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建筑业志(一)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23

[RECORD: 1/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节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志》编纂委员会 
正文: 
主  任: 陈新华 
                             
副 主 任: 封国振 徐 程 杨 兴 刘立平 杨学才
 
           赵 鹏 鲁 一                       
                                                
委  员: (以姓氏笔画为序)                  
           门玉才 方秀云 王海春  任修身 申宝印
                                                
           刘庆禄 李延华 李富春  朱吉士 张东超
 
           姜佩珠 桑桂兰 施家相  秦立树 钱皖宣
                                                
           盛现实                               
                                                
曾  任                                        
主  任: 吕元骐                              
                                                
副 主 任: 王凌乾 潘振洪 韩彦兴
              
委  员: (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士杰 于广河 马玉祥  马会滨 王 刚
 
           王 群 王之化 王学栋  王金祥 王桂琴
                                                
           王瑞平 王润庭 双再白  孙 志 孙书杰
 
           丛树民 李汝深 李伯康  李洪玲 庄广森
                                                
           关世忠 吴锡球 陈纯仁  赵清连 张同起
 
           张英骐 徐 日 徐学汕  徐英江 徐景岚
                                                
           班兆生 阎修忠 雷立淼  傅良伟      
                                                
主  编: 鲁 一 
                             
副 主 编: 王志军 朱吉士 王滨德              
页码: 1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01A
 
[RECORD: 2/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节名:                     概  述 
正文: 
  哈尔滨建筑业历史悠久,建筑活动源远流长。经考古工作者多次挖掘遗址,在阎家岗发
现的古人类营地建筑遗迹为东西向,直径3.5米,偏北处有一豁门,墙高50—60厘米,基宽
50厘米,全墙成弧形,上下用动物化石堆砌。
  12世纪初,满族先世女真人,在松花江及阿什河流域,建立区域性政权——金朝。1115
年,金太祖建都上京会宁府(阿城市白城村)。国初,“无城廓,联木为栅,星散而居,呼
曰皇帝寨、国相寨、太子庄。后升皇帝寨为会宁府,建上京”。金天会二年(1124年),金
太宗于南城始筑皇城。天会三年,太宗建筑乾元殿、明德宫;其后,熙宗建有庆元宫、敷德
殿、宵衣殿(寝宫)、稽古殿(书殿)、五云殿、祥曦殿等;海陵王建有勤政殿、泰和殿、
武德殿、永宁宫、永寿宫等;世宗建有庆元宫、光兴宫、光德殿等。
  清代中后期,随着“京旗移垦”和“开禁放荒”,大量满、汉族移居此地。19世纪末,
中东铁路修筑前,哈尔滨周围已建有近百个村屯。建房材料,多以天然泥草木石为主,建造
极易,住房简陋。民间筑房,多能匠者与亲友合作。清代末期《借月山房汇钞》载:“土著
人架木覆第,妇子合作,戚友之能匠者,助而不佣”。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依据“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通称“中俄密约”),
俄国攫取在中国东北建中东铁路特权之后,将哈尔滨作为修建经营中东铁路的中心,始从道
里小九站至西香坊的狭长地带,铺设铁路,建筑香坊车站和商店、宿舍等。1901年扩展秦家
岗(南岗区)、中国大街(道里中央大街),占地16000公顷,始建铁路局机关、学校、教
堂、商店、宿舍、住宅等结构多样、风貌多彩的“欧式”和“中欧结合式”的近代建筑,充
满异国情调。至1906年,先后建成中东铁路局办公楼(哈尔滨铁路局办公楼)、哈尔滨火车
站、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中国民工宿舍(俗称三十六棚)、秋林公司、莫斯科商场(黑
龙江省博物馆)等。1909年犹太商人在南岗病院街(颐园街)建造了一幢高级别墅。与此同
时,松花江北岸太阳岛上建起各式各样的俄式别墅。道里中国大街由外商经营的商店和宾馆
陆续兴建。
  20世纪初,中东铁路开通和哈尔滨开辟为国际商埠后,中国人、外国人在哈尔滨兴建油、
米、面加工和卷烟、酿酒等工厂,1920年建造了中俄工业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傅
家甸、东四家子一带大兴土木,广建市场、商店、住宅、旅店、戏院、茶园、饭店等。
  随着工业、商业、交通的发展,建筑包工商相继而生。中国大柜有孙宝田、陈景生、何
发、刘毓芝、吕泰、郭林等,白俄罗斯人有戈窝焦夫、捷尔斯诺夫等。大把头承包工程后,
再分包给小把头,按施工需要招募工人。修筑中东铁路时,从关内山东、河北招募20余万农
民当建筑工人。1917年,中国巨商傅巨川等人合资,首创阜城房产股份有限公司(又称合群
公司),兼营房产买卖与租赁业务。1920年承建哈埠砖木结构三层大舞台工程,可谓哈尔滨
近代建筑企业的雏形。在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建筑,多为砖木或石造房,最高为三四层楼房。
一般的建筑多为砖砌墙、板加泥墙和苏式、日式板夹锯末双面抹灰墙。其房盖,瓦垄铁、平
铁替代了古老的鸳鸯青瓦。部分建筑取暖,由中国匠人结合古老的火炕,将俄式壁炉改为“
火墙”。中国人住宅建筑,除泥墙草盖、木板房之外,始建青砖、青瓦平房和二层、三层楼
房。据1937年9月20日《滨江时报》“哈尔滨四十年回顾史”载:“哈尔滨建筑以全埠论,
各区建筑比较宏壮,市街整齐者,当推埠头区(道里区东部)、秦家岗(南岗区),若以繁
华论,则傅家甸、四家子尚焉。埠头区最著名的街市,南北平行者,有炮队大街(通江街)、
中央大街、新城大街(尚志大街)、水道街(兆麟街)、买卖街等,均楼宇雄壮,商店栉比,
建筑坚固,街道整齐,盖新区多为当时俄国人所筑,街市楼宇均有西洋之风。秦家岗亦颇壮
丽,但以素雅称……。傅家甸、四家子之建筑物,则楼宇连互,光彩夺目,终不脱中国之固
有式。”
  1926年,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设工务处,制定《建筑规则》和《工程师注册规定》等
法规,滨江县地方管理局设调查科,制定有关加强建筑业管理的法令和规定,管理建筑业。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国东北。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刚刚复苏
的哈尔滨建筑业,遭到严重摧残。1933—1934年,伪哈尔滨特别市公署制定大哈尔滨都邑5
年建设规划。1935年2月20日日本清水组设立哈尔滨办事处,始办建筑业务。1937年4月7日
伪哈尔滨特别市都邑计划地方委员会成立。8月伪满洲土木建筑协会哈尔滨支部(总部设大
连)在南岗满洲里街成立。日本人通过协会“管理与承包工程,传达政府法令、法规”,对
土木建筑业进行审查登记,“合格者”发给许可证,并加入协会,全市135家建筑企业,有6
5家参加。1942年初,经日本关东军司令兼驻伪满洲国全权大使植田谦吉授意,由伪满康德
皇帝溥仪发布敕令,对主要建筑材料实行定量供应,并以实行集中管理为名,吞并中国人的
建筑企业,此办法推行后,中国建筑商所剩无几。至1943年,中国人开设的建筑企业,仅有
北安建筑公司、大丰建筑公司、金城建筑公司等。伪哈尔滨市政府工务处内设建筑科,主管
官府工程和建筑企业。哈尔滨私人建筑企业,归属伪哈尔滨警察署工场建筑课管理。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生产,支援
解放战争,由各区工会联合会负责,将分散的建筑工人及私营建筑企业组成建筑工人合作社,
队伍扩至3600人,以从事小规模建筑维修为主,年产值不过200万元。1948年4月28日全国第
一家国营建筑企业——新东建筑公司成立,并相继成立木材厂、家俱厂、制砖厂等附属企业。
市政府招聘5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包括日、俄、朝鲜等外籍人员,充实国营施工队伍。
10月15日哈尔滨市第一个技术专业学校(后称松江省工业学校)成立,主要培养建筑业人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先后成立工务局、建设局和基本建设委
员会,中共哈尔滨市委成立基本建设部,实行对建筑业的领导和管理。市建设局负责领导并
组织部分中、日、俄工程技术人员,编纂、出版“建筑参考资料”,推广全国。1952年冬,
哈尔滨市建筑工程局成立。
  1950—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哈尔滨建筑业迅速发展。建筑业职工达44989人,比1
950年增长4.5倍,改变了个体分散施工的沿习,进入有组织、有领导的施工,劳动生产率
明显提高。1952年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50年人均1036元提高到2505元,增长1.4倍;完成总
产值11057万元,是1950年的18.3倍。3年共竣工各类房屋面积146.8万平方米,完成建筑
业总产值14543万元,创净产值5241万元,实现利润总额379万元。此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
按照国家“南厂北迁”的方针,轴承厂、第一工具厂、电池厂、胶合板厂、电线厂等16个工
厂,从辽宁先后迁入哈尔滨。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哈尔滨被国家列为工业比重较大的改建城市,苏联
帮助设计的156项工程,安排在哈尔滨的有电机、锅炉、铝加工、轴承、仪表、汽轮机、量
具刃具、炭刷、伟建机器、东安机械10个工厂13项。地方投资建设的工程有哈尔滨制药厂、
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和平糖厂等。公共建筑工程有哈尔滨建工学院、东北林学院、哈
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高等院校和59所中小学校、435个商业、饮食业、服
务网点等,还有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办公楼工程。1953年冬,在苏联专家指导下,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工地第一次打破常规,在寒冷地带进行冬季施工。1954年4月,哈尔滨锅
炉厂破土动工。施工单位克服建筑体积大、土方量大,地下工程多、管线多,技术难度高,
设备安装量大等困难,于1957年7月完成第一期工程,经国家验收合格并投入生产。建筑施
工企业学习和推广先进经验,涌现出一大批新人新事。东北工业部建设公司哈尔滨工程处苏
长有瓦工班,在学习苏联“三段砌砖法”经验的基础上又创造出“分段砌砖法”,改进了操
作技术,砌砖效率大幅度提高,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劳动模范,出国访问波兰、苏联。杨
德重创造抹灰流水作业法,谢万福创造木工流水作业法,均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东北工业
部电器工业局基建处哈尔滨第三工区主任王逊慈创造了分段平行流水作业法,并整理成书稿,
由出版社印刷发行。王逊慈被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进一
步促进哈尔滨建筑业的发展。“一五”时期,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每人3004元,比1952年提
高19.9%。完成总产值76687万元,创净产值27408万元,实现利润总额3417万元。竣工各
类房屋面积500.3万平方米。生产持续发展,建筑科学技术有新的进步,在现场浇混凝土梁、
板、柱工程中,取消立柱支模,采用桁架支模,充分利用有效空间进行下部施工,实现立体
交叉和平行流水作业。建筑施工由民用建筑逐渐转向工业建筑,为哈尔滨新兴工业发展奠定
了坚实基础。
  1958—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除“一五”期间重点工程继续扩建外,新建的有第
一机床厂、内燃机厂、制氧机厂、拖拉机厂和化工、医药等企业和北方大厦、青年宫、太平
文化宫等公共建筑工程。新建、扩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黑龙江大学、黑龙
江商学院、东北农学院、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和化工研究所、祖国医药研究所等大专院校和
科研单位33所,中等专业学校10所,中小学209所。围绕生产薄弱环节,哈市建筑业发动职
工群众,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研制出大量的非标准机械,施工现场水平、垂直运
输,基本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减轻了笨重体力劳动。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哈尔滨
建筑业在以“快速施工为纲”的口号下,片面追求高速度,“争放卫星”,大搞浮夸,出现
超常发展,盖建“四不用”和“十轻十不用”大楼,造成基本建设大上大下,建筑队伍大
增大减。至1960年末,职工人数由1957年50298人猛增到91072人,增长81.1%,全员劳动
生产率3516元,增长17.1%,创造净产值9012万元,增长50.9%,实现利润总额1876万元,
增长89.7%,产值利润率6.9%,是建国后哈尔滨建筑业产值利润率最高的一年。“二五”
时期前3年共完成总产值71431万元,接近“一五”时期5年的产值完成量,实现利润总额4781
万元,是“一五”时期5年实现利润总额的1.4倍。后2年,国家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削减建
设项目,一些施工企业没有任务,转向商品生产和副业生产,职工人数到1962年末缩减为
25045人,等于1952年规模。1961、1962年完成总产值11822万元,相当于1952年产值完成量,
全员劳动生产率比1960年下降39.7%。施工战线长,不收尾工程增多,周期拖长,质量下
降,亏损企业增多,两年实现利润总额80万元,仅相当于1952年一年实现利润总额的27.2%,
产值利润率0.7%,是建国后哈尔滨建筑业经济效益最差的两年。“二五”期间,完成各类
建筑面积441.6万平方米。
  1963—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哈尔滨建筑业在贯彻落实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中逐渐恢复正常,走上发展之路。有些停建的工程恢复施工,管理工作得到改进和加
强。1965年职工队伍增加到40599人,比1962年增长62.1%。完成总产值10035万元,比196
2年增长一倍,平均每年递增26.1%。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2794元,比1962年增长28.6%。
共竣工各类房屋面积131万平方米,完成总产值31336万元,实现利润总额808万元。1965年,
哈尔滨市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和黑龙江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分别在南岗吉林小学和动力变
电所宿舍、国营松江电机制造厂仓库工程中推广爆扩短桩新技术,减少土方挖掘量,减轻劳
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水平,实现文明施工。
  1966—1975年“三五”、“四五”计划时期,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市建筑业正
常工作秩序和经济秩序被扰乱,企业中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当成“管、卡、压”进行批判,
企业领导失控,管理工作混乱,生产大幅度下降,“三边”工程大量出现,严重影响工程
质量。1966—1970年,哈市建筑业完成总产值23161万元,为三年调整时期完成总产值的73
.9%。实现利润总额326万元,相当于三年调整时期实现利润的40.3%。1971—1975年完
成总产值54978万元,为“一五”时期完成总产值的71.7%。实现利润总额878万元,相当
于“一五”时期实现利润的25.7%。1966—1975年共完成总产值78139万元,竣工各类房屋
建筑面积323.1万平方米,接近于“二五”时期的水平。实现利润额1204万元,是“二五”
时期的24.8%。十年“文化大革命”,建筑工程进度缓慢,质量低劣,损失浪费严重。建
筑科研人员被批判,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止步不前,严重影响了哈尔滨建筑业的发展。
  1976—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初期,哈尔滨建筑业不景气,任务不足、战线过长,管
理仍显混乱。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建筑业形势开始好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贯彻国家“调整、
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哈尔滨建筑业以崭新的面貌,跨入新的历史时期,走向持续稳
定发展的道路。“五五”期间完成总产值152535万元,比“四五”时期提高近一倍。
  1981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哈尔滨建筑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在恢
复“文化大革命”前行之有效的用工制度基础上,国营建安企业推行劳动合同制,区街集体
建安企业推广弹性用工制度,形成国营、集体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1982
年市建筑工程管理局先对局属市建二公司、市住宅一公司(市建三公司)进行企业整顿试点,
而后对国营和集体建筑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经过企业领导班子调整和整章建制,领导班子趋
向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通过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实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
初步改变“吃大锅饭”的状况。在工程承包上,全面推行施工图概(预)算加系数包干、平
方米造价包干。市长城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内部股份经营,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在该企业的带动下,全市已有几十家建筑企业实行股份经营。1985年市建工局对全市建筑业
实行行业管理。推行经理(厂长)负责制,企业主要领导和各级干部实行聘任制。成立市建
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和行业管理。对直属企业简政放权,推行“承包经营
责任制”,使企业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转变。改革工程
承发包方式,变行政分配施工任务为实行招、投标制,发包单位公开招标,建安企业参加投
标,形成平等竞争的机制。至1990年末,全市有建安施工企业451个。其中,土建施工企业3
39个,各种专业施工企业112个。职工184225人。其中,全民所有制72892人,集体所有制11
1333人,是建国初期3646人的50倍。年施工面积784万平方米,施工产值24.9亿元。
  80年代,基础施工中桩基工程有了突破性发展,高层建筑施工越来越多;高档装饰建筑
要求越来越高,有些已进入家庭;轻板框架在住宅工程中得到普遍推广;各种外加剂广泛应
用,为提高混凝土工程质量,提供了科学保证。建筑科学技术发展取得显著效果。至1990年
末,有研究所3个,科研人员188人。其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9人,中级工程技术人员66人,
初级工程技术人员93人。共完成科技成果181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8项,部委科技成
果奖10项,省科学大会奖17项,省科技进步奖47项,市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11项。开展了
13项质量通病治理和创“优质”工程活动,严格了工程质量标准。有128项工程获省优质工
程奖,有44项工程获“沈、长、哈”3市优质样板工程。省物资贸易中心工程、省粮食局俱
乐部工程被国家建筑质量协会授予荣誉奖——鲁班奖。
  1979—1988年,哈尔滨建筑业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先进施工方法,
高速度、高质量地新建和扩建一大批工业、商业、邮电、交通、教育、体育、卫生和住宅等
工程项目,完成总产值1129591万元,是前30年(1949—1978年)的3.2倍。实现利润总额4
6713万元,是前30年的3.7倍。各类工程竣工面积2375.4万平方米,是前30年的1.4倍。
施工机械设备发展到31602台,是1978年的4倍。以改造棚危房为主,重点改造和开发道里三
十六棚、友谊路、王兆新村、先锋路小区等16处,拆除危倒房180余万平方米,改善和提高
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哈尔滨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和物质、技术基础。
  哈尔滨建筑业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导下,还注意开拓国外建筑市场,为进一步跨
入国际建筑市场,闯出新的发展道路。
页码: 7-13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07
 
[RECORD: 3/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节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尔滨除铁路工厂、老巴夺卷烟厂、水泥厂和毛纺厂等规模较
大外,其余均是酿酒和锯木等一些轻工业和手工业。厂房建筑规模小,构造简易,一般都是
以砖木结构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恢复,按照“南厂北迁”的方针,先后有轴承厂、第
一机器制造厂、第一工具厂、电线厂等16个大、中型企业从辽宁省搬迁至哈尔滨市。这个时
期,共完成建安工作量1.44亿元,竣工面积152.7万平方米。
    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安排13项,地方投资建设的有哈尔滨制
药厂、和平糖厂、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等工业厂房。在投资额中三分之二是重工业建设
项目。第一个五年计划头一年,全市竣工工程118万平方米。
    “二五”期间,除“一五”期间续建工程外,又新建龙江电工厂、建成机械厂、哈尔滨
热电厂、第一机床厂、制氧机厂、拖拉机配件厂、松江胶合板厂等厂房,完成投资额15.41
亿元。三年调整时期,完成建安工作量3.13亿元,建筑面积30.5万平方米。“文化大革命”
十年期间,完成建安工作量7.81亿元。竣工厂房建筑面积63.3万平方米,仓库25.7万平方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建筑业飞速发展。至1988年共改、扩建哈尔滨发电厂
等大型骨干企业20多个,新建企业自备电站7座和哈尔滨第三发电厂、哈尔滨化工热电厂、
化工苯酐厂、粮油综合加工厂、纺织印染厂等厂房工程,完成建安工作量1129591万元,是
1949年建国后至1978年30年完成建安工作量的3.2倍。这些大型企业建筑构造复杂,占地面
积宽广,厂房垮度大,层数高,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50—60年代初,住宅建筑一般都是砖木和砖混结构,二三层居多,平、立面造型单一,
内部设施简陋,采暖以火墙为主,小量的为土暖气,基本是低层低标准。各大企业为职工建
造的住宅,大部为三层,集中供热,木地板,有上下水。70年代后期,开始讲究造型格调,
层数逐渐增高,集中供热,生活设施比较齐全、实用方便。80年代,城市住宅建设,以改造
危棚房为重点,先后对16个小区进行改造和建设。改造后的住宅,一般七层较多,少数为八
九层,还有的为20层。这些建筑工程,从基础、主体、内外装修上都有新的改进。全部集中
供热,有上下水、煤气管道和通讯管线等。有的绿化了庭院、修建了自行车棚,明显地提高
了居住条件,改善了环境。
页码: 17-18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17
 
[RECORD: 4/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节名:                     第一章 工商企业建筑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17A
 
[RECORD: 5/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一章 工商企业建筑
节名: 第一节 重工业建筑 
正文: 
  一、哈尔滨车辆工厂工程
    哈尔滨车辆工厂,是铁道部直属的修造各种铁路货车车辆的大型骨干企业,位于道里区
工懋街2号。该厂始建于1898年6月,名为中东铁路哈尔滨临时总工厂,规模小,厂房构造简
易,仅能维修部分机车车辆。1903年沙俄依据圣·彼得堡设计绘制的图纸,动工扩厂修建,
厂房多为砖木结构,1907年新厂建成,临时总工厂搬入新厂房,正式取名中东铁路哈尔滨总
工厂。1959年1月改为哈尔滨车辆工厂。经过多次改造和扩建,规模逐渐扩大,建有机车、
客车、机械、发电、锻冶、锤工、水箱、翻砂、车轮和制材等11个分厂,原砖木结构厂房建
筑,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厂区占地面积84.3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生
活福利区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建职工住宅15.5万平方米。
  二、哈尔滨水泥厂工程
    哈尔滨水泥厂,位于东经126041′,北纬45045′的哈尔滨市东北郊,与呼兰县交界。
厂区占地面积2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1932年勘探设计,1934年破土动工,1935
年11月建成投产。名为哈尔滨洋灰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水泥工场,群众称为“洋灰窑”,仅
有一台直径3.4米、长65米的干法中空回转窑。
  1947年,松江省政府接管,经过改造,生产规模扩大。
    “一五”期间,国家先后拨款509亿元和707亿元东北流通券,在1号水泥窑东侧建成2号
窑工艺线,规格为2.8/2.4×50米的回转窑,1955年扩建。1958年兴建3号水泥窑,由东北
第三建筑公司承建施工,1961年停建。1967年扩建改造2号水泥窑。1969年改造1号窑,投资
170万,在窑尾安装1台余热锅炉,三组汽轮发电机,年发电1500—1800万度。1972年经主管
部门批准,对停建的3号窑进行续建,共安装设备246台,总投资1386万元,1975年建成投产。
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经国家批准,在阿城山河乡占地6.6平方
公里,修建一座新矿。1975年破土动工,1978年8月投产使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增建4号水泥窑,窑型为二次通过的立波尔窑,规格为4×60
米,总投资5081万元,由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85年竣工投产。至1989年,建
职工住宅130栋,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总投资1.8亿元。
  三、哈尔滨电机厂工程
    哈尔滨电机厂是中国设计制造各种水轮、汽轮发电成套设备,大中型交直流电动机,以
及特殊需要的试验电气设备的大型综合性电机制造骨干企业,厂址在动力区大庆路35号。由
国家机械部第八设计院和电力公司设计研究院设计,国家有色金属管理局第一工程公司、西
安机械化吊装公司、建设部东北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二处和黑龙江省第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承建。厂区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72.2万平方米,工业用房建筑面积35.9万平方米,其
中厂房及仓库建筑面积29.4万平方米。生活区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投资额4.3亿元。
  该厂1951年开始兴建,同年6月6日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工程项目包括中型电机厂房、大
型电机厂房、工具车间等40项,到1956年10月全部完成,经国家验收委员会验收合格,批准
交付使用。二期建设工程,主要有汽轮发电机厂房和控制设备厂房,前者由苏联动力工业设
计院设计,后者由一机部设计总局第四设计分局设计,1956年5月开始施工,到1959年调速
器、汽轮发电机等9个高6层大型生产车间相继建成投产,共用水泥、钢材各3000余吨。仅一
台一万千瓦水轮发电机涡轮5米立式镟床高9.5米、重140吨基础就浇灌混凝土168立方米。6
0年代后,汽轮发电机车间改为型钢框架结构,3跨单层厂房,跨度分别为24米、36米、24米,
车间长264米,钢屋架下弦至室内地面高达33米;焊接车间改为钢结构单层厂房,跨度36米,
车间均设中、重级吊车装置。
  四、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工程
    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是中国航空工业部所属的大型骨干企业之一,厂址在平房区友协大
街。其前身是伟建机器厂,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设有贯穿厂区的铁路专用
线和专用机场。始建于1952年,由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院设计,国家建设部东北第
三建筑工程公司和黑龙江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全厂占地面积500万平方米,厂区占地
面积35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1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厂房建筑面积为35万平方米。
第一期工程总投资8000万元。
  “二五”期间,投资7600万元扩建,其中福利村工人住宅,公共设施建筑1.5万平方米,
生产性建筑9.8万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跨度62米。厂区主要工程有24个,车间
25个,18号总装车间安装各种设备2220台,1957年全部建成投产。技术装备和生产能力不断
提高。1986年,该公司遵循国家关于“军民结合,亦军亦民”的指示,在制造飞机的同时,
生产制造微型客货汽车和其他新产品。
  五、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工程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是大型综合性精密工具制造骨干企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重点
建设项目,厂址在动力区和平路36号。该工程由苏联机床制造部工厂设计院和中国华东建筑
设计院设计,东北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1952年8月动工,1955年1月,经第一机械工程部
副部长黎玉为首的国家验收委员会验收,正式投入生产。建厂中,在苏联专家伊瓦基·达达
林则夫的指导下,对该厂最大的量具厂房、中央水塔等工程进行冬季施工,保证工厂提前半
年建成投产。全厂占地面积6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9万平方米,总投资3.93亿元。
工厂共有10个主要生产车间,20个生产辅助车间。每个厂房均有更衣室、淋浴室、妇女卫生
室、哺乳室和通风、取暖、冷气等设备。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是典型的东欧庭园式建筑群,生产车间为单层混合结构,办公楼及
附属车间为多层建筑。厂房外边,有两个绿化区,种植各种树木和花草,中间有一个大型喷
水池,职工们可以到这里游乐和消闲。临和平路一侧,塔楼配以主色调乳黄色的装璜,华贵
庄重。素有中国工具工业骄子之美称。
  六、哈尔滨锅炉厂工程
    哈尔滨锅炉厂是国内最大的锅炉制造厂,也是全国制造大型压力容器的主导厂之一,厂
址在动力区大庆路17号。第一期工程由苏联重型机器工业部列宁格勒设计分院和国家机械部
第二设计院设计,建工部东北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东北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承建。1954年动工
兴建,1957年7月17日竣工并正式投产。加上1958年6月—1960年12月完成的第二期扩建工程,
企业占地面积140万平方米,厂区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总投资
7.9亿元。
  70年代中期进行第三期扩建和改建。三期扩建工程只实现了计划中的部分目标,其中有
重型冷作车间、水冷壁车间改为钢结构三跨单层厂房,跨度分别为36米、30米、24米,钢屋
架下弦至室内地面高达34.5米。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续建了三期扩建工程中的停顿项目,
建成了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装备的膜式水冷壁生产厂房,实施了三轴数控深孔钻安装等项目。
  七、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工程
    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规模最大的铝镁合金材料加工企业,
座落在平房区新疆街。1950年4月,东北人民政府重工业部与苏联冶金工业部签订协议,委
托苏联有色金属加工设计院负责建筑总体设计。同年10月,组成由苏联专家参加的厂址选择
小组,经勘测厂址选在哈尔滨市平房地区。
  1954年4月10日第一期土建工程破土动工。国家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第一工程公司、
机械安装公司、电气安装公司、金属结构公司、建筑工程公司、管道公司、东北第一工程公
司6家施工单位总承包。全厂占地面积270万平方米,其中厂区占地面积140万平方米。厂房
建筑面积29.4万平方米,其中熔炼车间厂房建筑面积10260平方米,安装煤气熔铝炉4台、
电炉及铸造机8台,年产铝锭4.5万吨;压延车间厂房面积26928平方米,安装热轧机1台、
冷轧机2台、2条预剪机列、3条精整机列及盐浴糟、退火炉等热处理设备;挤压车间建筑面
积15136平方米,安装9台挤压机、7台轧管机、7台管材拉伸机及涨力矫直机、辊式矫直机等
和中央实验室、氧化上色综合辅助、煅焊、包装车间、主降压车间变电所、充电站、厂区锅
炉房及办公楼等辅助工程。1956年11月5日,经国家验收委员会验收合格,全面投产。年生
产能力为2.6万吨。
  1958年6月第二期工程破土动工。1960年,苏联单方面终止协议,中途工程“下马”,
施工和设计单位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自己设计,自己施工。1965年建成锻
压、铝镁粉、铝箔和镁熔铸、工艺管等车间厂房工程。70年代以后,工厂进行技术改造,主
厂房建筑面积61136平方米,长500米,5跨连续钢结构,跨度30米,钢屋架下弦至室内地面
高30米。竖式炉地下房,地下深24米,地上高30米,压延设备基础混凝土量8000立方米,采
用深井法施工。至1989年,各种建筑工程累计建成82.7万平方米,总投资7.5亿元。一、
二期工程完整配套。
  八、哈尔滨汽轮机厂工程
    哈尔滨汽轮机厂是以生产电站汽轮机、船用汽轮机为主导产品的大型骨干企业,国家
“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工程。由苏联国立重型机器设计院列宁格勒分院主设计,国家第一
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院配合。1958年开始三期扩建,建成锻工热处理车间、锻铁车间。1979
年动工兴建重型总装车间。至1990年全厂占地面积98万平方米,其中,厂区占地面积69.7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职工宿舍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3.2亿元。
主要生产车间均为单层重型厂房,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跨度24—36米,钢筋混凝土屋架。
生产能力年产电站汽轮机59台,110万千瓦。“七五”期间,该厂被国家列为重点技术改造
单位。
  九、哈尔滨第三发电厂工程
    哈尔滨第三发电厂是国家“七五”期间黑龙江省和国家水利电力部合资建设的重点工程。
位于道外区三电街。厂区占地面积271.2万平方米,呈长方形。东北电力设计院设计,省火
电一公司和省建一公司等20余家建安企业近8000名建设者协同施工。1983年6月基础打桩,
1984年6月20日破土动工,全部工程分两期完成。第一期工程计划安装20万千瓦发电机组2台,
总投资2.96亿元。主厂房23882平方米,翻车机室1469平方米,启动锅炉房系统28222平方米。
定额工期42个月,冬夏连续施工。1983年9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亲自到厂视察,要求1号机
组1986年末提前一年投产发电。省政府为确保任务按时完成,成立以副省长安振东为首的
“哈三电厂”工程领导小组,制定出“倒排工期,关死后门,年末发电,务期必成”的决策,
采取先进施工手段,实现锅炉水压试验,锅炉点火,机组整套启动,并网发电一次成功,开
创寒冷地区30个月完成20万千瓦机组从破土动工到投产发电的新记录。1987年末,2号机组
建成投产。
页码: 18-22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18
 
[RECORD: 6/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一章 工商企业建筑
节名: 第二节 轻工业建筑 
正文: 
  一、哈尔滨毛织厂工程
    哈尔滨毛织厂是全国最早建成投产的毛织厂家之一,位于道外区北二十道街。1922年始
建,1924年投产。原名裕庆德毛织厂,1937年更名为康德毛织股份公司,1946年哈尔滨解放
后工厂收归国有,改名为东北第二毛织厂,1950年定名为哈尔滨毛织厂。哈尔滨解放时,该
厂只有3个简陋的车间,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生产设备残缺不全,生产呆滞和萎缩,基本
上处于瘫痪状态。1963年、“六五”期间和1986年改建和扩建精梳车间,新建梳毛车间1.2
万平方米,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全厂占地面积扩展至
1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生产设备700台(件),纺锭10017枚,成为大型
综合毛纺织印染企业。
  二、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工程
    哈尔滨亚麻纺织厂,是建国初期由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亚洲最大的亚麻纺织漂染联合
企业,厂址在动力区民生路94号。建于1950年,由苏联轻工业部设计院设计,国家有色金属
管理局工程公司承建,1952年10月建成投产。厂区占地面积5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9
万平方米,总投资1.11亿元。生产车间为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屋面为锯齿形天然采
光,外墙为水泥素灰抹面刷米黄色灰浆。办公楼及附属工程为多层建筑,建筑各单体间置以
绿地配以别致厂区公园,成为典型欧式庭园建筑群。生活区和生产区有机地结合起来,布局
合理,和谐。1979年扩建5000锭分厂,1982年投入生产。
  1987年3月15日厂区发生爆炸事故,梳麻、前纺、准备车间墙倒屋塌,机床残损,生产
陷于瘫痪。一些外国专家断言:“哈尔滨亚麻厂至少3年才能恢复生产。”中共哈尔滨市委、
市政府明确提出:“为国争光,打底治本,恢复与改造相结合,全面扩大生产能力,对新扩
建的土建项目,必须当年9月末竣工”的要求,并组成现场指挥部,抽掉70余人在现场联合
办公,组织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等8个施工单位3000余名施工人员参加抢建会战,仅
半年时间,就恢复和重建生产和辅助建筑近3万平方米。1987年10月全部竣工,创造了全市
建筑史上的奇迹。
  恢复扩建后的亚麻厂,厂区面积扩大,布局更合理,生产和生活条件均达到80年代先进
水平。
  三、哈尔滨自行车工业公司工程
    哈尔滨自行车工业公司,前身为哈尔滨自行车厂。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和哈尔滨市轻工
设计院设计,黑龙江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占地面积2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9万
平方米,总投资4500万元。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经济技术和质量诸原因,边生产边建设,时
停时建。1979年后经过调整,引进上海凤凰自行车厂技术,与上海凤凰自行车厂联合,改建
厂房,1983年全部建成。主要电镀车间厂房为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跨度21米,采用折
线型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架,梁底至室内地面高7米。油漆车间厂房为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
结构,跨度18米,层高6米。
  四、哈尔滨化工二厂工程
    哈尔滨化工二厂是国家氯碱生产重点企业之一,位于香坊区化工路。该厂始建于1958年,
1962年停建,1965年10月复建,1966年3月竣工投产。工厂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厂房建筑
面积7.79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4.99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物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群布局合理。生产区被厂内公路分为南北两面,又由信义沟从中分为前院(西方)和后
院(东方),前院生产区设有电石车间、聚氯乙烯车间、仪表车间、空分车间、溶解乙炔车
间,后院生产区设有烧碱车间,氯产品车间、锅炉车间、机修车间、中心变电所、整流室、
中心化验室、调度室、食堂等工程。厂区绿化面积21.4万平方米,生产区内各车间厂房、
中央道路都砌有花坛,路旁绿树成行。工厂有铁路专用线两条,全长3.16公里。
  五、哈尔滨纺织印染工业联合公司工程
    哈尔滨纺织印染工业联合公司是具有10万纱锭的大型纺织、印染联合企业。原名哈尔滨
纺织印染厂。厂房和附属建筑工程是1976年经国家轻工部和黑龙江省计委批准的重点建设项
目。1976年筹建,1978年列入国家计划,1980年破土动工,1983年7月1日建成并投入生产。
  该公司位于香坊区距市内7.5公里处,由中长纤维纺织、涤棉纺织、印染、发电及相应
公用配套工程组成。厂区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4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面
积18.5万平方米,生活性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总投资19600万元。该公司中长纤维厂
是最大的生产厂,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杯型基础,大型梯型屋面板,
镀锌瓦垄铁屋顶。由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六、哈尔滨手表厂工程
    哈尔滨手表厂,原名哈尔滨钟厂,1976年改为哈尔滨手表厂,位于动力区和兴路。厂区
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其中主厂房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
平面柱网6米×6米,跨度18米,长96米,六层框架结构。立面设计不对称,用模线条和大面
积实墙对比关系,体现轻工业厂房特征,车间采用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恒温、恒湿。空压车间
采用风机隔振技术控制振幅在0.2微米以内。
  该厂由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设计,1977年1月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80年5
月竣工。
  七、哈尔滨——克罗拉太阳能电力公司工程
    哈尔滨——克罗拉太阳能电力公司是哈尔滨市较大的中外合资企业,是国家“七五”期
间建立的第一家非晶硅电池生产企业,座落在哈阿公路1.5公里处。
  该公司由美国克罗拉公司和哈尔滨汽轮机厂、黑龙江省电影机械厂合资兴建,总投资人
民币4000万元。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由美国克罗拉公司主设计,哈尔滨市第二住宅建筑公
司(现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86年6月破土动工,1987年11月竣工13项工程。主厂房4
000平方米,设计造型采用凸凹对比手法,立面辅以乳白色贴面砖,新颖别致,恬静典雅。
室内建有四季厅“房中建房”,并用大面积铝合金窗屏风割断,简洁明亮。1988年正式投产,
从美国引进具有80年代水平的生产设备128台(套),年生产太阳能电池1兆瓦,成为全国非
晶硅太阳能技术基地。
  八、哈尔滨面粉厂工程
    哈尔滨面粉厂是在哈尔滨制油厂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机制面粉企业。
位于道里区通顺街6号。厂区占地面积97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551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
面积42804平方米,辅助建筑面积6747平方米,由国家粮食部科学研究所设计院、哈尔滨市建
筑设计院、东北农学院农业工程设计院、哈尔滨市化工设计院等共同设计,哈尔滨市第二建
筑工程公司、市住宅二公司(现第四建筑工程公司)、长城建筑公司及华兴建筑公司等共同
施工。整个工程分两期完成。第一期建筑工程始于1983年,1985年12月竣工。主要项目有制
粉一车间和工作塔、成品库、变电所、化验室、卫生所及综合办公楼等。制粉车间为矩形建
筑,面积8590平方米,高6层28米,砖混结构。圆形工作塔,高4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第二
期工程始于1986年,1988年12月—1989年1月陆续竣工。主要建筑有制粉二车间和工作塔、锅
炉房、成品库、机修车间、泵房等。第二制粉车间高6层32.5米,工作塔高35米。两项工程投
资377.5万元。
页码: 23-26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23
 
[RECORD: 7/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一章 工商企业建筑
节名: 第三节 商业建筑 
正文: 
  一、哈尔滨秋林公司工程
    哈尔滨秋林公司,是欧洲“巴洛克”式的商业建筑,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93号。1904年
由俄国建筑师设计,经中东铁路管理局道路建设局主任工程师保劳伏柴夫签发批准施工,
1908年9月13日竣工。
  该工程为一幢有地下室的2层楼房。1910年、1915年、1927年3次扩建后,成为环绕奋斗
路、大直街至阿什河街长达173米、建筑面积8042平方米的前店后厂建筑。为解决客流量大、
拥挤、堵塞等问题,1978年11月和1984年11月2次再行扩建,哈尔滨市第一商业局建筑设计
室设计,该局直属建筑工程队施工。地上由2层增高至4层,纵深扩宽,增建仓库、厂房,19
86年2月完成扩建任务,商场建筑面积达1.56万平方米。
  楼的立面造型,运用重叠柱式构成波浪型墙面,楼的檐头探出较大,用花饰的牛腿承托
屋檐。门窗之间附以方型花饰图雕,柱墙附以花束式的雕塑。楼角屋面耸立一园型穹窿,酷
似中世纪的武士铜盔,其上是9米高的旗杆,突出楼的威武美感。楼屋面的女儿墙参差错落,
并以铁栅联接围绕穹窿之两侧,犹似屋面花园。
  楼的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大型工字钢做承重梁,楼层全部荷载是用厚28—32厘米的工
字钢做主梁,一楼承重墙厚达1米,二楼墙厚0.75米。用工字钢做骨架,骨架之间用松木楞
方支撑,上下铺木板,其中间充填锯末和炉灰渣,以隔音保温。部分采用先进工艺金属网混
凝土预制板,搭接在次梁工字钢之间,充做一楼天花板,节省松木,提高楼板的承重能力。
1978年拆除时保留原结构,采取特殊的加固措施。一楼食品部的天花板,在工字钢托吊的预
制板上,抹以石膏质石灰砂浆,而后涂糊白细布,在布糊的天花板上涂以胶质石灰浆,棚面
干净、美观,吸收室内潮气,二楼地面人流走动无震动之感。
  楼的基础采用原始土和碎砖头夯制并灌以石膏、石灰与水泥混合,筑成厚30厘米垫层,
垫层上砌筑花岗岩石基础,直至地面一层用花岗岩方块石砌筑,石缝用铅水灌封,坚固性强。
1978、1984年两次进行扩建,在原有基础上加高两层,仍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外罩面的花
饰图案,移筑到四楼。一楼筑修带型大玻璃橱窗和宽3米的悬挑遮阳蓬,使一层与上部三层
隔断,达到楼外罩面比例协调的视觉。利用原有的穹窿加高底座,加宽房檐,增高女儿墙的
高度,协调扩建后原楼的造型。
  哈尔滨秋林公司大楼造型优美,宏伟壮观,迄今虽已80余载仍不失其绚丽古朴风采,是
哈尔滨市保护建筑之一。
  二、同记商场工程
    同记商场,现名同记股份有限公司。位于道外区靖宇街。1927年,由民族工商业者武伯
祥投资兴建,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为剧院式二层砖混建筑。
  哈尔滨解放后,同记商场仍保留原名继续营业,是哈尔滨历史最久和较大百货商场之一。
1983年,经哈尔滨市商业局决定,就地翻建,扩大营业面积。该工程由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
设计,黑龙江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84年5月竣工交付使用。
  新扩建的同记商场除保留原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外,其外观更加壮丽,内部设施典雅考
究,别具风格。扩建面积7167平方米,地上4层,地下1层,框架结构。商场呈L型,在靖宇
大街和四道街各设一出入口,拐角屋顶加设塔楼及钢塔,塔尖高42.7米。底层营业大厅,
垂直于靖宇街部分宽23.8米,长39.6米。平行靖宇大街部分宽12.5米,长17米。沿靖宇
街及四道街均设有橱窗。
  商场内部采用跑马廊式大厅,大厅中间和周边布置柜台,用天窗解决室内采光和通风,
营业大厅运用现代化空间流动处理手法,各层独具特色。
  商场工程外部横线条部分贴白色釉面砖,竖线条部分贴米黄色釉面砖。整个建筑清晰、
明快、挺拔雄伟,别具一格,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商业建筑。
  三、哈尔滨时装大厦工程
    哈尔滨时装大厦是哈尔滨规模最大的日本式的商业建筑,位于道里区地段街和石头道街
拐角处。原名为“丸商百货店”,建筑面积4119平方米,1936  年11月,由日本商人胜矢
幸雄经营。哈尔滨解放后,这里为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该店搬迁新地址,易名哈尔滨时
装大厦。
  1958年,在商店南侧扩建为五层楼体,面积2500平方米。1958年11月,市商业局将与哈
一百毗邻的第三百货商店(原日本商人岛田运一经营的登喜和百货店,现“哈尔滨供销商场”
),面积3300平方米,划归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现哈尔滨时装大厦)。至此,一座南至透
笼街,北至石头道街,占地面积11524平方米的五层百货大楼矗立在哈尔滨市商业中心区,
成为全国十大百货商店之一。
  该楼平面呈L型,由南楼和北楼组成,功能分区互相联系。其立面平铺直入,简朴门窗,
整齐外墙,没有一点浮夸,北楼外墙贴黄色釉面砖,给人以整洁大方之感。
页码: 26-28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26
 
[RECORD: 8/17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篇名: 第一篇  建筑工程
章名: 第一章 工商企业建筑
节名: 第四节 旅馆建筑 
正文: 
  一、马迭尔宾馆工程
    马迭尔宾馆是一座法兰西式兼新艺术建筑风格的大型高级宾馆,位于道里区中央大街中
段。20世纪初,法籍犹太人开设。1953年易名哈尔滨旅社,1983年改为哈尔滨宾馆,1987年
恢复原名马迭尔宾馆。
  该宾馆为3层砖混结构,底座层砌成仿重块石墙体,增强了建筑物的稳定感。二、三层
做整体处理,三层用拱券高窗,同二层方额高窗连贯一体,强调了垂直效果。檐线做曲线花
饰,同拱券呼应,檐口因势回转,为突出入口而弯成曲壳檐,檐下饰以大体量托檐石,檐上
做间断的女儿墙,阳台饰以金属栏杆,显得轻巧宜人。底座层大尺度落地窗内外通透。屋顶
转角部冠戴异形方穹顶。宾馆附设的冷饮厅为欧洲古典封闭式结构长廊建筑。1986年6月15
日装修改建,1986年末竣工。改建后的宾馆在保留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增添了现代化的服
务设施,呈外3内4型楼层,总建筑面积为1万平方米。外部造型典雅、雄浑,内部结构精巧、
别致,整个建筑古朴、新奇,常使中外建筑设计专家和中外宾客为之翘首。哈尔滨市政府将
其列为一类保护建筑。
  二、哈尔滨友谊宫工程
    哈尔滨友谊宫是20世纪50年代为接待苏联专家而兴建。位于道里区友谊路,背靠松花江。
原名中苏友谊宫,1960年改现名哈尔滨友谊宫。由哈尔滨市建筑设计公司(市建筑设计院前
身)综合设计室主任李光耀主设,设计的有苏联专家雅阔夫斯基、乌拉索维茨、斯捷巴年科、
巴乌洛夫等人参与,由哈尔滨市房地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54年6月29日破土动工。
在施工中,由于该楼地处松花江边,地下水位高,发生地有渗水现象,在苏联基建专家叶瓦
基与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解决了渗水问题,1955年初主楼落成。
  该楼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主楼四层砖混结构。主入口面向友
谊路,门厅为二层跑马廊。主楼正面采用苏联古典式建筑处理手法。两翼楼的檐头及背面采
用中国大屋顶琉璃瓦处理手法。外墙以水刷石饰面。楼正中雕砌的宫微上左侧是莫斯科红场
上的钟楼,右侧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华表。一楼门厅是中国雕梁立柱传统“藻井”式风格,
而剧场、舞厅则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整个建筑为哈尔滨市典型的、成功的中西合璧式
建筑。
  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往不断增多,哈尔滨市政府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
由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施工,于1984年和1988年分别新建成友谊宫东、西两客房,建
筑面积24000平方米,客房达到国家三星级标准,成为省市举行大型外事活动的主要场所。
  三、北方大厦工程
    北方大厦是20世纪50年代兴建的规模较大、层数和标准较高的大型高级宾馆,故名为
“北方大厦”。位于南岗区花园街120号。
  北方大厦建筑面积4.96万平方米,宾馆主楼9层,两侧楼各7层,砖混结构,呈山字型。
为避免交通干道嗓音干扰,大厦在中山路和花园街两侧均距红线较远,庭院做停放汽车和绿
化之用。该建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主入口面向花园街,两侧翼楼中部各设出入口1处。
前楼中部主要是会议室,客房分布在两翼楼内,共有客房382间(其中双人间137间),1061
张床位,每间客房均设有卫生间。底层主入口处两侧设有会客厅、休息厅、接待室、小卖部
等。中部设有大餐厅可容纳1300人一次就餐,另有中型餐厅2处,小餐厅1处。大餐厅上部(
二层)为1000人座位的剧场,可供放映电影和大型会议之用。剧场后部有舞厅和游艺室。正
厅和大餐厅均为2层跑马廊。正厅两侧各设1部楼梯和1部电梯。两翼楼中部各设1部电梯,南
北端各设1部封闭式楼梯。
  北方大厦,在建筑设计上独具匠心,门、窗、檐口、柱等采用哈尔滨传统建筑装饰形式,
以稳实特征的基座层,使整个建筑稳重、庄严、雄伟。1959年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哈
尔滨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兴建,1959年底竣工交付使用。主体工程仅用100天,创黑龙江省
大型公共建筑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竣工使用的先例。
  四、天鹅饭店工程
    天鹅饭店是综合性旅游宾馆,位于香坊区中山路73号。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20142平方米,主楼17840平方米,楼高47.6米,共15层。由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设计,黑
龙江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和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78年破土动工,1983年竣工。
  该工程系框架结构,剪力墙体系,主楼高层部分960平方米,地下设人防工程。设计者
利用建筑立面宽大的特点,采用写实手法,合理布局,墙窗虚实对比并用玻璃马赛克装饰,
巧妙地将国际象棋盘布于立面,形成新颖、高雅之感。入口长廊呈天鹅启翼状,伸展20米长,
颇有气势。一层大厅设有宽敞舒适的会客厅、酒吧、商场、美容室、邮电、电传、邮政、外
币兑换等多功能服务项目。空间装饰局部假山小桥流水景观,美化了大厅室内环境。2—11
层为客房层,有高、中档客房258套,标准床位542张。房间形式有套间、双人间、单人间等。
各房间设有卫生间、彩色闭路电视、空调、音响设备、电话传呼及自动报警系统。有大小餐
厅9处,3700人同时进餐,可谓黑龙江省第一流宾馆。
  五、天竹宾馆工程
    天竹宾馆是综合性集体所有制旅游宾馆,位于南岗区松花江街14号。占地面积7000平方
米,建筑面积13252平方米,主楼22层。由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哈尔滨市长城建筑股份
有限公司施工,1985年开工,1987年竣工。
  该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呈三菱形点式建筑。楼高62米(地下2层,地上20层),
钢筋混凝土箱型基础。总体布局以主楼居中,两翼由双层园形和双层一字形裙房衬托,整体
装饰富有时代感。外墙以米黄色带绿点玻璃马赛克贴面,裙墙为黑色大理石,铝合金门窗。
造型简洁,挺拔高耸,故以“天竹”命名。室内装饰突出时代特色,并配有伸缩舞台。
  天竹宾馆共有客房153套,其中,高档双套间30套,60张床;中档44套,88张床;普通
客房79套,395张床。一、二层楼设有中餐厅、西餐厅,此外还有豪华舞厅、展览厅等。
  六、绿海宾馆工程
    黑龙江省林业厅绿海宾馆,位于南岗区红军街4号。建筑面积12125平方米,由国家计划
委员会投资,由哈尔滨建筑设计院设计,1984年12月哈尔滨正大建筑企业集团公司施工,
1986年10月竣工交付使用。
    绿海宾馆主楼高19层,框架结构。一层为营业大厅,长60米,宽50米,净高5米,大理
石墙裙,水磨石地面。主楼设2个出入口,二个门厅分别设电梯1部。1—3层设转式楼梯。
2—7层为综合营业办公室,8层为外宾接待室。9—15层设有84个大、中、小高档房间,并设
最先进的防火喷淋。宾馆外墙采用乳黄色面砖贴面,主体为竖线条方块型,庄严雅致,挺拔
有力。
页码: 28-31
类别: 建筑业志
排序字段: 0028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