西方古典建筑的
手法。整个建筑造型庄重、大方。
  五、东北烈士纪念馆工程
    东北烈士纪念馆,位于南岗区一曼街21号。原为投资筹建的东省特别区图书馆,建于
1928年。沦陷时期改为哈尔滨特别市警察厅。哈尔滨解放后,1947年7月21日,经东北行政
委员会批准,建为东北烈士纪念馆。全馆建筑面积4283平方米,其中陈列室面积1200平方
米。欧洲新古典式造型,门廊巍峨,廊柱高大,主入口以典型的古典廊柱和山花构成,内
外墙壁饰洁白色,庄严肃穆。该馆共陈列240位烈士的事迹、文物1000余件、历史图片10743
幅。1953年元旦,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临参谒,并亲笔书写了题词“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六、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工程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前身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址在南岗区一曼街2号。建于
1953年9月1日,占地面积844亩,建筑面积276537平方米。建有1、2、3、4、5号楼,分5个
不同院系,另有学院办公楼、学生宿舍、教工宿舍、食堂、实习工厂、印刷厂、游泳馆等大
批配套工程。1号楼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2号楼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由哈尔滨市设计公
司(市建筑设计院前身)设计,3、4、5号楼由建工部北京设计院设计,黑龙江省建筑工程
公司施工。整个建筑均为5—6层,砖混和砖木结构,中国古典式的大屋顶,内部藻井彩画、
窗格、楼梯、栏板、屋檐斗拱、正吻、推山、竭山均采用明清式营造作法,手法严谨,把古
建筑的单层作法扩展到多层房屋上,成为中国古典民族式建筑成功的范例,不可多得的作品。
  七、黑龙江电视台工程
    黑龙江电视台,位于南岗区中山路东侧比乐街拐角处。1974年由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设
计,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77年竣工交付使用。
  该建筑是集广播、电视和办公于一体的综合大楼,是黑龙江省第一座高层塔楼结合式建
筑,在全国最早采用框架滑模新工艺施工。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主楼地上17层,高62.
90米,屋顶上架设高38.8米电视天线,整个高为101.70米。为避免中山路(市交通主干道
)车辆噪音干扰,电视大楼距红线40米施工。
  地下2层,配楼4层。底层南部为广播部分,设录音室7间;北部为电视部分,设大小演
播室各1个,大演播室高12.10米,室内设有电视灯光照明和吊布景设备,地面铺木地板。
有3个侯播厅(其中1处为门厅兼侯播厅)。半地下室为化妆室,地下室最下层为5级人防地
下室。11、12层为图书阅览室,14层为彩色电视发射机房,15层为微波机房,16层为水箱室。
16层屋顶平台上架设微波接收器。主楼设电梯2部,室内楼梯1处,北面设室外楼梯1处。
  黑龙江电视台大楼为5×5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箱型基础,采用框架滑模施工新工艺。
采暖首次采用重力循环热水系统(不用循环泵),节电节能,停电时采暖系统可照常运行,
室内温度不受影响,运行效果良好。
  八、黑龙江省科学会堂工程
    黑龙江省科学会堂,位于松花江北岸太阳岛新开发的上坞风景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9432平方米。由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83
年5月开工,1987年10月竣工。
  该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条型基础,红砖砌体围护,室外墙面饰彩色
贴面砖,柱贴大理石,琉璃瓦屋顶及檐口,融现代装饰与古建筑于一体。室内天棚为块形胶
合板组成图案,表面涂无光漆,墙面贴塑料壁纸,圆柱外表镶铝合金板,地面分别铺设水磨
石和大理石块,照明均用吊灯,其中餐厅选用北斗七星状吊灯。室内装修色彩协调、庄重、
素雅。
  该工程地处太阳岛西部,地势低洼。为防止洪水侵袭,根据松花江水位涨落情况,主要
建筑采用架空式,即在基础上设柱,托起梁板,不作围护。整座建筑物墙体由室外栈桥连接,
在枯水期可供旅游者小憩、活动,汛期不致被淹,且极目远眺,竹节状的瓷体栏杆浮游水面,
像汪洋中一座美丽的花园,似水上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
  该工程在施工中采用分栋、分项平行流水、立体交叉作业,由于现浇混凝土量大,装饰
复杂,汛期,严冬期无法施工,工期拖长。
页码: 38-41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38
 
[RECORD: 18/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三章 公共建筑
节名: 第三节 卫生、体育设施 
正文: 
  一、哈尔滨铁路卫生学校工程
    哈尔滨铁路卫生学校,位于南岗区西大直街,原为俄国外阿穆尔军区司令部,建于1904
年。沦陷时期为侵华日军师团司令部。解放后,改称哈尔滨铁路卫生学校。建筑平面两侧前
伸,中部后退,为凹字形。前面与街道构成相对的隔离,形成一个小广场,绿化地和建筑构
成比较幽静的环境。
  建筑沿街立面由两侧和入口处向外凸起,形成5段式竖向划分,成对称式构图。对称轴
线通过之处为建筑的主要入口,通过高起的女儿墙和宽敞的大阳台将入口突出出来。细部上,
可以看出有仿木结构建筑和雕花的山华板痕迹。窗子采用普通的矩形窗,上贴脸,中间带有
凸起的龙门石(也称锁石),等距离排列,形成很强的韵律感。整座建筑色彩选用铁路建筑
典型的米黄色,并装饰白色线脚,具有地方特色。
  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工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综合性临床教学医院之一,是省内最大
的医院。位于南岗区保健路47号。1954年8月始建,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31万
平方米。其中医务用房4万平方米。有住院楼4座,教学、科研楼1座,砖木混凝土结构,分
散式布局,病房主楼4层,教学楼3层,绿色琉璃瓦大屋顶,其斗拱、翘脊别具一格,颇有民
族风格。新建的5层门诊楼,样式新颖,布局科学。医院内绿化带占地面积近总面积的三分
之二。可谓绿树成阴,环境优雅,教学、医疗并行的良好场所。
  三、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医院工程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医院是担负全省农场职工医疗、保健的大型综合医院,前身是中国人
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中心医院,座落在南岗区哈双路103号。医院设有床位
600张。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呈工字型,4—6层混合结构。6层部
分采用灌注桩基础,其它为毛石条型基础。除前后两大厅及住院处前厅采用内框架结构外,
其它均为砖混结构。立面为横线条,以彩石子水刷石及局部面砖装饰。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
于1976年设计,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建筑工程公司同年施工,1978年10月竣工交付使用。
  四、哈尔滨工人体育馆工程
    哈尔滨工人体育馆,是黑龙江省最大的综合性体育馆,位于道外区公浴街副1号。设有座
席5055个,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其中
体育馆主楼8400平方米,比赛场地长32米,宽20米,室内场地高17米。总投资为645.3万元。
由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76年4月破土兴建,1979
年9月25日竣工交付使用。
  该工程桩基础,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顶是大跨度网状角钢屋架。整个工程荷
载大、偏心大、跨度大,施工要求精度高。在施工中,比赛大厅承重结构采用61.6×50.4
米斜向正交型钢网架,轻钢龙骨,在确定焊接留量、保证小件拼装后的网架总体的基础上,
采取高空平台拼装法。看台为预制和捣制相结合的混凝土大斜梁,制作及吊装难度均较大,
安装施工中采用以20吨履带吊为主,塔吊为辅,两个不同的设备联合吊装,保证了工程需要。
  五、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滑冰馆工程
    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滑冰馆,是为迎接全国第五届冬季运动会而修建的中国第一座专用
滑冰馆,位于南岗区南通大街8号。由国家投资兴建,设有现代化人工制冷、通讯、电子计时
计分器等设备,基地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
  该工程1981年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同年黑龙江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82年
4月竣工交付使用。建筑面积9242平方米,呈方型。冰面工程1830平方米。观众厅66米见方,
高14米,设有4244个座位。室内冰场可供冰球、花样滑冰、冰上舞蹈、短跑道速度滑冰训练
和比赛使用。
  滑冰馆为框架结构,杯型基础,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围护结构一砖墙(24厘米),内贴
加气混凝土块。屋盖为66米钢管网架,采用先是日本产43吨汽车起吊,后是德国产两台整体
双台吊车起吊,滑轨逐榀就位的施工方法。外墙面贴白色釉面砖,整个建筑雄伟壮观。
页码: 41-43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41
 
[RECORD: 19/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三章 公共建筑
节名: 第四节 交通、邮电建筑 
正文: 
  一、哈尔滨火车站工程
    哈尔滨火车站,位于霍尔瓦特大街(现红军街)北端与铁路街东端交角处。站舍1903年
破土动工,1904年建成。站舍座北朝南,砖混结构,两侧为二层,中间为一层,使用面积
2700平方米。平面采用非对称式布局,以红军大街为中心,左侧为高等侯车室和餐厅,右侧
为普通侯车室。每个侯车室都有各自的入口和检票口,功能分区明确。立面采用新艺术运动
风格的最新建筑样式,门、窗、墙上用灵活洒脱的曲线,构造出自由活泼的形体。色调上采
用了清新淡雅的米黄色,给人以高雅脱俗之感。1959年拆除。
  1960年3月在原址新建站舍,由黑龙江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62年完成新站舍的
东翼工程,西翼工程主体完后下马,到1972年,重新施工完成。“七·五”期间,国家将改
建东、西两侧侯车室,新建中间主楼列为重点建设项目。1988年6月8日,改、扩建工程破土
动工,1989年10月1日交付使用。哈尔滨火车站改建后,由站台、主楼、东西两侧侯车室、
行李包裹房、天桥、广场等组成。新站主楼座北朝南,中心线正对红军街,西侧为侯车室,
东侧一楼为售票室,二楼为侯车室,与主楼相连,形成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有机的建筑群体,
东西长320米,总建筑面积48000平方米。该工程主楼立面处理上,考虑到哈尔滨早期的建筑
特点,设计者采用欧式三角尖顶、半圆型采光窗和现代大玻璃幕墙融为一体的建筑风格。
主楼顶立面为直径6米、巨型音乐报时钟,用6套音乐每隔一小时轮流循环报时。主楼大厅设
4部自动扶梯,直径1米的38根立柱采用花岗岩贴面,配以4盏水晶大吊灯和由22400个水晶珠、
382个水晶棒、48个水晶宝石串成的中心主花灯,使整个大厅光彩夺目。新火车站售票厅的
售票窗口,比过去增加了3倍。新建的第二侯车室、妇儿老幼侯车室都均增加350平方米,更
为宽敞、舒适。
  二、哈尔滨公路客运站工程
    哈尔滨公路客运站位于太平区桦树街1号。是省内最大的公路客运站。该工程由黑龙江
省设计院设计,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73年始建,1976年竣工交付使用。该站
是客运、办公为一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建筑物为3层高12米。一层为候车厅。客运站大楼座北朝南,面向三棵树火车站(现东站)
广场。美观、雄壮,楼顶平面采用大挑檐,正面由混凝土立柱支撑,中间镶嵌大形玻璃窗,
明亮,采光好,内部布局合理,方便旅客。
  三、哈尔滨民航候机楼工程
    哈尔滨民航候机楼系20世纪70年代杰出建筑,在全省设计评比中获一等奖。位于西郊阎
家岗。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设计,黑龙江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78年4月动工兴建,
1979年末竣工交付使用。候机楼建筑面积7938平方米,其它建筑5655平方米。
  候机楼平面布局合理,根据功能要求,全楼分为中、东、西三部分。中部为业务厅和候
机大厅。东侧一层为贵宾餐厅,与中部的候机厅以中国传统的民族形式月亮门、落地罩、博
士格等相分隔;二层为大餐厅。西侧为指挥调度部分。各部分均有各自的出入口,自成一个
体系,并与候机大厅相联。
  候机楼型体简单,色彩协调,白色刷石与局部桔红色刷石、马赛克相间,大面积采光窗
配以黑色窗棱,明快清新。内部装修为彩色磨石地面,木护墙及塑料壁纸墙面,天棚装饰吸
音板,有机玻璃灯具。建筑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钢屋架,东西两侧为混合结构。
  四、哈尔滨航运站工程
    哈尔滨航运站,位于道外区江畔路122号。哈尔滨建筑设计院设计,华兴建筑公司施工。
1987年9月始建,1990年10月竣工。占地面积2328平方米,建筑面积6318平方米。大楼为钢
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四至七层不等。底层为仓库,二、三层为侯船厅、旅客餐厅、游艺厅,
四层以上为办公楼。造型为船型,外走廊,落地窗。外部贴蓝白马赛克。顶层钟楼高41.6
米,四面镶嵌石英钟。室内候客室为吊棚,大理石柱子,水磨石地面,钢窗、铝合金门,茶
色玻璃,新颖、别致。
  五、哈尔滨长途电信枢纽工程
    哈尔滨长途电信枢纽工程,是1972年经邮电部批准纳入国家建设计划,传递长途电话、
电报、传真信息等综合通信工程。位于南岗区中山路东侧与文昌街交叉口处。黑龙江省建筑
设计院设计,1986年4月28日通过设计会审,由黑龙江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86年7月
10日正式动工,年内完成两层箱形基础,1988年末竣工,1989年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6832
平方米,建筑面积22832平方米。主楼地下2层、地上10层,长96米,高57.6米。一层是771
平方米的长途电信营业大厅。钢筋混凝土结构,微波塔高105米。箱形基础,框架结构,复
合墙体。内设3部载客电梯、空调、防火自动报警喷淋装置。该项工程,综合国际和国内高
层建筑及通讯枢纽楼的优点,采用国内长途通信建筑新格式,为塔楼分离形式建筑。既满足
通信需要,又美化了市容。
页码: 43-45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43
 
[RECORD: 20/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三章 公共建筑
节名: 第五节 文化娱乐场所 
正文: 
  一、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工程
    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是一座典型的仿古典建筑,是较大型综合性文化娱乐中心。位于南
岗区中山路。1954年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哈尔滨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现市建一公司)
施工。1956年5月开工,1957年11月5日竣工。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砖混结构,毛石基础。
设有1500个座席剧场和演讲厅、音乐厅、舞厅、天文馆等活动场所。
  该建筑呈U型,南端为剧场,是24米小屋架吊天棚,内外墙面、天棚均为高级石膏花装饰。
出入口立面采用古希腊科林斯式高大的柱廊托着巨天的小花,庄严、肃穆。中部为游艺厅,
砖墙砌筑,高级装饰抹灰。北端为圆形穹拱式儿童厅,屋顶为木结构。60年代被推荐为哈尔
滨市装饰工程样板。
  二、哈尔滨电影院工程
    哈尔滨电影院,是一座欧式建筑。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1958年,由市建筑设计院设计,
原哈尔滨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58年9月开工,1959年10月竣工交付使用。建筑面积
3500平方米。设有1242个座席。主入口面向大直街,立面呈弧形,底层有宽敞的门厅和休息
廊。二层为弧形实体墙面,九个凹进弧形透花花饰。观众厅呈扇形,最宽处37米。舞台设有
宽16米银幕。是哈尔滨市第一座宽银幕电影院。
  该工程的屋面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工形薄腹梁,施工因采用冷混凝土施工技术,掺有大量
氯盐,钢筋严重锈蚀,致使结构严重开裂,后改为梯形钢屋架。
  1986年8月改建为70厘米立体声电影院。
  三、黑龙江省展览馆工程
    黑龙江省展览馆是黑龙江省举办和接待展览活动的中心,多功能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
术交流活动场所。位于南岗区西大直街138号。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
总投资额为2000万元。由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和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联合设计。黑龙江省第
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公司(现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
1968年破土动工,1969年竣工。
  该工程为砖混结构多层建筑。正后立面设计为高台阶、立柱廊、高女儿墙,造型庄严肃
穆,为典型殿堂式建筑。建筑主体是展览大厅,面积1.4万平方米,可设置900个符合国际
标准的摊位。室内设有5个1400平方米、1个500平方米、6个100平方米的展厅,还建有会议
室、招待所,建筑面积8718平方米,设有2300个座席的大型剧场,其两侧座席采用“叠落式”
形式,新颖别致。
  四、北方剧场工程
    北方剧场,位于南岗区西大直街159号,前身是黑龙江省直属机关俱乐部,建筑面积仅
600余平方米。新建的北方剧场,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三层框架
结构。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设计,1979年,黑龙江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82年竣工交
付使用。
  该剧场正厅为2层跑马廊,圆弧形楼梯,深灰色大理石地面。室外台阶平台下面为冷饮
小卖部和五级人防地下室。观众厅设于二楼,钢屋架,钢丝网水泥板吊棚,装有晶体玻璃灯。
设有1800个软座席,舒适,排距合理。两侧有休息厅。安全设施齐备,设消火栓9处,舞台
顶部及台口均有消防水幕。疏散门总宽度为12米,遇有意外,观众在3.6分钟即可全部疏散
出去。利用地道通风进行空调。
  剧场因建设地段狭窄,设计时将一层局部架空,二层大直街一侧外挑7米,满洲里街一
侧外挑4.2米,柱廊内1124平方米的空地用于停放车辆。外墙以米黄色面砖贴面,窗间壁柱
为蓝色面砖贴面,二层以上全部为大面积玻璃窗,整个建筑明朗、轻快。
  五、朝鲜民族文化宫工程
    朝鲜民族文化宫是哈尔滨市唯一的一座大型朝鲜民族文化活动中心。位于道里区建国街
120号。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和省、市共同筹款兴建的。占地面积3540平方米,建筑面积
2700平方米。由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哈尔滨市兴华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81年开工,
1985年主体工程完成后停工一年,1986年12月全部竣工。
  文化宫剧场为2层,侧厅2层,前厅3层。内部设有现代化舞台、影像放映室、排练厅、
舞厅、游艺室、休息室、贵宾室等。可供2000人同时进行娱乐活动。
  该项工程结构复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造型新颖,整体造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正面二、三层呈锯齿形,似一个拉开的手风琴。一端的石墙面上装饰有象征朝鲜民族大团结
的玻璃马赛克镶嵌画,另一侧平台上为一表现朝鲜民族特征的雕塑。
  主入口临街和广场,门厅为2层跑马廊式螺旋形楼梯。观众厅为六边形,24米跨钢屋架,
玻璃钢乳云板吊顶。场内设有1200个座席。室内防火、排烟设施齐全。
页码: 45-47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45
 
[RECORD: 21/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三章 公共建筑
节名: 第六节 地下建筑 
正文: 
  一、秋林地下商店工程
    秋林地下商店,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西端秋林公司门前主干道的下面。由市人民防空
指挥部设计,以省建委为主,东光机械厂、哈尔滨电碳厂、哈尔滨车辆厂、省商业局、交
通局、航运局等13个单位施工。1976年5月开工,1978年7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商店营业面
积2100平方米,工程结构分上、中、下3层,深21米。每层长51米,宽17.5米,每层分3跨,
中跨8.7米,两侧边跨3.4米,沿纵向每5米跨设横梁,墙厚1米。整个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矩
形框架结构。该工程在施工中系采用沉井施工方法。整个地下工程设有3个出入口,一个与
秋林公司主楼连通,两个伸出地面的大直街两侧出入口。内部地面水磨石装修,墙壁大理石
贴面。特点是冬暖夏凉。数九寒天却温暖如春;夏日三伏,却微风缕缕,轻拂人面,好似步
入避暑胜地。秋林地下商店的建设,为地下工程建设空间提供了经验。
  二、黑龙江省医院地下医院工程
    黑龙江省医院地下医院,位于香坊区中山路省医院住院处院内地下。1976年7月开工,
1982年竣工。整个工程深度为15米,块石墙,钢筋混凝土拱形结构,建筑面积2720平方米。
总投资130万元。
  该工程平面为梯形布局,有2条长135米、宽3米的平行通道。通道两侧构筑宽3—4米、
长15米的病房8间,诊室、手术室等工作间和通风室、盥洗室、厕所、水泵房、锅炉房等附
属设施用房9间,并构筑3个出入口。一个踏步出入口、一个斜坡式出入口、一个电梯出入口。
工程内部装修采用水磨石地面,白色涂料抹墙面。工程施工,采用暗掏、边掘进、边被复的
方法,每平方米造价600元。
  三、哈尔滨市二轻文化宫工程
    哈尔滨市二轻文化宫是一座多功能五级平战结合的人防地下建筑工程。
  位于南岗区一曼街。1978年,哈尔滨市人防工程设计处设计,哈尔滨市第二轻工业局建
筑工程公司施工。1978年开工,1980年竣工交付使用。
  该工程深入地下22米,使用面积89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土模施工方法。设
有剧场、展厅、会议室、贵宾室等,备有电话交换台、变电所,设备比较齐全,可供产品展
销和各种文艺活动之用。
  剧场跨度为20米,有1500个座席,两侧前厅3层为休息室、展览厅。后楼四层为宿舍,
设90张床位,供接待外地专业艺术团体住宿之用,并有男女淋浴间,配有通风、空调、采暖
等设备。舞台设有自动熔点灭火装置。
  四、哈尔滨市北秀宾馆工程
    哈尔滨市北秀宾馆,是黑龙江省内最大、设施齐全的综合性地下宾馆。位于南岗区松花
江街和夹树街的交汇处街心,地面为街心花园。由哈尔滨市人防指挥部设计,黑龙江省第一
建筑工程公司、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林业机械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龙江电工厂等单位施
工。1981年修建,1982年7月—1984年11月进行扩建。
  该工程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使用面积8300平方米,深度10米。步入地下,顿见别有
洞天,通风良好,气温宜人。内设客房64间,大、小餐厅5个,大、小会议室11个和1个容纳
700多个座位的剧场、一个电影放映室。设有4个踏步出入口,一个电梯井口。宾馆的各部分,
按不同的规模和用途,采用不同的结构和施工方法。头房为3层(地面1层、地下2层)砖混
结构,采用开槽法施工;接待厅总服务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半开挖法施工;餐厅和会
议室2层(上层餐厅、下层会议室)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柱和反梁顶板结构,采用半开挖土模
法施工;剧场为钢筋混凝土拱形结构,拱跨17米,两侧分设宽4—6米的休息厅,采用框形结
构作支撑,半开挖土模施工。工程装修,根据各部分使用功能不同,采用不同的装修标准。
  五、秋林人行过街地道工程
    秋林人行过街地道,位于南岗秋林公司门前大直街与奋斗路交叉处地下。该工程始建于
1985年,1986年11月竣工交付使用。建筑面积2852平方米,使用面积2397平方米。工程主体
为方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间是商场,四周是通往东、西、南、北4个街口8个阶梯式出入口。
设有供暖、通风和公共厕所等设施。
  内部装修大理石贴面,玻璃马赛克壁画,汉白玉柱子,剁斧石台阶,铝合金门窗,吊顶,
具有高雅、美观、大方、实用的特点。这项多功能地下建筑工程的建成,方便了过往群众,
为地下商业街的兴建奠定基础。
  六、奋斗路地下商业街工程
    奋斗路地下商业街是哈尔滨市第一条地下商业街,也是省内最大的地下商业街。座落于
南岗区奋斗路中段,地上北起哈尔滨市电信局,南至秋林公司过街地道。始建于1987年5月,
1988年1月完成上层,同时下层动工,9月竣工,上下2层施工时间为15个月。全长为300米,
街宽15.9米,上下2层总面积1.3万平方米。工程深入地下9.35米,室内高度上层为3.9
米,下层为4.05米。设有12个出入口。
  该工程布局合理,平面分为三跨,两侧是营业商店,中间是人行通道。并设有舞厅、冷
饮厅、录像厅、美容厅、电子游艺厅等。整个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柱和无梁顶板结构。下层
为独立柱基础。工程内部装修的重点为人行通道的大厅和营业厅,突出商业街的特点,朴实、
美观、适用。
页码: 47-50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47
 
[RECORD: 22/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节名:                     第四章 园林、纪念建筑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49
 
[RECORD: 23/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四章 园林、纪念建筑
节名: 第一节 园林建筑 
正文: 
  一、水阁云天工程
    水阁云天是太阳岛公园主景之一。位于太阳岛公园主入口轴线上。1979年由黑龙江省林
业设计院设计,哈尔滨市道里区建筑工程公司、香坊区建筑工程公司同年施工,1980年7月1
日交付使用。建筑面积752平方米,为2层砖混结构。
  该工程设计采用对称布局,由长廊和水阁相连接。长廊采用传统的漏窗,丰富了立面观
感,造成似围、似透的流动空间。水阁为主体,分两层,底层正中有方形水池一座,内叠石
喷水组成主景。从二层方阁可观天空彩云变化,突出“云天”,使整个建筑与湖面融为一体。
  二、河马馆工程
    河马馆是为加拿大赠送的一对倭河马而建。位于哈尔滨动物园内。1981年黑龙江林业设
计院设计,哈尔滨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同年施工,1982年5月1日竣工,被哈尔滨市评为优质工
程。建筑面积628平方米,水池270平方米。
  该馆设计满足了河马生活、展出、饲养等功能要求,较好地解决气味外溢难题。设计采
用象征手法,馆内有游廊,河马活动池,繁殖池及管理人员室等。根据河马喜温惧寒的生活
习性,设锅炉房供热,调节室温。馆顶为折壳顶,外形新颖,给哈尔滨增添一景。
  三、冰建筑
    哈尔滨市冰建筑,以冰为灯,集冰灯、冰景于一园,供人欣赏,是冰城人民的创举,始
于1963年。1985年市政府决定:每年1月5日为“哈尔滨冰雪节”,此后,做为一项冰雪艺术,
冰的建筑又有长足进步。从兆麟公园初期简单的单盏冰灯,发展成为利用声、光和电子技术
的一种崭新艺术形式。通过设计、雕刻、塑型、造景和砌筑等工艺,创做出今古奇观的亭台
楼阁、栩栩如生的人物、珍禽异兽造型、花卉盆景和巍峨壮丽的雪峦冰峰。
  1986年,哈尔滨第十二届冰灯游园会上建造的“琼楼观灯”,是第一座可供登临的大型
冰建筑。市冰灯办公室副主任朱宪琪设计,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琼楼”长40
米,高17米(相当于5层楼),占地面积560平方米,造型新颖、壮观、巍然,状若北京天安
门。它的底部带有3座拱型门的城墙,城墙两端砌两挂24个梯级组成的回转式楼梯。由此而
上,可至高5米的城头。城楼上有16根明柱支撑重檐歇山式的双层大屋顶,城楼前是镶护栏
的看台,可容纳150人。第十二届哈尔滨冰雪节开幕式的主席台,就设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城
楼上。
  1987年,第十三届冰灯游园会上,建有冰城大观、宝塔连洞、奇光异彩、碧湖彩波、虹
桥云天、儿童乐园、早期风光、古塔夜明、龙舟激浪、喜庆丰年等14个景观区,各种艺术建
筑1000多件,用冰量达1.2万立方米。“冰城大观”景区筑有楼阁高13米、宽40米,上雕二
龙戏珠,造型精巧,宏伟壮观。在“早期风光”景区,以冰景的形式,再现了“文革”期间
被拆除的“尼古拉大教堂(俗称喇嘛台),高达15米,造型逼真奇特,挺拔劲秀、丰姿多彩。
  1988年冰雪节期间,建有盛世龙年、梦幻红楼、萍湖夜色、丝绸之路、冰凌奇观、飞龙
宝塔、祖国名胜、丽景彩虹、九曲亭桥、冰宫舞场、文坛锦集等15个冰景区。总体布局新颖、
丰满,灯光色彩变化多姿。一个冰的世界,一片灯的海洋,冰灯与彩灯斗奇,鲜花与冰花争
妍,琼桥仙阁,火树银花,冰晶奇观,光彩夺目,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1989年,各种奇异的冰建筑有蛇珠宝塔、钟山揽胜、北环门、冰雪琼华、世界风情等15
个景区,作品4000多件。总用冰量为1.4万立方米。1990年,主景建筑腾王阁,高20多米,
占地面积大,用冰量多,是受游人称赞的一大景观。
页码: 50-51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50
 
[RECORD: 24/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四章 园林、纪念建筑
节名: 第二节 纪念建筑 
正文: 
  一、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工程
    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是苏联红军指挥部于1945年11月,为纪念在中国战场上对日本侵
略者作战阵亡的苏军将士修建的。位于南岗区省博物馆广场西侧。纪念碑面头朝东,由碑顶、
上下两部碑身和碑座结合组成。碑顶是两位苏联陆、海军战士高举苏联红军军微的塑像,象
征胜利。碑身上部北西两侧各塑有由麦穗、旗帜、镰刀和斧头组成的图案,浮雕的下侧四周
雕有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1945—IX—3的字样。碑身下部上侧四周塑有苏联国徽,下侧正
面刻有俄文碑文。内容是:“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独立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们
永垂不朽!”。在俄文碑文下面,另有中文碑文:“为中国的独立与自由,在解放东北作战
中牺牲的苏军英雄们永垂不朽!一九五零年九月二十日”。碑的下部南北两侧各有一幅苏军
英勇作战的浮雕。在碑座的正面左下方镶有铜牌,上刻有中文:“苏军指挥部为纪念与日本
帝国主义作战中阵亡的红军战士建立此碑,并于苏联伟大十月革命二十八周年纪念日举行祭
幕典礼。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七日”。纪念碑造型优美、布局精巧。宽大的碑座由白色花岗岩
石砌成,稳如泰山,柱与柱之间用一根铁锁链连接住整个碑体,碑的周围是幽静的绿地,纪
念碑置身于鲜花绿草之中,形成了庄重的气氛。
  二、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工程
    该塔由私营建筑事务所工程师、南斯拉夫人道吉赤设计,东北鲁艺学院苏辉、冯湘生设
计塔身的浮雕,富有东北地方特色。市工务局工程师李光耀、张德恩、侯晋康等参加施工技
术指导。始建于1947年,1948年10月10日竣工。1983年进行维修。该塔是为纪念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游击队和抗日联军,在东北抗日战争中以及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而
修建的。位于道外区长青公园。塔高30米,塔身刻有“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
16个大字。气势雄伟,高耸入云。
  纪念塔座北朝南,全部用优质的花岗岩砌成,呈阶梯式。塔顶端为一棵光芒四射的红星,
塔下侧局部镶大理石和人民支持子弟兵的画面浮雕。塔身四周为铁栏栅,两侧各筑有对称的
小塔。造型舒展,庄严肃穆。
  三、哈尔滨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工程
    该纪念塔是哈尔滨军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战胜1957年特大洪水的象征和英雄业绩的
丰碑。屹立在道里区中央大街北端的松花江畔,宏伟壮观,镇慑江天。
  由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现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
司)施工,1958年5月1日动工兴建,10月1日竣工。1960年9月6日举行落成典礼。造价12.7
万元。
  纪念塔由主体塔身和环廊、喷水池、音乐台、广场等五部分组成。塔身高22.5米,其
顶部雕塑三男一女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立像,像高3.5米。塔身中部设有环形防洪战士等24个
人物浮雕群像,高2.2米,生动地展现出抗洪英雄们“一定要战胜洪水”的豪迈形象和紧张
劳动景象以及抗洪抢险和胜利庆功等情景。塔身及环廊两端碑文下部雕有滚滚波涛,溅起层
层浪花的浮雕围裙,象征着已征服惊涛骇浪。塔底座呈方形,绿色花岗岩砌成。底座前下方
两个高度不同的水池:上层池面海拔高为120.3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历史特大洪水
时的最高水位;下层池面海拔高为119.22米,标志1932年哈尔滨被洪水淹没的最高水位。
水池内设喷泉和霓虹灯,水池外圈为1.5米花圃弧带,两侧各设立暗井一处,用来控制水源。
塔身底部有一小型音乐池,供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之用。
  塔的建筑布局结合城市规划和周围环境,以塔为园心,其半径为35米,环廊上部有一3
米宽的钢筋混凝土板把20根柱子联结成一体。在面江一侧(塔的北侧)由20根柱子组成半园
形环廊与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塔的南侧为一可容纳4000人的广场。环廊两端为高3.5米、
宽2.5米的假石壁,东侧石壁雕刻着哈尔滨市各界人民群众战胜洪水的欢庆场面。西侧石壁
雕刻着各族人民高举巨幅标语胜利前进的场面。石壁背面刻有哈尔滨市人民防洪斗争历史的
碑文。
  塔身为空心简壁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贴15厘米原质花岗岩。环廊为空心柱,桩基础,
外部为水刷石。建筑色彩分别采用自然本色的石材和紫铜色的人像雕塑。浮雕由沈阳艺术学
院师生雕塑。
页码: 52-53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52
 
[RECORD: 25/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节名:                     第五章 宗教建筑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53
 
[RECORD: 26/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五章 宗教建筑
节名: 第一节 教堂工程 
正文: 
  一、圣尼古拉大教堂工程
    圣尼古拉大教堂是一座由圆木垒成的典型的哥特式八面体木结构建筑。
  位于南岗区黑龙江省博物馆广场中心。俗称喇嘛台,东北沦陷时期称“中央大寺院”,
以其规模宏伟,造型优美,建筑精巧而闻名。设计方案是在俄国彼得堡专为建筑这座教堂举
办的“设计竞赛会”上选中的。设计者是俄国彼得堡建筑专家鲍德列夫斯基,负责施工的是
民用工程师阿克·列夫吉夫等。1899年10月13日举行奠基,1900年春开工,动工兴建,同年
12月7日建成。总耗资20万卢布。
  该教堂平面为南北向希腊十字式,集中对称布局,全部为原木架井干式构成。主体部分,
酷似一座东西走向的帐篷,其上方高高竖起一座不等边六角形尖楼,楼顶有一圆头形装饰物,
其上为十字架。在它北面有连为一体的钟楼,楼顶与主体均为相平行的帐篷型,其上有3个
圆头形装饰物,中间的稍高大些,圆头顶部各有一枝十字架。教堂第三部分为祭坛,是面膨
大部分。屋顶均由六角形鱼鳞铁覆盖,圆头均由四边形黑白相间铁皮相错覆盖。圆头的颈部
有锯齿形圆装饰,这种装饰具有典型俄罗斯风格。教堂四周有铁栅栏,并种有树木和草坪。
  教堂内有精美的神像油画。其中有毕业于彼得堡高等美术学院的格鲁申考创作的圣父、
圣子、圣灵油画,阿穆尔军区官兵赠予的圣母玛利亚油画,有专程从俄国运来的圣·尼古拉
大圣像,俄国远东司令官恩·格洛吉开赠送的耶苏圣像,此外,还有圣徒克娘等圣像和金质、
银质十字架钻石等。
  1934年由俄国工程师那.阿.乌拉索威次设计,在教堂院落北侧,另建一个小礼拜堂,
呈长方形。
  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教堂被当成“四旧”拆除。省博物馆广场中间的大花
包,即教堂遗址。
  二、圣索菲亚教堂工程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道里区兆麟街。始建于1907年,是一座木结构的小教堂。1912年重建,
仅在外面加了一层砖,成为砖木结构的灵车存放库。1923年9月27日第二次重建,由教区会
议主教兼道院院长米哈依·非洛洛高支主持奠基典礼,建筑师为科亚西克夫,共用9年时间
于1932年11月25日建成现今规模的砖石结构的大教堂,并改为哈尔滨东正教神学院。教堂
建筑面积337平方米,高53.35米,用红砖200万块,耗资大洋18.4万元。是远东地区最大
的教堂,也是哈尔滨现存最大的教堂。该教堂的平面呈东西走向的十字架形状。基座为高两
米的花岗岩石座,主体为圆柱形,上部由一巨大的穹顶所覆盖。在中央构成特殊的球面,形
成室内巨大而丰富的空间。圆顶伸出屋面之后是一个八面体的大柱墩,每个面各开一个高侧
窗,墩顶经过多层复杂的线脚过度到下层为十六面体的柱墩,每个面同样各开一个高侧窗,
檐口上有花瓣形和钟乳体装饰线角。通过两层高的柱墩,举起一个造型十分饱满的巨大的洋
葱头式穹顶,并通过它的轴心作用统率着四个不同大小的“帐篷顶”。主从有致,体现集中
式构图。
  教堂的装饰,采用罗马式连续拱券的处理手法,窗两侧用砖砌成方圆相同的壁柱,“帐
篷顶”上的火焰形尖券,雄浑壮阔的外貌和华丽多彩的细部,远远望去,红砖墙,绿穹顶,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呈现出宏伟多姿的色彩。
  三、基督教教堂工程
    基督教教堂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50号。由德国人阿斯多尼亚、里多瓦倡议,于1914年,
由中东铁路局拨地并捐助建筑材料,利用部分捐款修建的。德国路德会牧师贾乐天主持开堂。
教堂占地面积2360平方米,建筑面积453平方米,是一座属德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
  该教堂外形简朴,外壁雕饰物极少。以尖拱代替圆拱保留倾斜的屋顶,采用薄铁皮取代
薄石板,减轻了屋顶的重量。为适应哈尔滨气候寒冷的特点,适当加厚墙壁,减少了层叠的
窗户,室内“U”形的二层班台,以细圆柱支撑,扩大了空间。厚12厘米沉重的雕花大门,
一道又一道,紧闭森严,把“上帝的仆人”和“神的女儿”与暄嚣的尘世隔离开来。窗户由
各种花格组成,边镶着红、蓝、绿等色玻璃,当阳光由彩色花窗射进教堂时,变幻闪烁的色
彩,使人们产生一种向上升华的神秘想象。该教堂1967年关闭,1980年修复,同年12月25日
对外开放。
  四、犹太教中心教堂工程
    犹太教中心教堂,位于道里区通江街58号,建于1908年。平面为拉丁十字式,入口两侧
各有一圆形楼梯,构成拉丁十字的横道。一、二层均为正殿,在门厅和正殿的屋面之上,建
有一大一小两个带有鼓座的双圆心穹顶,标志着犹太教的六角形圣星闪耀在高高耸立的穹顶
之上(圣星由两个正三角形叠放而成)两个穹顶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成为建筑外部形体构
图的重点,主次分明,在风格上与伊斯兰教清真寺常用穹顶相一致。现该教堂改为哈尔滨铁
路车辆厂招待所。
  五、犹太教新教堂工程
    犹太教新教堂,位于道里区经纬街88号。建于1918年。该教堂为砖石结构,两层入口处
建有三开间,带有双圆心尖券的柱廊,突出了入口,加强了进深层次,有很强的光影变化。
正殿之上,覆盖一个巨大鼓座双圆心式穹顶,顶上耸立一个六角形圣星,位于纵轴线上,是
集中式构图的范例。
  六、东正教圣母教堂工程
    圣母教堂,又译圣母守护教堂。是中国目前唯一开放的典型拜占廷式建筑的东正教
教堂。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54号。始建于1922年11月,为木结构。1930年春重修改建为砖石
结构。施工图是俄国著名建筑师吉斯塔夫攻读建筑学的大学毕业设计,由中东铁路当局出资
修建。1936年开放。该教堂占地面积9502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平面呈十字形,砖
石结构。门廊为圆顶,分两层,由钟楼、大厅组成最高点,中央大穹窿顶控制着整个教堂结
构。教堂大厅从上到下通顶高达30米,金色硕大的半球形屋顶上高高地竖着十字架,大厅内
由半幅木质“圣隔”分为里外两间,里间为圣所,设置宝座、祭台等;外间是祈祷场所。
“文化大革命”中该教堂遭到破坏,1982年动工修复,1984年10月14日重新开放。现为中华
东正教会哈尔滨教会所在地。被列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
页码: 54-56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54
 
[RECORD: 27/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五章 宗教建筑
节名: 第二节 寺庙工程 
正文: 
  一、极乐寺工程
    极乐寺是东北地区较大的佛教寺庙之一,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1号。1921年筹建,1923
年夏秋之交破土动工,1924年秋落成。占地面积5.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
分主院和东、西跨院。建有三重殿及两边配殿各7间。1934年建门头寮(相当于门卫室,现
为传达室)。1938年建七佛塔,又名七级浮屠塔,塔前两侧有钟鼓二楼,东西对峙。1939年
建2层藏经楼。“文化大革命”中该寺遭受严重破坏,1983年经市政府拨款重新修复,1984
年正式开放,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属中国典型的传统寺庙建筑,青砖硫璃瓦金壁辉煌。其建筑结构和布局呈一主二辅
的格局,有各成体系的左中右3个系列,构成中轴线为殿堂建筑,两侧为辅助建筑,钟鼓二
楼依左右而立。前殿—弥勒天王殿、主殿——大雄宝殿、后殿——三圣殿,最后是藏经楼。
左路有安养堂、念佛堂、十方堂、斋堂、膳房、司房、僧学教室等。右路有佛学院宿舍、教
室、神堂、法师关寮等。各建筑的形式、结构、层次及装饰互有异同。山门为一高两低式,
貌似“山”字,故名山门。正中门额上雕刻“极乐寺”3个1米见方的大字。四周围墙为石砌
基底一砖到顶,涂饰红色;山门正面两侧门墙上由蓝色瓷砖砌成“法轮常转”(旧时为“佛
日生辉”)4个大字。钟鼓二楼原为3层,重修后改2层。左楼上悬铜钟一口,右楼上架大鼓
一面。前殿、主殿、后殿内供俸铜铸佛像、泥塑像和其它佛家器物。主殿前院中心处设一铁
铸高约2米的宝鼎。天然汉白玉大理石雕成的石狮雄踞主殿月台前两侧。配殿分别为方丈住
室、宾客接待室和僧俗联络处等。东院除地藏殿内供奉地藏王菩萨木像外,余皆为僧学教室
或生活起居用室。西院为关寮五间,供大德高僧或对寺庙有功僧俗人员专心修技或长期修养
之用。
  “七级浮屠塔”,位于极乐寺东部,塔区东西245米,南北180米,占地4万多平方米。
塔为八角七层,砖木结构楼搁式,高约30米,自上而下每层内均有佛教壁画;塔外各层塑有
造型生动逼真的罗汉浮雕30余尊,并配有铜香炉、烛台等。
  此寺不仅省内知名,在国内外亦有一定影响。
  二、清真寺工程
    哈尔滨市清真寺(原称清真东寺)位于道外区南十三道街。是黑龙江省唯一的一座阿拉
伯式建筑。清光绪二年(1876年)购五间草房为寺。1935年在原寺址修建为清真寺建筑。
  清真寺礼拜殿面积426平方米,高13米,殿顶上面有5个隆起的绿色圆顶(1大4小),竖
有月牙,分前后两排,相距11米。前排并列3个圆顶,每个相距6米,中间大的直径为4.5米,
小的为2.5米。殿前脸13米,为殿正门。南北两侧设有角门,后窑殿尖塔高21米(俗称望月
楼),斋月时,从旋转的阶梯登上尖塔仰望新月。尖塔上装饰透明的月牙(内装电灯),市
区内穆斯林以灯亮为开斋时间。
  礼拜殿距窑殿5.5米处有左右两个高1.8米的“敏拜尔”(讲坛)。礼拜殿南北是砖砌
拱型窗口,殿内宽敞,可同时容纳五六百人做礼拜。礼拜殿为砖木结构,内外雕有阿拉伯经
文。礼拜殿南侧为砖结构的教长室、小暖殿(冬天礼拜场所);北侧砖房为四掌教办公室,
架子房;西面是砖房沐浴室。1958年清真西寺、女寺合并到东寺,称哈尔滨市清真寺。1980
年政府拨款修缮。
  三、文庙工程
    哈尔滨文庙,位于南岗区文庙街中段北侧。始建于1926年,1929年落成。占地面积近6
万平方米,由殿堂、两厢、门庑和围墙组成三进院落,层次井然,轩昂凝重,庄严肃穆。整
个建筑群按中轴线正南正北布局,南端前院为“棂星门”院,院内松柏苍翠,“丹墙”回绕,
三间四柱的高大牌坊,汉白玉雕栏的碧水桥,甚为壮观。中院大成殿,为文庙的主体建筑,
造型为重檐庑殿顶,其高20米,面阔38.3米,进深三间共十一开间,为全国文庙之冠。大殿
两边为东西相对的两座配殿。后院为书厅院。三重正殿均用金黄琉璃瓦顶,配殿分别为青、
绿、灰瓦顶,金碧辉煌,富于变化。台基上环以洁白的汉白玉雕栏,殿内雕梁画栋和彩绘,
富丽堂皇。文庙的雕栏、龙墀和石碑,刻饰得精美、生动,巍峨壮观。可谓黑龙江省现存最
大、最完整的仿古建筑群。
页码: 57-64
附件: @01LG00GZ.doc^WORD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57
 
[RECORD: 28/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节名:                     第六章 建筑艺术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63
 
[RECORD: 29/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六章 建筑艺术
节名: 第一节 俄罗斯式建筑 
正文: 
  一、俄罗斯式建筑
    随着中东铁路建设进程,俄籍侨民大批地涌入,使哈尔滨出现大量俄罗斯式建筑。南岗
区马家沟河沿岸及道里区松花江畔、江北太阳岛等处,修建许多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田园别
墅式的住宅和建筑小品,别具一格,具有浓厚的浪漫情调。造型别致、色彩明快、多种形态
的庭院、凉亭、花厅、门斗、栏栅以及雕花的门窗装饰及檐板,都极具俄罗斯式建筑特色,
成为哈尔滨市独特的城市景观。
  俄罗斯式建筑,还体现在它极富想象力的造型,合理对称的布局,豪华典雅的装饰上。
始建于1899年的圣尼古拉教堂(俗称喇麻台,已拆除),堪称世界教堂建筑艺术的精品。
  巧妙利用砖块造型,形成凸凹华饰丰富的墙体,建于1903年的哈铁文化宫、1904年的哈
铁卫生学校、1928年的车辆厂文化宫等都是俄罗斯式建筑。
  二、新艺术式建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新艺术建筑思潮传播到哈尔滨,原哈尔滨火车站就是典型的新
艺术思潮建筑作品,建筑师受其影响,开始创造性地设计,建筑一批具有新艺术形式的建筑。
其中较典型的建筑有建于1904年的莫斯科商场(现省博物馆),哈尔滨铁路局办公大楼,哈
尔滨铁路局旅社等。这些建筑的特点是,形式上适应工业化的时代精神,摆脱了古典传统形
式的束缚,手法简炼,布局灵活,不强调对称,简化了外形和装饰,运用几何线模拟植物形
态,给人一种生动、新颖、亲切的感受。俄罗斯建筑师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往往保留一些俄
罗斯建筑的特点,也称为摩登式建筑。
  三、浪漫主义式建筑
    20世纪初,许多建筑师受欧美浪漫主义思潮影响,开始在哈尔滨建筑具有俄罗斯特点的
浪漫主义式建筑。并沿续近30年的时间。其特点是:追求中世纪田园生活情趣或非凡趣味和
异国情调,模仿中世纪的古堡建筑或哥特式建筑,给人以神秘、浪漫的气氛。特别是在建筑
物利用风塔加上屋顶,使人易发奇想或思古幽情。典型建筑有:建于1900年的铁路医院门诊
部、1902年的红霞幼儿园、1910的和平宾馆一号楼、1922年的省社科联办公楼、1927年的
铁路官邸等。
页码: 64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64
 
[RECORD: 30/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六章 建筑艺术
节名: 第二节 欧洲文艺复兴式建筑 
正文: 
  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欧洲各国侨民大量涌入哈尔滨。欧洲建筑师和深受法国艺术特
点影响的俄罗斯建筑师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文艺复兴式的建筑作品,丰富了哈尔滨的建筑艺术
风貌。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15—19世纪曾流行于欧洲,它起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在造型
上它排斥象征权力至上的哥特式建筑,提倡复兴被淹没已久的古罗马、古希腊建筑形式,尤
其是古典柱式的比例、半园型拱券,以穹窿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哈尔滨文艺复兴式建筑还
突出地在建筑基座或墙画砌以重块石、仿重块石形式砌筑墙体,以增强建筑物的庄重感,檐
壁多饰以植物形状浮雕;屋顶则采用法国常见的孟沙式双折坡顶,配以异形老虎窗,组成阁
楼层。较典型的建筑有:建于1906年的中山商场、1904年的秋林公司、1926年的哈尔滨市兆
麟小学校,省委机关幼儿园等。
页码: 65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65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