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自然地理志(二)
发布时间:
2023-05-05 17:23
[RECORD: 20/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二篇 地貌
章名: 第二章 主要地貌类型
节名: 第三节 剥蚀丘陵
正文:
分布于洪积一冲积台地以东的宾县、阿城和五常一带,属于张广才岭西缘的滨东山地。岩性主要为古生界和中生界中酸性火山岩、砾岩、砂岩、页岩、大理岩、板岩以及华力西期花岗岩,此外还有零星分布的第三系砂、砾岩以及燕山期花岗岩小型侵入体。
剥蚀丘陵的海拔高度为350~500米,相对高度为50~200米。丘陵多呈深圆状,丘顶平缓,坡上普遍覆盖有较厚的沉积物和坡积物,其中尤以花岗岩地区为普遍,在坡麓地带还发育着一些短浅的切沟和冲沟。一些由粗粒花岗岩所构成的丘陵经强烈风化剥蚀后,形成浅起伏的馒头状残丘,这类丘陵的坡麓地带有明显的坡积裙发育。一些由流纹斑岩构成、相对高度超过100米的高丘,其丘顶处往往形成帽状的陡峭红色石砬子。一些大理岩的分布区由于有水流沿裂隙节理溶蚀而形成规模较小的溶孔和管道,其表层有蚀余的红黄色粘土堆积。
剥蚀丘陵被蜚克图河、海沟、小黑子河和阿什河所切割,其切割深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这里的河谷较为开阔,谷底平坦。一般低河漫滩高出河床平水位0.5~1.O米,主要由砂、砾石组成;高河漫滩高出河床平水位1.5~2.0米,组成物质下部为砂、砾石,上部为亚砂土,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阿什河及其支流小黑子河(流经玉泉镇)发育着两级河流阶地,一级阶地高出河床平水位1 5米,为基座阶地;二级阶地高出河床平水位40米,为侵蚀阶地或基座阶地,此外在一些冲沟的沟口处还有小型洪积锥发育。河漫滩、河流阶地和洪积锥构成了剥蚀丘陵区的河谷冲积平原。
页码: 57-58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57
[RECORD: 21/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二篇 地貌
节名: 第三章 地貌条件的开发利用
正文:
地貌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现代城市的生产、生活及其它各种社会活动仍与一定的地貌条件有密切的联系。正确地认识各种地貌条件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影响,总结对各类地貌条件开发利用的科学方法,已成为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
页码: 58a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58a
[RECORD: 22/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二篇 地貌
章名: 第三章 地貌条件的开发利用
节名: 第一节 农业用地的地貌条件
正文:
哈尔滨区域内不同地貌条件下发育的土地类型、地下水类型和成土母质类型等都有明显差异,合理配置郊区农业用地需充分考虑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具体地貌条件。
一、河漫滩类型区
本区河漫滩面积较大,其上微地貌复杂多样。河漫滩上的河岸沙堤、长丘和圆丘分布较零散,其间又有低洼地和湿地分隔,致使交通不便,耕地不集中且距离居民点较远,这些地段主要适宜发展旱作。一些地势稍高、面积较大的缓丘,如朱顺屯和莫力街等地,其排水条件较好,利用地表径流灌溉便利,平缓地形适于农机具作业,这些地带宜首先发展蔬菜种植,其次发展旱作。河漫滩近阶地陡坎部分的边缘低凹地,如西下坎、朱顺屯西南一带,地表有小股水流,阶地陡坎的下方有地下水溢出,在修筑灌溉渠道后可用来发展水稻,但需进行土壤改良。河漫滩上广布的低湿地可用作草场和放牧场,众多的水泡子和牛轭湖可用以发展水产养殖(如利用牛轭湖的长岭湖鱼场)。哈尔滨地区绝大多数荒地分布在河漫滩上,充分、合理地利用河漫滩是今后扩大耕地面积的主要途径。
对河漫滩地的利用除应注意防洪、排涝外,还应防止风沙灾害。哈尔滨地区春季风大,降水少,蒸发强,地面十分干燥,河漫滩地上有沙丘发育,土壤风蚀严重.因此在河漫滩地的适宜地段应造防风林带。
分布于河漫滩地的耕地主要引江水进行灌溉,在低洼地段需修筑排水沟渠。
河漫滩地有丰富的地下水,其埋深较浅,含水层厚度变化不大,可辟为市区大型给水源地,亦可为郊区居民提供饮用水以及为分布于高河漫滩的耕地提供灌溉用水。
二、河流阶地类型区
河流阶地地形平坦,微有波状起伏,除受少数河流切割外,在阶地边缘有小规模的侵蚀沟发育。地面比较完整,耕地连片集中。由于阶地面的原始倾斜以及河沟的发育,一些鞍形地段暴雨之后有短时间的积水,引用地表或地下水灌溉都较便利,机械作业条件较好。这个地带目前土地利用率较高,在农作物配置上应以发展蔬菜生产为主,适当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在河流阶地上可没立大型抽水站以用于农业灌溉,如在万家修建的大型抽水站及其配套的万家灌渠已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河流阶地区的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都比较丰富,单井出水量大,在开发利用上应合理布设井距,科学地控制开采量,防止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
三、洪积-冲积台地类型区
洪积一冲积台地地势较高,阿什河以东的荒山一带地面起伏较大,农业机械作业受到一定限制。地下水埋藏较深,利用地表水灌溉困难。这一带宜主要发展旱作,但需防止水土流失,在坡度较大的丘坡上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阿什河以西的广大地带,地面起伏和缓,分水岭平坦且范围很大。这一带耕地面积大且分布集中,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条件好。台地经马家沟、何家沟和运粮河等河流切割,地下水较丰富,在平房、王岗等地被主要用以发展蔬菜生产,并适当发展旱作。台地的一些缺口朝向南、西的浅凹地,冬季遭受寒冷气候的侵袭较弱,日照较好,土壤温度较高,低温和霜冻影响较轻,适于发展黄太平、苹果和葡萄等温带水果生产。
丘陵状台地和波状台地流水片蚀及沟蚀现象较普遍,农业生产中除应采取改垄、间作等措施防止坡面侵蚀外,对于强烈发育的切沟和冲沟应采取措施控制其进一步发展,如在沟头营造沟谷防护林,在沟坡进行削坡造林等。
在洪积一冲积台地上亦可于邻近河流的地段发展引水灌溉,但在黄土和黄土状土分布区修建大型渠道时应防止渠道渗漏,防止沟壁崩塌引起渠道填塞。
台地区地下水埋深为30~50米,局部达65米,在台地上开采地下水亦有一定保证。此外在切割台地的一些河流中、上游地段还可修筑小型水库。
四、剥蚀丘陵类型区
东部的剥蚀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陡坡的面积较大,引地表水和地下水灌溉困难。土层较瘠薄,一些地段甚至基岩裸露。这里适于发展林业,但应注意封山育林。亦可发展养蜂业、养貉业、狩猎业和人参种植业。可充分利用玉泉一带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远郊的旅游业,开辟具有全国意义的滑雪场。这里的河谷平原是丘陵地区的重要农业地带。宽阔的河漫滩在有了灌溉条件之后适于发展水稻生产和蔬菜生产,河流低阶地适于发展旱作。
剥蚀丘陵区易发生水土流失,需营造水土涵养林。对于一些坡耕地应适当改垄、修地埂或修梯田,对于一些坡麓沟蚀严重地段应采取生物措施或工程措施予以防治。
页码: 58b-60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58b
[RECORD: 23/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二篇 地貌
章名: 第三章 地貌条件的开发利用
节名: 第二节 城市建设的地貌条件
正文:
地貌条件涉及到城市建设方面主要是各类建筑用地条件、市区发展条件、各种特殊的工程条件等。
一、地貌对建筑用地和市区发展的影响
地质基础和地表形态是影响城市各种建筑用地的主要因素。哈尔滨地壳比较稳定,属于少震区,在全国地震烈度区划上属于低烈度区,为地震不设防城市。历史上在周围地区有较强地震发生时也只是受到波及。如1941年5月5日绥化发生6.0级地震,哈尔滨太平区仅有一些破旧草房及个别年久失修的楼房倒塌。因此,影响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地质基础条件主要是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见第一篇·第二章)。
哈尔滨是沿江发展起来的大城市,其地表形态中的河漫滩、河流阶地和波状起伏台地占大部分面积,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考虑各地表形态和地貌条件对各项工程的适宜程度。
河漫滩地势平坦低洼,易受洪水淹没。其组成物质为现代河漫滩冲积层,其岩性变化复杂,含有软弱的、含淤泥质的粘性土和松散的粉砂。地基容许承载力小,不利于修建高层建筑物。由于地下水埋藏浅,还可给工程带来其它困难,如基坑渗水、流沙、地基不均匀沉陷和地基位移等。
河流阶地和波状起伏台地地势较高,地面较平坦或仅有波状起伏。地表组成物质为黄土和黄土状土,土质紧实,孔隙小,结构均一,层厚,湿陷性不明显,压缩性小,地基容许承载力较大,适于修建大型建筑物。地下水埋藏深,不易发生由于地下水所产生的各种工程问题。因此,这类地区是哈尔滨市可用于重点建设的地区。
松花江的哈尔滨段由于受两岸及江中人工建筑物的影响,河道已日趋稳定。但由于受河道建筑物的约束,加之流域内植被遭受破坏,致使江水泥沙含量增加,河底不断淤积,过水断面日益减少,在相同的洪峰流量条件下,江水的水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洪水对两岸高、低河漫滩的威胁较大。
哈尔滨地区季节冻土最厚可达2米以上,强烈的冻融作用使地面易遭破坏,如冬季常引起道路产生多边形裂缝和建筑物地基受冻胀变形等。一些低洼地带的道路春季还易发生翻浆现象。
哈尔滨地下水的日开采量很大,在市区的河流阶地和洪积一冲积台地上,由于井群布置不合理,井群密集处的井间距仅为几十米,导致全市已形成5个大的下降漏斗区。如不采取措施控制,极易引起地基基础的下沉和地面沉降。局部地势低洼地段地下水流动不畅,井台附近环境条件不好可导致地下水污染加重。
市区的何家沟、马家沟河谷低凹地带谷宽可达400~500米,其两侧的谷坡很缓,冬季密度大的冷空气可在谷地里长时期滞留。
上述地表形态和地貌条件不仅影响具体的城市建设工程,而且对市区的发展和城市规划亦有重要限制作用。
历史上哈尔滨向近、现代城市发展始于中东铁路的修筑。此前在地势稍高且不受松花江洪水泛滥危害的现香坊一带曾发展起以酿造业为主的手工业,是为旧城区。中东铁路修建的管理中心设在现在的南岗区一带,此亦为地势较高、地形平坦的松花江河流阶地。道里和道外河漫滩区的开发是随着松花江航运码头的开辟和大量民工的居住需要开始的,这里地势低平,交通方便,以后逐渐发展成重要的商业区。
近40多年来,哈尔滨市区主要是沿着东南、南和西南三个方向发展,新扩展的市区主要位于河流阶地和波状起伏台地之上,如"动力之乡"、香坊、平房和哈西工业区以及大型的阎家岗民用机场的建设均选择了这类地势较高的地貌单元。
现代哈尔滨市区主要位于松花江的南岸。市区东侧有阿什河低洼河漫滩、牛轭湖和沼泽地大面积分布,市区西郊是松花江弯曲河道和宽阔的边滩、漫滩分布区,松花江北岸是易受洪水危害的河漫滩和沼泽地,市区的发展在这三个方面均受到地貌条件的制约。
河图街公路桥的建成和通车使松花江南、北的交通更加便利。与之相应,江北河漫滩地的蔬菜和瓜果种植业可进一步发展,在一些适宜地段亦可构筑一些小规模的加油站、维修站、停车场等与公路交通发展相适应的建筑设施。但如果在这里布局大型工业区或大面积商业区、居住区,目前仍不能摆脱地貌条件不利因素的限制。城市的远期发展如确有需要,其实施亦需依赖于人类大规模的改造工程。
二、地貌对给、排水工程的影响
哈尔滨地势总的特点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地面由西南往东北逐渐倾斜。河漫滩、河流阶地、波状起伏台地和剥蚀丘陵呈带状分布。北部和东部河漫滩与西南部的台地高差达43米。这种地势特征直接影响给、排水工程建设。
1、给水工程方面
由于地貌条件的区域差异和水源分布的特点,哈尔滨城市供水存在如下问题。
(1)供水不足。全市有5个低压供水区域,分布在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造成高楼层白天无水或经常断水。
(2)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受本区特定的地貌条件和第四纪沉积特点所控制,具有一定限度。增加开采量须有不断扩大循环量的前提作保证。超量开采已使市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
(3)水源淤塞。由于松花江河道的不断迁移,几个水源地均受到河流淤积的影响。一水源原靠近深水区,后由于松花江主流线不断移向对岸,现只能依靠疏浚维持进水,这里进一步发展将出现浅滩,迫使水源地无法取水。正阳河水源地因取水口淤塞,早已停产。为解决水源地的供水问题,须采取防淤、防冲和人工裁弯取直等工程措施。
哈尔滨现有地下水源8处,地面水源4处,有沙曼屯、新阳和三水源3个净水厂。对于超过标高145米的阶地和台地区,现有的给水工程已不适合于那里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自来水压力逐渐下降,供水严重不足。欲改变水向高处流的不利状况,须将低处水输送到高处,在高处建设水场,沿自然地面坡度供水,以建立起合理的供水管网。对于阶地、台地要分系统供水,以减少低处输水管线的压力。在地势较高的地段要结合抽取地下水,以满足部分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要求。
根据哈尔滨地貌特点及今后城市发展的需要,哈尔滨城市供水近期应以地表水为主,以地下水为补充。供水方式要采取分区供水和分质供水。远期可实行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并举的方针,在离已有水源地较远的地方建立新的水源地,如新建王岗、四方台水源地等。
2、排水工程方面
哈尔滨40年来排水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现有排水管道380公里,管网密度2.44公里/平方公里。有下水道设施的面积占市区内用地的40%。
目前市区在排水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低洼处大雨后易积水成灾。市区地势起伏较小,分水岭不明显,各支流汇水面积较大,下游流经的河漫滩低平地区水流排泄不畅。每遇暴雨,由台地和阶地区汇来的地表径流迅速到达道里、道外的河漫滩区,使那里的地面积水可深达1米左右,常严重影响市内交通。
地下排水管道的布设应充分利用地形条件,采用合流制排水体系,使下水由小区的低洼处汇聚到自然明沟,再由此排入松花江。
哈尔滨市区总汇水面积为158.8平方公里,按地形不同可划分为4个排水区,即沿江排水区、马家沟排水区、何家沟排水区和阿什河排水区。除道里、道外和太平区的部分地区下水可直接排入松花江外,马家沟、何家沟和阿什河流域都可在各自的汇水范围内合理安排排水管网。
三、地貌对防洪工程的影响
哈尔滨市区北临松花江干流和呼兰河,东临阿什河,西临运粮河。马家沟和何家沟贯穿市区。城市沿江一带地面高程为116~118米,道里、道外和三棵树等地均位于河漫滩上。郊区沿江地面高程为115~118米,部分农业用地亦位于河漫滩上。河漫滩地地势低洼,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国家将哈尔滨市确定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确保防洪安全的重要城市。
松花江的哈尔滨段属于弯曲型河道和分汊型河道,曲流发育,洪水期水流排泄不畅,河道宽浅,洲滩众多,过水断面小。沿江的一些人工建筑物影响洪水渲泄。
松花江的哈尔滨段上游方向两岸间堤距为5~8公里,至市区则仅有1.5~2.0公里,两座铁路大桥下过水断面的净宽只有960米。由于桥墩的阻挡,江桥处沙洲不断扩大,河槽不断淤高,迫使洪水在这里发生不同程度的雍积。此外,滨洲铁路江桥下北分汊水流流量的增加还影响到松浦一带河岸的稳定性。
防洪工程建设须根据松花江两岸的自然地貌和人为地貌条件,全面规划工程布设,按百年一遇洪水的防御标准完成土方量及其它构筑物的工程建设。要对阻碍洪水渲泄的各种人为地貌实行改造,疏浚洪水通路,扩大桥梁下的过水断面,修筑导流坝,增加河道的泄洪能力。
马家沟是松花江右岸的一条天然集雨河流,河流坡降大,汇水时间短,岸坡各种人为地貌障碍多。须重视对马家沟进行的工程治理,包括清除障碍、整治重点河段和修坝筑堤等。
页码: 60-64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60
[RECORD: 24/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二篇 地貌
章名: 第三章 地貌条件的开发利用
节名: 第三节 城市交通的地貌条件
正文:
哈尔滨的地貌类型主要以河流地貌为主,河漫滩、河流阶地、洪积~冲积台地以及河床本身对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均有较大影响。
一、地貌对铁路交通的影响
哈尔滨铁路枢纽连接5条铁路干线,其枢纽范围是:哈长线至五家站,滨洲线至万乐站,滨北线至徐家站,滨绥线至新香坊站,拉滨线至平房站,其间包括大小20个车站。哈尔滨站为主要客运站和编组站;三棵树站辅助客运兼货运和部分编组作业;滨江站、香坊站为货运站,兼地区车流部分编组作业。
哈尔滨站、香坊站位于河流阶地上,平房站、孙家站和王岗站位于洪积一冲积台地上,滨江站、三棵树站等位于河漫滩上。这些地貌单元地形较为平坦,适宜于线路和站台建筑。在一些河漫滩、阶地和台地的接触地带,地表坡度和路基坡度较大,给机车牵引带来一定困难,在坡度转折处需修筑路堤和桥涵。
哈尔滨火车站所处的松花江一级阶地,阶地面较为狭窄,阶地前缘的坡坎坡度较大。这种地貌条件限制了货场的扩大,已不适宜于铁路运输的进一步发展。把货场和编组站迁到孙家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孙家站所处的洪积一冲积台地地面较平坦,建筑场地大,而且工程地质条件好,适于建筑大型铁路枢纽站。三棵树车站所处的河漫滩地势低洼,易受洪水威胁,而且地基基础较差,今后不宜对其进行扩建。
在阶地陡坎和铁路堑剖面的斜坡上,黄土状土易于发生崩塌、塌陷和土溜,坡面上又有纹沟、细沟发育,局部地段有陷穴和伏流。如哈尔滨卷烟厂至文化公园一带,阶地陡坎上出现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已直接危害紧邻陡坎的铁路路基和近阶地前缘的建筑用地。对这类阶地陡坎的坡面需进行平整,要在阶地边缘修筑排水沟和埋设地下排水管,以减少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集中。同时要在陡坎剖面上植树和种草,以控制纹沟和细沟的发育。在危害严重地段,应打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此外,还应坚决禁止在陡坎上人工取土。
二、地貌对公路交通的影响
哈尔滨大规模的道路建设开始于南岗一带。19世纪末俄国人为配合中东铁路的修筑,在南岗(时称秦家岗)建立新城。根据这里阶地地形变化的特点,规划了较为完整的道路网,即以车站街(现红军街)、大直街为十字中轴,路网基本呈方格形,局部添加放射状路线,如松花江街、满洲里街等。道里因松花江航运的发展,与南岗的大规模建设几乎同时发展成商业区,在河漫滩上修筑的道路都垂直于松花江,次要街道基本上垂直于中央大街,形成了一个东西向狭长的商业街区。这里通过斜向的斜纹街,大致沿着阶地陡坎与河漫滩的交接处把主要交通干道串联起来,并经霁虹桥与南岗区联系。道外是1905年日俄战争后从景阳街(原名许公路)向东逐渐发展起来的,道路均在河漫滩上修筑,路面狭窄弯曲,多无铺装设施。
近40多年来,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城市道路网也随之向外扩展。如南岗区道路网由大直街西端以和兴路、学府路为干线向西南扩展;市区南侧以和平路、大庆路为干线发展了工业区和居民区;太平区以东直路、南直路为干线向东南发展;香坊区则修建了公滨路、红旗大街等交通干线。
根据哈尔滨市区的自然地形条件,发展市区交通尚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阶地陡坎倾角大,致使部分道路坡度大,给车辆交通带来不便。如道里到火车站、火车站到博物馆、南极街到东北烈士馆、保障街到卷烟厂等路段坡度过大。车辆上坡速度很慢,经常造成车辆拥挤;下坡车速又过快,易造成交通事故。为解决这些问题,需在阶地陡坎段多开辟几条公路,使上下行车单线分流。新辟公路要尽量迂回选线,以减少路面的坡度。
2、道里、道外和江北河漫滩地地势低洼,夏季降雨集中,积水成灾,淹没公路,阻碍交通运输。此类问题需通过改善市区的排水设施,提高上述街区的排水能力方可逐步解决。
3、交通干道少,间距大,各区联系不便。全市现有交通干道总长207公里.平均干道间距1.3公里,而主干道间距大于2.5~3.0公里。道里、道外两区之间只能依靠田地街和石头道街两处立交涵洞联系交通。车流集中在少数几条主要交通干道上,行车高峰时间交通堵塞现象比较严重。此外,城市主干道与通过市区的铁路线间缺少立体交叉,也是城市交通易受堵塞的原因。这类问题主要是市区道路网的布局问题,需结合新市区的扩大和旧市区的改造,根据各街区的地貌条件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实施。
三、地貌对桥梁建筑的影响
松花江横贯市区的北部,为发展江南、江北的往来,需在江上架设铁路和公路桥梁。松花江是一条冲积性的平原河流,河道宽浅,水流平稳,河床及两岸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较厚,下伏基岩埋藏很深。市区地壳较稳定,无活动性断裂,地质和地貌条件对于修建桥梁较为有利。但松花江河流主流线的偏移、河床的冲淤变化以及江中洲滩的发展等也给桥梁建设和桥梁维护带来一定的困难。
第一江桥(又称上江桥)是滨洲线铁路桥,位于江南的青年宫和江北的松北街之间。此江桥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而修建的,始于1 898年,结束于1900年。桥长1 006米,是铁路单线专用桥。1963年维修桥梁时,在桥的两侧增设了人行步道。该桥选址位置合适,两端江岸较稳定,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施工质量较好,桥梁的修筑时间距今虽近百年,但目前仍比较坚固。
第一江桥建桥时松花江主流靠近南岸,因此南面的几个墩基埋置较深,北侧当时为浅滩地,墩基埋置较浅。由于此桥建成后松花江主流向北偏移,致使北侧桥孔下冲刷加剧。近年来第10~l 2号桥墩下的河床因遭受冲刷,已影响到桥梁的安全,现此处已采取防止冲刷的工程防护措施。
第二江桥(又称下江桥)是滨北线铁路桥,位于太平区桥头屯和江北的新松浦站之间。此桥是1933年至1934年修建的,为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桥长1 065米,桥上层公路路面宽5.4米。该桥梁下有洲滩发展,水流不稳定,且施工质量较差。桥梁的修筑时间虽较晚,但其稳定性不如第一江桥。由于该桥桥面狭窄,年久失修,已远不能适应现代交通的需要。
1986年建成的从河图街口过江的松花江公路大桥是松花江上第一座大跨度公路桥。主桥长1616米,桥面宽24米,其中行车道宽19米,两侧人行道宽各2.5米。南岸采用上、下回转设计方案,环桥直径114米。桥梁造型美观,是国内少数大型公路桥之一。桥上可并行6台大型汽车,20吨重车辆可结队通过,百吨特重车辆也可以负载。桥址所在地工程地质条件较好。这座大桥的竣工,对沟通城乡往来、促进工农业生产以及发展旅游事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地貌对航运交通的影响
松花江的航运在国内仅次于长江和珠江,哈尔滨港是国内长江以北的最大河港。由于松花江河槽宽浅,水深一般只有3~5米,因此松花江航运的船只吃水深度不大,宜平底船,船的吨位一般小于千吨。
哈尔滨现有客运港(位于道外区北七道街)和货运港(位于太平区三棵树)两个港口。货运港占地105公顷,拥有千吨泊位12个。
由于松花江的哈尔滨段是弯曲河道和分汊型河道,河床演变较快,因而航道不固定。随着河流丰枯水期的交替,河床各段冲淤情况不断发生变化,已严重影响到水路的交通运输。第一江桥下江心岛北分流发展,南分流衰退.主航道变浅,港口码头严重淤积。海军坞码头前的淤滩,枯水位时已不能停船;三棵树码头处于被淤积威胁中,客运码头也有较大的淤塞。为此,需用挖泥船不断对浅滩进行清挖;在北分流入口处修筑导流坝,使水流偏向南岸;在北分流用石块修筑了几道潜锁坝,此项工程可以减少北分流的流量,保证船只在北分流继续航行,使春季冰排排泄流畅。
在第二江桥洲滩和江心岛之间的汊流上修潜锁坝,也可起减汊流、强干流、增加航道和港区水深的作用。
哈尔滨下游方向的三姓浅滩枯水期水深为两米,在枯水期顺江而下的船只只能通航列清河。为此需对三姓浅滩采取修导流坝和清石等措施进行浅滩治理。
滨洲铁路桥建桥时主流线靠近南岸,南侧几个桥孔较大,为通航孔道,主流线向北偏移后,原通航桥孔逐渐淤浅,迫使船只只能由小桥孔通航。现随着松花江两岸江堤的修筑和加固,江水主流线已日趋稳定。滨北铁路桥的3个通航孔道已全部淤塞,船只亦被迫从小桥孔通航。此处的主流线与大桥斜交,其与桥孔的夹角达25°(一般偏角应不超过5°),已严重影响到航行的安全,1953年以来已发生船舶撞桥事故13次之多。为此,此段航道的整治工作势在必行。
页码: 64-67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64
[RECORD: 25/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节名: 第三篇 气候
页码: 71a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71a
[RECORD: 26/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三篇 气候
节名: 第一章 气候特征与气候要素
页码: 71b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71b
[RECORD: 27/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三篇 气候
章名: 第一章 气候特征与气候要素
节名: 第一节 气候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正文:
哈尔滨与全国其它省会城市相比,所处纬度最高,冬季气温最低。哈尔滨市整个冬季均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之下,夏季则主要受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春、秋二季为冬、夏季风交替季节。其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一、气候基本特征
1、冬季严寒干燥,降水量少
哈尔滨冬季(11-3月)长达5个月之久,气候严寒、干燥。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日期开始于10月3日,终于4月30日,历时210天。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20.3℃,极端最低气温为-38.1℃。全季降水很少,5个月仅有32.5毫米,为全年总降水量的6.2%。隆冬季节,每当强冷空气暴发南下,常引起气温急剧下降,并伴以大风和雪暴,往往影响城市交通和居民的户外活动。
2、夏季温热湿润,降水集中
夏季(6~8月)哈尔滨在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下,雨日多,雨量大,降水集中。时值高温季节,表现有明显的雨热同季特征。哈尔滨整个夏季平均降水量为335.7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4.2%,以阵性降水为多,雨日多达11.1天。7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2.8℃。年内日最高气温在30℃以上者平均为81.6天,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6.1℃,候平均气温高于和等于22℃的初日为6月30日,终日为8月7日,期间只持续39天。
3、春季气温多变,干燥多大风
春季(1~5月)北方冷空气势力减弱,南方暖空气势力增强,哈尔滨气温迅速升高。这一期间由于气旋活动频繁,常导致气温变化无常,一次升温或降温的幅度较大,有时可达20℃左右。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的持续天数有60天。当有发展旺盛的气旋过境时可造成大风天气,加上松嫩平原因两侧山地挟持,常使风力高达7~8级,有时超过8级,风向多为西南。整个春季降水稀少,只有61.3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1.7%,容易形成春旱。
1、秋季降温迅速,初霜较早
秋季(9~10月)伴随较大规模的冷空气入侵,气温迅速下降。9月份平均气温为11.1℃,比8月份平均下降6.7℃,10月份平均气温则下降到5.6℃。候平均气温在1 0~22℃之间的平均持续天数只有56天。由于秋季降温急剧,可导致霜冻出现。平均初霜日为9月21日,较全国其它大城市为早。秋季降水量显著减少,只有93.8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7.9%。由于秋季北方气旋活动亦较频繁,气旋过境时常有大风天气,但风力较春季弱。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哈尔滨的气候形成与其它地区一样,即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形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诸因素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1、大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主要的热能来源,是影响气候变化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哈尔滨的气候及不同季节的气候差异与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有直接关系。
哈尔滨的地理位置介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一年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各季节太阳辐射量的变化都较大。哈尔滨冬至日7时37分日出,16时20分日落,昼长只有8小时44分,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0°15′。夏至日4时19分日出,19时53分日落,昼长达1 5小时34分,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7°45′。冬、夏两季昼长时间相差悬殊,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不及夏至日的1/3。
据哈尔滨日射观测站(45°41′N,126°37′ E)1961~1986年资料:哈尔滨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 0.7千卡/平方厘米,最大为119.66千卡/平方厘米(1976年),最小为99.7千卡/平方厘米(1978年)。月、年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总辐射量(附表3-1)。
哈尔滨辐射总量的最大值出现在6月,高达16.8千卡/平方厘米,最小值出现在12月,为2.5千卡/平方厘米,年内变幅为14.3千卡/平方厘米(附表3-2)。总辐射的逐日变化在2~3月间明显增大,增大幅度达37千卡/平方厘米。在7~9月间明显降低,月下降幅度为2.6-2.7千卡/平方厘米(表3-3)。
哈尔滨太阳辐射总量中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两个分量亦有随季节的明显变化。由于年内各个月份大气环流及下垫面性质不同,不同月份内两个分量的组成亦有明显差异,这主要取决于各月的云量和大气透明度的区别。
2、大气环流
哈尔滨的气候不仅受本地太阳辐射和地理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大气环流中的水热条件制约。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度之间和海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直接影响哈尔滨气候的季节变化。
冬季 北半球西风带为三波型。亚洲地区在乌拉尔东部为一平均高压脊(乌拉尔脊),亚洲大陆东岸为一平均低压槽(东亚大槽),在"西脊东槽"的环流背景下,哈尔滨经常处在脊前槽后的西北气流控制之下。与此同时,亚洲近地面层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稳定建立,哈尔滨经常处在蒙古冷高压的前部,因而盛行西北季风。哈尔滨整个冬季主要受这种高低空环流背景的影响,导致气候寒冷干燥。
夏季 北半球西风带由冬季的三波型转为夏季的四波型,东亚中高纬度沿岸此时平均为一弱脊,西北为宽大的低压槽区。与此相对应,近地面层亚洲大陆平均为热低压区,东亚沿岸北部阻塞高压出现频繁,北纬40°以北大陆的低压活动亦较频繁。此时哈尔滨经常处在东北低压控制之下,且同时兼受太平洋高压脊影响,因而东南季风增强。夏季副热带锋区北移,冷暖空气经常在北纬45°一带交绥。由于西太平洋高压脊位置偏西、偏北,有利于江淮、华北、蒙古一带的气旋沿着高空锋区和太平洋高压脊西侧气流东移或北上,哈尔滨地区此时进入主要的降水季节。
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这两个季节哈尔滨主要处于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影响之下,只是春季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呈不断减弱的趋势,而秋季则与此相反。
春季 高空形势和冬季相似,但长波波长变短,开始向夏季环流型过渡。东亚大槽平均位置略向东移,强度减弱且变得宽平,亚洲上空中高纬度主要盛行西风,锋区加强。近地面层,蒙古高压东移入海后经常维持在渤海、黄海一带。大陆开始回暖,蒙古一带经常有低压发生并沿高空锋区东移加深,与渤海、黄海上的高压对峙,构成南高北低、气压梯度加强的形势。哈尔滨地区经常在这种形势下出现偏南大风且少雨干旱。
秋季 极地锋区加强并逐渐南移,冷空气势力增强。大陆近地面层冷高压开始活动于蒙古地区,而哈尔滨经常受东北低压影响,有时形成较大降水。当冷空气进一步增强后,哈尔滨地区常处在性质单一的冷高压控制之下,气温迅速下降,天气形势很快向冬季型转换。
3、地形条件
哈尔滨及其周围的地形条件对哈尔滨地区气候亦有重要影响。
哈尔滨地处松嫩平原的东南部,地势低,气温较平原东西两侧同纬度的山地地区明显偏高。此外,当冬季西来冷空气越过大兴安岭时,空气的下沉增温作用对哈尔滨的气温亦有一定的影响。
哈尔滨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较同纬度的西部地区偏高,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哈尔滨以东为黑龙江省的东部山地,山地西坡为西来天气系统的迎风面,哈尔滨位于山地西侧的山前平原地带,这种地形条件亦使哈尔滨的年降水量较同纬度的西部地区偏高。
哈尔滨全年盛行南风和西南风,其原因除受大气环流制约外,特定的地形条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松嫩平原长轴呈西南-东北向,且通过松花江谷地与三江平原沟通。平原的东、西、北三侧均为山地所环绕,这种向南开口地形的狭管效应加大了南风的风速,使哈尔滨平均风速增大,大风日数增多。此外,冬季长白山地因地形作用常形成局地高压(即长白山高压),东北平原常处在强大的蒙古高压与长白山高压之间,因而这里经常出现地形槽。该地形槽的槽线位于哈尔滨以西,致使冬季哈尔滨盛行西风的同时,南风频率也较高。
页码: 71c-75
附件: @01LG00E4.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71c
[RECORD: 28/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三篇 气候
章名: 第一章 气候特征与气候要素
节名: 第二节 气候要素
正文:
一、气温
哈尔滨年平均气温为3.6℃,冷季长,全年有5个月的时间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为~19.4℃,极端最低气温为-38.1℃。夏季暖湿,7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2.8℃,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6.4℃。无霜期平均为141天。大于等于10℃的积温为2 757.8℃。若能充分利用热量资源,避免低温冷害,农作物可获丰产。
(1)日平均气温从气温变化曲线图上可查得哈尔滨任何一日日平均气温值。(附表3-4)为哈尔滨1、4、7、10各月1日、15日的日平均气温值、日最高气温值和日最低气温值。
(2)候平均气温五天为一候,全年365天可分为73候。候均温以每候中间日期的日平均气温为代表。哈尔滨年内候均温(附表3-5)。
(3)旬、月、年平均气温 10天为1旬,每月分上、中、下3旬。上、中旬皆为10天,旬均温分别以该旬的5日或15日日平均气温为代表。下旬日数可为8、9、1O或11天,旬均温分别以24、25或26日日平均气温为代表。
哈尔滨旬、月、年平均气温值(附表3-6、3-7)。
2、气温的时间变化
(1)气温日变化 哈尔滨气温日变化较大。一日中气温的最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由于不同季节的日出日落时间变化较大,所以一日中气温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也随季节有较大的差别。如冬季1月份一日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早晨8时左右,夏季7月份出现在早晨4时左右。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冬、夏较小,春、秋较大,多在,1~13℃之间变化。
(2)气温年变化哈尔滨一年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月,最高值出现在7月。因受大陆影响明显,年内气温变化幅度较大,气温年较差(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为42.2℃。且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亦快,春温(以4月气温6.0℃为代表)略高于秋温(以10月气温5.6℃为代表)。春秋温相差0.4℃左右。
哈尔滨冬、夏季节多在性质单一的气团控制之下,因此冬、夏两季各月月平均气温间相差较小。而春、秋季节因受不同性质的气团交替控制,气温序变值较大。相邻月间气温上升最大值出现在3~4月,为10.8℃;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0~11月,为11.3℃(附表3-8)。
(3)气温的年际变化 受太阳黑子活动及大气环流变动等影响,哈尔滨年平均气温变化幅度最高年与最低年之差可达3.8℃(1975年最高,年平均气温为5.3℃;1947年最低,年平均气温为1.5℃)。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较稳定,平均偏差为0.56℃(附表3-9)。
3、最高气温
哈尔滨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6.4℃(1980年6月27日、1951年7月9日、1952年7月18日,先后出现过3次)。月、年极端最高气温和月、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出现情况(附表3-1O、3-11)。
哈尔滨日最高气温≥30℃的平均初日为5月28日,平均终日为8月16日,平均出现日数为81天。1977年日最高气温≥30℃的持续时间最长,这一年≥30C的日最高气温出现的初日为5月9日,终日为9月2日,持续时间达117天;1969年日最高气温≥30℃的持续时间最短,这一年≥30℃的日最高气温出现的初日为6月20日,终日为7月20日,持续时间为31天。
哈尔滨最高气温≥35℃出现的日数平均每年有5天左右。
4、最低气温
哈尔滨极端最低气温可达-38℃(1970年1月4日)。月、年极端最低气温和月、年平均最低气温(附表3-12、3-13)。
日最低气温≤0℃、≤-10℃、≤-20℃、≤-30℃的初、终日期及持续日数(附表3-14)。
5、近地面层气温的垂直分布
(1)垂直温度变化 气温的垂直分布与大气稳定度有直接关系,其分布状况对大气湍流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系留气球观测的资料分析,哈尔滨地区地面层的温度场冬夏差别很大。冬季近地面层空气层结稳定,常有逆温出现,夜间逆温控制时间可长达七八个小时。夏季近地面层大气层结不稳定,气温随高度升高多稳定下降。春秋介于冬夏之间(附表3-15)。在O~300米间,1、10月升温,4、7月降温。300~600米间,4月气温上升,其它月份下降。600~900米高度则均处于降温状态。
近地面层的气温在昼夜之间也有明显变化。白天地面增温显著,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很大。夜间地面因辐射冷却,贴地层往往出现逆温。由于春季昼夜温差较大,这种近地面层的温度结构特征非常明显,而夏季则只表现为昼夜之间气温的垂直递减率不同,逆温的生消过程并不明显。
各季节近地面层温度梯度的日变化:在2~80米高度内,1月份上下层日温差最大,温差为正值的时间可长达18小时以上;7月份上下层温差最小,白天在~1~~2℃之间,夜间则在0℃左右;4、10月介于前两者之间。
(2)逆温逆温指气温随高
度升高而上升或不变的现象。据1975年10月~1985年4月07时和1980~1986年07时、19时逐日探空资料分析,哈尔滨近地面层逆温(包括等温)多为由辐射冷却所致的接地逆温。逆温可同时出现几层,以一层、二层逆温为多,三层逆温很少(附表3-16)。
①逆温日数及频率 据1981~1986年气象探空资料分析(附表3-17),哈尔滨市区全年各月皆可出现逆温,只是在不同季节出现逆温的日数、类型及厚度不同。按6年平均分析,全年总逆温出现频率07时为81%,19时为77%。低空逆温每年10月起,出现日数逐月显著增加。年内1月最多,07时出现频率达100%,19时为94%。以后减少,尤其4月开始迅速减少,至7月为最少。接地逆温频率年变化与总逆温频率年变化趋势一致,而悬浮逆温中07时的变化趋势明显相反,1月出现频率最小,7月最大。另外,两类逆温早、晚出现频率也不相同:接地逆温晚上比早晨约多17个百分点,而悬浮逆温早晨比晚上约多20个百分点。
②逆温厚度 逆温厚度是指从逆温层底部到顶部之间的距离,接地逆温的厚度就是它的顶高。(附表3-18)显示了接地逆温和悬浮逆温的状况。从这6年的平均值看:接地逆温早晨的厚度大于傍晚,悬浮逆温多相反。接地逆温厚度的年内变化趋势,为1月最大,7月最小,而且年内各月均是早晨最厚。1977年12月28日哈尔滨出现一次从地面开始的强逆温,厚度达1844米。
③逆温强度 从(附表3-19)可以看出,接地与悬浮两类逆温的强度明显不同。通常接地逆温强度比悬浮逆温强,前者多介于1.1~1.3℃/100米,后者一般为0.5~0.8℃/100米。强逆温(强度3.1℃/100米)多出现在10~4月,且以接地逆温为多。哈尔滨强逆温出现频率及平均厚度(附表3-20)。从表中可见,10~4月出现的强逆温约占全年强逆温总数的78%,2月频率最大。各月平均厚度多在200~250米之间。
接地逆温的强度在一日内傍晚(初生阶段)大于早晨(消弱阶段),其差值约为0.2℃/100米。
二、降水
哈尔滨地区的降水以天气系统降水为主,降水的强度、范围及时间久暂主要受天气系统的强弱、大气的湿度属性和大气的稳定程度等因素制约。
1、降水量
哈尔滨1951~198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23.3毫米。其间降水量最多的年份为1957年,达721.0毫米;最少的年份为1975年,仅353.9毫米。二者相差一倍以上。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1月份降水量最少,平均仅3.7毫米。以后开始逐渐增多,至7月份降水量最多,为160.7毫米。7月份以后降水量开始迅速减少,至12月份降水量只有5.8毫米。年内降水量的分配呈明显的单峰型(附表3-21)。
1月:在单一的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下,天气稳定,晴朗少云,降水(雪)甚少,其量在0.1~9.4毫米之间,平均只有3毫米多,约占全年总量的O.4~0.7%。
2月:降水与1月无大差别,量稍有增加。
3月:天气形势有所变化,降水量增多,普遍在10毫米左右。
4月:为冬夏季风开始明显转换的过渡时期,气旋活动增多并经常通过本地区,因而降水明显增多,其量约比3月份增加1.1~1.6倍。且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大相差60余倍。
5月:不但气旋活动频繁,而且因天气明显回暖,空气中水汽逐渐增多,加之南来气流开始活跃,降水显著增多。但降水不稳定,约有近1/3的年份降水量少于4月,且多与4月降水量呈负相关,即4月多的年份5月少,4月少的年份5月多。月最多量与最少量相差悬殊,1951~1985年间,5月最多量达114.4毫米(1977年),而最少量仅1.8毫米(1966年),相差11O多倍。
6月:东南季风气流盛行,雨量骤增。月降水量多达70~87毫米。
7月:极锋平均位置达到最北限,东南季风最强,降水最多,其量介于100~150毫米之间,约占全年总量的33%。
8月:极锋位置稍向南移,南来暖湿气流有所减弱。降水少于7月,其量多在100毫米左右。
9月:偏南暖湿气团迅速退出本区。降水比8月显著减少,其量一般在60~66毫米之间。
10月:西伯利亚气团势力逐渐增强,夏季风势衰退,降水量进一步减少。其量一般不足30毫米,且年际差异较大,变幅与4月相似。
11月:受冬季风(干冷气团)控制,降水全为固态。其量明显少于1O月,一般只有5~8毫米。
12月:与11月相仿,天气多晴朗,降水量稍多于1月,仅5毫米左右。
哈尔滨地区四季之间降水量差异甚大。以夏季(6~8月)降水最为集中,其量多在330毫米左右,约占全年总量的64~65%;春、秋两季相近;秋季(9~10月)降水量稍多于春季(4~5月);冬季(11~3月)为全年降水最少的季节,5个月总降水量只有30毫米左右,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6%。一般将5~9月视为农作物的生长季,这期间哈尔滨的降水量可多达430毫米左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4%以上(附表3-22)。哈尔滨降水量的这一特点可直接造成与农业有关的旱涝灾害。
哈尔滨1951~1985年间月最多降水量达310.2毫米(1 952年7月),月最少降水量仅O.0毫米(1963年3月)。年最多降水量为745.9毫米(1985年),年最少降水量只有353.9毫米(1975年),二者相差1倍以上(附表3-23)。而1909~1 985年间的最大降水量多达1 041.0毫米(1932年),年最少降水量仅353.2毫米(1933年),二者相差近两倍(附表3-24a)。比较1951~ 1985年与1 909~1985年间的几个特征时段降水量极值(附表3-24b),此表可进一步反映哈尔滨的降水特征。
统计年内各旬的降水量(附表3-25),可见哈尔滨的显著多雨集中于7月上旬至8月下旬。其中7月下旬降水最多,一般在50~70毫米。显著少雨(雪)期在12月下旬到2月下旬,尤以2月上旬降水量最少,仅0.6~1.0毫米。在累年平均旬降水量曲线图上以旬平均降水量(14.5毫米)的1.5倍线确定哈尔滨市雨季的始、终日期,该日期分别为6月6日和9月24日,雨季长110天。其间的降水量为392.2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5%。雨季内降水高峰在7月下旬,旬降水量最多达70.3毫米。7月下旬以后旬降水量开始减少,8月上、中旬明显偏少,但8月下旬降水量又稍有增多,哈尔滨、阿城的下旬降水量均多于上、中旬。在雨季中,哈尔滨7月上旬进入汛期,8月下旬后出汛,其间降水量为257.8毫米,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9.3%。汛期内最大30天降水量在220毫米以上。
2、降水变率
哈尔滨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呈不稳定型。年降水变异系数为O.19。年内各时段的变异系数以农作物生长季(5~9月)最小,夏季(6~8月)偏小,秋季(9~10月)最大,冬、春季略大(附表3-26)。
年内各月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附表3~27)所示:哈尔滨7月距平百分率最小,阿城为8月最小;哈尔滨2月百分率最大,阿城则在1月最大。这就显示出哈尔滨地区降水量越多的季节变率越小,降水量越少的季节变率越大的特征。
近35年来,哈尔滨5~9月降水量在246.6毫米(1976年)~692.1毫米(1985年)之间变化。统计5~9月各量级降水量值出现频率(附表3-28),可见此期431~530毫米降水量级出现频率最大,330毫米以下和630毫米以上降水量级出现频率较小。
6~8月降水量最为集中,其量值变化范围在189.4毫米(1976年)~592.5毫米(1985年)之间,其中以230~330毫米量级出现频率最大,其次为331~430毫米量级(附表3-29)。
哈尔滨年降水量各量级频率:1951~1985年间,年降水量集中于300~800毫米之间,累积频率在300~600毫米间迅速减少,600毫米以后则变化甚小。
1909~1985年和1951~1985年两个时段间降水量年际变化状况(附表3-30)。经比较发现:前者的平均值较后者小,但降水量最多年的量值较后者大,降水最少年的量值较后者小。这一方面说明年限越长年际变幅越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近35年来哈尔滨降水量有增多的趋势。
降水保证率可反映超过某个界限降水量出现的可靠程度。(附表3-31)列出哈尔滨年内不同时段三种保证率下的降水量。在80%保证率条件下,哈尔滨年降水量为418毫米,生长季(5~9月)降水量为351毫米。
3、降水日数
降水日数是指日降水量达到或超过0.1毫米(不包括纯为雾、露、霜)的日数,为表示降水频数多少的标准之一,亦称降水绝对变率。哈尔滨降水日数最多的季节为夏季(7月最为突出,六、八月次之);春、秋两季降水日数相近,但秋季稍多;冬季降水日数最少。1951~1980年间,哈尔滨年降水日数平均为106.5天,最多达126天,最少只有86天(附表3-32)。其年内分配。
哈尔滨降水日数的年内分配趋势与降水量年内分配趋势基本一致,冬季的降水日数和降水量均少,5~7月降水日数和降水量都迅速增加,7月达最多,其后开始减少。
哈尔滨小雨、雪(0.1~9.9毫米)日数最多,约占总降水日数的86%;中雨、雪(10.0~24.9毫米)日数占11%左右;大雨(25.O~49.9毫米)日数约占3%;暴雨(≥50.0毫米)日数极少,平均不足1%。各量级降水日数普遍集中于5~9月,以7月份最多(表3-33)。暴雨在5~9月均有出现,但以七八月出现最多(表3-34),可占年总暴雨次数的92%。一次暴雨过程多为1~2天,且主要集中在几个小时之内,连续数天的情况极少。
哈尔滨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10天()963年),但因出现在1月,故降水量不多,仅3.7毫米。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4 3天(1963年)。各季最长连续降水和无降水日数(附表3-35),两者分别出现在冬季和初春。
一日最大降水量≥25.0毫米的最多日数出现在7月,6、8月份次之,全年最多为7天;一日最大降水量≥50.0毫米的最多日数在7、8月各有两天,全年最多为4天(附表3-36)。
4、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哈尔滨各月平均日降水强度的年变化趋势。5~9月间各月平均及最大、最小日降水强度(附表3-37)所示。
据1951~1980年资料分析,哈尔滨曾经出现过的10分钟最大降水量为24.9毫米(1980年7月21日);1小时最大降水量为59.1毫米(1965年7月19日);1日最大降水量为104.8毫米(1952年7月24日)。各月的1日最大降水量(附表3-38)所示。一些特殊行业所需要的各种时段最大降水量值在1980年以前记录不全,(附表3-39)所列为1980~1985年的数值。
5、固体降水
(1)冰雹 冰雹一般降落范围不大,时间较短,常伴随狂风暴雨。哈尔滨每年从3月至10月都有冰雹出现过,但主要集中在5、6两个月,这两个月的降雹日数约为全年总降雹日数的一半。1951~1980年的30年中,3月份只出现过一个雹日(1960年),11~2月无冰雹出现。全年最多冰雹日数为6天,年内最大值发生在5、6两个月,各为3天。年内各月平均及最多冰雹日数(附表3-40)。
(2)降雪与积雪哈尔滨冬季降雪在全年降水中占有重要地位。降雪期一般从10月中、下旬开始,翌年4月中、下旬终止,其间日数为180多天。初雪日期最早为9月24日(1980年),最晚是11月21日(1975年);终雪日期最早在3月30日(1975年),最晚为5月4日(1981年)。但降雪期内降雪日数并不多,一般为30天左右,最多达50天(1980~1981年)。年降雪量平均为63.1毫米(以10月中旬到翌年4月中旬降水量计),占全年降水总量的12.1%。哈尔滨最长连续降雪日数可达10天(1963年1月17~26日),一次连续降雪过程的最大降雪量达36.9毫米(1957年12月17~20日),降雪期中最长连续无降雪日数为13天(1963年3月1日~4月12日)。
哈尔滨积雪期多介于10月下旬到翌年4月上、中旬之间,平均为1 61天,其间的平均积雪日数为105.1天。积雪日数最多的达140天(1976~1977年),最少的仅53天(1974~175年)。哈尔滨降(积)雪期与日数的年内分配见表3~41。年内积雪30厘米的日数极少,平均不足半天,一般出现在12月份。1951~1981年间出现的最大积雪深度达41厘米。各月的最大积雪深度(附表3-42)所示。
6、雾、雾淞、雨淞
(1)雾哈尔滨的雾以辐射雾为主,其次是平流雾。雾在各月均可出现,但以1 0~2月居多,7~9月次之,3~6月最少,市区的雾日多于周围县、市(附表3-43)。雾的持续时间与气候条件有关,一般是干季较短,湿(雨)季较长。在一天里,夜间雾多于白天,且多见于早晨日出前。
(2)雾淞和雨淞 雾淞是积聚在地面物体上的呈针状或粒状的乳白色疏松的冰晶或冰粒,俗称树挂,以物体的迎风面出现最多。晶状雾淞主要由过冷却雾滴蒸发后再凝聚而成,粒状雾淞是由于过冷却雾滴遇到温度很低的物体表面后迅速冻结所致。
雨淞是出现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的一层外表光滑或略有凸起的冰层,俗称冰凌。它主要是过冷却的雨滴降落到土壤或物体表面后冻结而成。
哈尔滨的雾淞和雨淞出现时间及时数(附表3-44)。雾淞主要出现于气温低、相对湿度大的冬季(11~3月),以12~2月最多,一般5~9月不会出现。雨淞主要在2月和10~12月出现,11月最多,3月极少。
三、日照与云量
哈尔滨一年中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明显,可照时数的季节差异较大。一个地区的实照时数并不完全取决于地理纬度,即实照时数除与日照时数有关外,还受当地的云量状况制约。哈尔滨的云量亦随季节有明显变化,与不同季节的气温、湿度等气候要素有关。日照和云量是影响太阳辐射的两个重要因素。
1、日照
哈尔滨年平均实照时数为2 641.O小时,夏季多,冬季少,春、秋介于二者之间,但年内变化幅度小于可照时数的变幅。冬季由于气温低、湿度小、天空云量少,此时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之百分比)很大,2月份高达67%。虽然白昼时间较短,但11~3月的总日照时数仍可占全年的34%左右。夏季由于多阴雨日,日照百分率反而减少,7月只有53%,该月的实际日照时数比五六月均低(附表3-45)。
哈尔滨历年的年日照时数最大值为2 878.9小时(1978年),最小值为2315.7小时(1 968年)。月日照时数最大值为327.7小时(1975年8月),最小值为87.3小时(1985年1月)(附表3-46)。月日照时数最大值一般都不在夏至日所在的6月,这主要与6月份夏季风开始到来,天空云量增加,日照百分率减小有关,说明夏半年月日照数的长短受云量影响明显。
2、云重
云量是衡量云对天空掩蔽程度的指标,以成数计。哈尔滨年平均总云量介于东部山地和松嫩平原的西部之间,一般在五成左右。这除与气温、降水、空气湿度等气候要素有关外,也明显受到地形条件的影响。哈尔滨夏半年的晴天日数远较冬半年少,两季相差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哈尔滨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成云机会少。而夏季在暖湿的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下,水汽条件好,有利于云的形成。春、秋两季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云量较冬季大,较夏季小(附表3-47、3-48)。
四、气压与风
1、气压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大气重量,单位为百帕(hpa,1百帕等于1毫巴)。不同高度上的气压值不同,一般高度越高,气压越低。气压的高低亦受季节变化影响,但差异不大。哈尔滨的气压一般冬季高,夏季低(附表3~49)。
哈尔滨近地面层各等压面在不同季节的高度(附表3-50)所示。各季节气压随高度的变化程度不同:气压每降低1百帕,冬季(1月)高度约升高9.9米,春季(4月)约升高11.3米,夏季(7月)约升高12.2米,秋季(1O月)则约升高10.9米。四季当中以冬季气压随高度下降的幅度最大,夏季最小,春、秋居中(附表3-51)。
2、风
(1)风的各季分布作为一种空气水平流动现象,风对热量和水分的输送起着重要的作用,且直接影响着天气的变化。
哈尔滨季风气候明显,盛行风随着季节而发生变化,这与冬、夏两季大气环流特征和特定的地形条件影响有关。
哈尔滨年平均风速为4.1米/秒。冬、夏两季风速偏小,春、秋两季因处于冬、夏季风的交替时期,风速一般较大,尤以春季为多大风季节,四、五两个月的平均风速均在5米/秒以上(附表3-52)。年最大风速出现在5月份,风速为26.0米/秒(1976年5月24日)。年内的大风(≥5级)日数也以春季为多,四、五两个月平均大风日数均在10日以上。最多大风日数4月份为21.O天,5月份为21.5天。隆冬季节各月大风日数较少,12~2月3个月的平均大风日数仅占全年大风日数的7.1%。≥8级的大风日数以5月份最多(13天),12月份最少(3天),全年最多为76天(1958年)。
哈尔滨累年各月出现最大风速时,其风向主要是西风和偏南风。各风向的平均最大风速也以偏西风的风速为大,风速均在20米/秒以上,且集中出现在四五月份(附表3-53)。
(2)风向及频率冬季,大陆冷高压中心在蒙古共和国境内,哈尔滨处于冷高压东部,盛行偏西风和西北风。当冷高压南移,中心位于华北时,哈尔滨处在其东北部,故多西风或南风。此外,当东北气旋发展或东移时,哈尔滨经常处在气旋的暖区中,故亦多西南风或西风。春季大陆回暖,蒙古冷高压断裂、减弱或东移入海,其中心稳定于黄海上,我国东北地区变成低压区,而且形成南高北低的气压场。当西来气旋发展加深时,常造成持久的偏南大风。这种气压场形势以及松嫩平原的地形影响(即所谓的狭管效应)导致了哈尔滨春季的偏南大风天气,加速了地表水分的蒸发与蒸腾,故易形成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夏季全省均在东北低压控制之下,哈尔滨处在低压东南部,多南风。秋季大陆热低压逐渐消失,西伯利亚冷高压势力增强、南侵,于是时常有冷空气暴发南下。每当冷高压东移入海加强时,常出现与春季相类似的南高北低的气压形势,哈尔滨风向偏南。
哈尔滨各月最多风向及其频率以及各月风向的平均频率(附表3-54、3-55)。
(3)大风日数与最大风速 一日内出现5级风时,该日称为大风日。哈尔滨大风日数和历年最多大风日数(附表3-56、3-57)所示。
哈尔滨最大风速及其风向、各风向的最大风速及全年各风向的最大风速分布状况可分别(附表3-58、3-59)反映出来。
(4)、风随高度的变化
因受地面摩擦作用的影响,一般贴地层的风速很小,风向多变。据1980~1 986年07时风速资料和1986年风速、风向资料分析,哈尔滨低层风的风速、风向垂直变化有如下特征:
①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1月:0~300米之间风速明显增大;300~900米稍有增大;900~1350米稳定不变。
4月:0~600米之间风速明显增大;600~900米反而减小;900~1350米保持不变。
7月:0~300米之间风速明显增大,300米以上基本不变。
10月:0~3O0米之间风速明显增大,300~600米稍有增大,600~900米稳定不变,900~1350米又有增大趋势。
总之,哈尔滨地区300米以下各月风速均随高度升高而增大,变幅约为4~8米/秒。300米以上则各月不同,表现为风速有增有减,变幅明显减小。
②风向随高度的变化在0~900米气层中,冬季(1月)愈向高空西北风愈明显,而夏季(7月)则不明显。且风向多变,以东风、东南风稍多。春、秋(4、10月)两季为西南、西北风交替,春季多西南风,秋季多西北风(附表3-60)。
五、湿度与蒸发
1、湿度
湿度的大小取决于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通常以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比湿、混合比和露点温度等表示。湿度是重要的气象因素,它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们的生活、身体健康等均有密切关系。这里仅以水汽压和相对湿度两个指标来反映哈尔滨的湿度特征。
(1)水汽压 水汽压是大气中水汽的压力,与大气中水汽含量成正比,单位为百帕(hpa)。
哈尔滨水汽压的季节变化与气温季节变化趋势一致,1月最小,7月最大。
水汽压的逐句变化:冬季旬值最小,夏季旬值最大。与相对湿度相比,除冬季由于气温太低而相对湿度大外,其它季节两者变化趋势相似。
水汽压的日变化很小,各季日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冬季(1月)14时最大,2~8时或20时最小。春季(4月)、夏季(7月)和秋季(10月)多是8时最大,14时最小(附表3~61)。
(2)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大气中实际水汽压力和该温度下饱和水汽压力之比,其值大小决定于温度的高低和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哈尔滨夏季降水集中,空气中水汽充沛,绝对湿度的增加超过温度升高的影响,相对湿度最大,七八月份多达77-78%。冬季绝对湿度虽小,但气温太低,相对湿度也偏大。春季少雨多风,日照充足,气温上升迅速,绝对湿度增加很少。同时由于春季多大风,空气扰动强,水汽上传快,也使近地面层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很快减少。所以此期间相对湿度最小,四五月份仅为51%左右。年相对湿度的极小值也出现在春季,多在5%以下,甚至为零。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哈尔滨四季的日变化趋势相似,均为夜间大,白天小。最大值除冬季(1月)出现在清晨外,其它季节都出现在夜间20时或2时。最小值全部出现于14时或15时左右。变速最快的是在白天,日出后到中午减小迅速,在最高气温出现前后达最小,此后相对湿度突然增大,日落后增加速度减缓,一直到次日2时(或当日的20时)达最大。各季相比,24小时内以春季(4月)为最小。除早8时外,夏、秋季(7、1O月)均大干冬季(1月)。除2时外,秋季(1O月)大干夏季(7月)。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趋势相反。以7月为例,2时气温最低时,相对湿度最大,14时则与此相反
哈尔滨相对湿度随高度的变化(附表3-64)。总的趋势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唯4月600~900米间稍有增大。随着高度的增加,相对湿度减小的幅度逐渐变小,尤以10月明显。在0~300米高度内,相对湿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的幅度最大,其中10月平均每100米减小5.2个百分点。其次为1月、7月和4月,减小幅度分别为1.5、1.2和O.7个百分点。
2、蒸发
这里引用的蒸发量值是气象部门采用蒸发皿所观测的水面蒸发值,它远远超过自然陆面的蒸发量(包括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
哈尔滨的蒸发量及年内变化(附表3-65)。蒸发量的年内变化趋势与气温相似,只是最大值不在7月,而是在5月。5月,以后缓慢减小,到1月达最小,2月以后又迅速增大。各月及全年蒸发量显著大于同期降水量,只是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年蒸发量几乎是年降水量的3倍,5月差异最大,竟达近8倍。
六、地温与冻土
1、地温
哈尔滨地面温度夏高冬低,年内略呈正弦曲线变化。月平均地面温度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20.3℃。月平均地面温度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为26.5℃。地面温度年振幅为46.8℃,年平均地面温度为5.1℃(附表3-66)。
哈尔滨平均地面最高温度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为44.5℃。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7.8℃。地面平均最高温度的年振幅为52.3℃,年平均最高地面温度为20.4℃(附表3-67)。年极端最高地面温度曾达到65.2℃(1976年7月19日)。
哈尔滨平均地面最低温度的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27.9℃。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为17.1℃。地面年平均最低温度的年振幅为45.0℃,年平均最低地面温度为-4.4℃(附表3-68)。年极端最低地面温度曾达到-41.0℃(1958年1月2日)。
哈尔滨地中温度的年变化振幅随深度增加而减小(附表3-69),地面温度年振幅为46.8℃,20厘米深处为32.90℃,40厘米深处 为27.4℃,80厘米深处为21.9℃,160厘米深处为13.2℃,320厘米深处只有7.4℃。地温的垂直梯度冬、夏较大,春、秋较小。1月份地温垂直梯度为26.2℃/320厘米,7月份为22.O℃/320厘米,4月份为5.6℃/320厘米,10月份为3.3℃/320厘米。
2、冻土
哈尔滨土壤表层稳定冻结约始于1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下旬开始稳定解冻,无常年冻土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冻结和解冻的时间也向后推移。从地面至30厘米深处,土壤冻结时间相差可达半个月左右(附表3-70)。年最大冻土深度为205厘米(1981年3月4日)。
哈尔滨各月上、中、下旬末日冻土深度(附表3-71)。
七、城市小气候
城市是人口和人类社会生产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积极的场所,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气候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城市小气候主要是城市人类活动的产物。
比较哈尔滨市中心区(马家沟机场、市政府等地)和市郊区(东香坊黑龙江省气象台)以及附近县市(呼兰、阿城)的部分气候资料,可以看出城市的生产生活对哈尔滨市小气候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日照相对减弱
哈尔滨市人口密集,工厂、家庭和机动交通工具等排出的大量烟尘和来自地面的粉尘杂质直接影响日照和太阳辐射量,这种影响尤以冬半年明显。由于冬半年大气层结较稳定,哈尔滨近地面逆温层较厚,致使低层空气中的尘埃等物质不易向高空扩散,常聚集在逆温层下。此外冬季太阳高度角小,阳光透过大气层的厚度大,因此受大气中粉尘物质的影响也最大。比较近几年的有关资料可见(附表3-72),大气中污染物的增加明显导致日照时数和太阳直接辐射量减少,散射辐射量增多,总辐射量减少。此外,从多年平均情况看,市郊区(东香坊)的日照时数比周围县市(呼兰、阿城)少,尤其在冬季相差显著(附表3-73)。
2、热岛效应明显
由于城市下垫面性质影响和城市内大量人为热的释放,哈尔滨市中心区的气温比郊区高。这种热岛现象亦以冬季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冬半年大气层结稳定,低层大气中热量上传作用较夏半年明显减弱。
据韩承印等分析,以温度最高的测点--道里十二道街为热岛中心,以温度最低的测点--双榆树为郊区代表点,则热岛中心与郊区的平均温差可达3℃左右。此外,比较马家沟(靠近市中心,但周围较开阔)和双榆树(郊区)之间温差的日变化,可反映一日内热岛效应的强弱变化。
1980年4月14~15日的热岛变化,时为晴天,热岛于1 4日日落时形成,15日日出减弱直到最后消失,午夜至日出前热岛效应最强。1980年1月24~25日的热岛变化状况,当时,夜间风小,热岛以22时为最强,马家沟与双榆树之间的温差达5.5℃。马家沟与东香坊(气象台)1985年1月1日气温日变化,可见除12~16时郊区气温稍高外,其余时间城区的气温均高于郊区,尤其在午夜时分突出。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可远及周围县市,从(附表3-74)可见:在一日内,7~18时、19~6时两时段的平均气温均是城区高于郊区,郊区多高于周围地区。其中19~6时更显突出。(附表3-75)为东香坊(气象台)和呼兰、阿城的月平均气温及其变化,可见郊区多数月份的平均气温高于周围县市,冬半年(10~2月)更为明显,年平均气温则可高出0.2~0.3℃。郊区的高温日数也比周围县、市多(附表3-76),日最高气温≥35℃的初终间日数相差更多,东香坊比呼兰多1.8天,比阿城多4.2天。低温日数较周围县、市明显偏少(附表3-77),尤以日最低气温≤-30℃的初终间日数突出。
热岛效应的年变化可由郊区与周围县、市平均温差的年变化说明,年内除5月、7月的平均气温和6月、9月的平均最高气温以外,其余各月郊区的气温均较周围县、市高,尤其1月、2月相差最大,10~12月次之。此外,平均最低气温的温差大,平均最高气温的温差小,说明冬季和夜间由于人为排放的热量多,城市热岛效应最为明显。
近几年来,哈尔滨城区与郊区气温变化的总趋势相似,但城区升温幅度增大,降温幅度减小。年平均最低气温明显升高,1 966~1975年平均为-2.3℃,1976~1985年则为-1.7℃,两者比较升高了0.6℃,尤其冬季的12月份升高幅度大,为1.2℃,而夏季的7月只升高0.2℃。近10年内,城区的年平均最低气温比郊区高2.7℃,其中7月份高3.0℃,1月份竟高达4.2℃,可见哈尔滨的热岛效应有日益增强的趋势。
3、云、雾、降水量增多
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了低层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城市中的高大建筑物也对降水系统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加之城市空气混浊,大气中凝结核含量大等,都导致城市区的云量、雾日及降水量等明显多于周围地区(附表3-78)。
郊区的低云量和阴天日数(按低云量)均比周围地区多,尤其阴天日数全年可多出6.6~7.9天。郊区的年平均雾日数为15天(市中心区更多),明显多于呼兰和阿城,雾日在1天以上的月份长达9个月(7~3月),而阿城则为6个月(7~12月),呼兰仅1个月(11月)。
郊区的降水量也比呼兰、阿城略多,尤以冬季的1~3月明显。且由于城区的热力对流强盛而多暴雨(郊区年暴雨日数为0.5天,阿城仅0.2天)、多冰雹(郊区雹日为2.8天,呼兰为2.O天,阿城只有1.9天),冬季降雪日数也多于周围县、市(郊区为33.1天,呼兰为24.8天,阿城为29.9天)。此外,哈尔滨城区与郊区相比还具有大气能见度差、平均风速小、蒸发量少、空气湿度低等特点,这些均与城市的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
4、局地环流复杂
城市对风的影响有热力和动力两个方面。热力作用使近地面层气流上升,周围气流补充形成局地环流,有人对此称热岛环流。高大建筑物还可改变低空气流方向,致使风向多变,局地湍流现象明显。
比较城区与郊区风的差异可见如下两个特点:
(1)城区(以马家沟为代表,尽管其周围较开阔,代表性不好)的风速比郊区(气象台)偏小(附表3-79),静风的频率明显大于郊区(附表3-80),而小风的频率却小于郊区(附表3-81)。
(2)两地静风与小风总频率的差值恰好正负各半,即静风、小风总频率在城区与郊区基本相同(附表3-82)。
风在城区与郊区间表现出来的上述差异说明,由于城市建筑物的阻挡作用,>2米/秒的风在城区趋于减弱,≤2米/秒的风(不包括静风)在城区趋干加速。
瞬时风受局地地形及其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因而变化也大,虽然城区、郊区与周围县、市有一定差异,但无明显规律可寻。一般说来,城市有时的局地风是很强的。
由于城市市区温度比郊区高,较暖的城区空气上升,四周较冷的空气流向城区补充,特别是当大范围水平气流微弱时,可在城市及其周围形成显著的小型风系。1980年1月24日夜间出现强热岛效应时的局地风向(此时气象台为静风),说明热岛可引起明显的辐合气流。该热岛中心不在道里十二道街,即热岛中心重合,而是偏向南岗方向。
页码: 76-1376
附件: @01LG00E3.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076
[RECORD: 29/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三篇 气候
节名: 第二章 物候
页码: 137a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137a
[RECORD: 30/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三篇 气候
章名: 第二章 物候
节名: 第一节 物候与自然历
正文:
物候是指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包括农作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其它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所呈现出的有规律的变化特征。物候对于标示季节、指示农时以及预报天气等均有重要意义。
黑龙江省气象研究所农业气象试验站对玉米、大豆进行物候观测,得如下结果:(附表:玉米、大豆)
1980~1985年对阿城的小麦、玉米、高粱进行物候观测,得如下结果:(附表)
哈尔滨植物园根据1963~1984年间观测的大量物候资料,按照野生植物物候的指示性发育期并参照作物物候及气象观测记录,确定了哈尔滨的自然历(附表3~83)。此自然历反映了哈尔滨地区的一些植物的生命活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对指导农业、林业生产和城市园林绿化以及对植物的引种驯化等都有重要参考意义。
页码: 137b-145
附件: @01LG00E2.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137b
[RECORD: 31/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三篇 气候
章名: 第二章 物候
节名: 第二节 物候季与农(林)事
正文:
物候变化可以客观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依据物候资料划分的物候季对于指导当地的农(林)事活动更具有地方性和实用性意义。根据哈尔滨地区的物候资料,参考竺可桢提出的划分物候季的平均温度标准,哈尔滨市区的四季可分为11个季段(附表3-84)。
一、春季
从4月4日起到6月11日止,共69天。整个春季的迎春物候是杨、柳、榆、槭的芽膨大、开放和开花始期。送春物候是杨、柳、榆的果实成熟。此期间是苗圃整地、播种至幼苗出土阶段,是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可进一步划分为初春、仲春和季春三个季段。
初春:是由冬季进入春季的过渡时期,时间由4月4~12日,共9天。日平均气温为3~5℃。土壤解冻,早春开花的树木萌动发芽。入春的指示植物家榆此时花芽膨大(平均日期为4月4日±18天)。气温变化幅度大,初春来临迟早不一,早晚偏差均为20天左右。此时乔木和灌木陆续萌动发芽,以家榆芽萌动最早,以后东北连翘、刺梨(刺李)、紫丁香芽开始膨大。
农(林)事活动为清林、整地、冬藏种子的出窖或催芽处理,准备播种、育苗和植树造林。
仲春:时间为4月13~29日,共17天。日平均气温为5~10℃。指示植物旱垂柳此时芽开放(平均日期为4月18日±7天)。东北连翘开花始期(平均日期是4月23日±6天)。
农(林)事活动为苗圃整地、施肥、做床、土壤消毒、播种、移苗,园林绿化、植树造林开始。
季春:从4月30日~6月11日,共43天。日平均气温为10~19℃。季春是植物开花始期和盛期。指示植物东北连翘此时正值开花盛期(平均日期为4月25日±6天),糖槭开花始期(平均日期是4月30日±10天),山梨开花期(平均日期为5月1日±9天)。
农(林)事活动为继续植树造林,苗圃播种,新植树的灌水和抚育管理,采收杨树、柳树及榆树种子。
二、夏季
从6月12日至8月30日,共80天。气温升高,但少酷热,早、晚凉爽,空气湿润,是南方游客旅游避暑的最佳时期,本地蔬菜、水果生产盛季。分为初夏和季夏两个季段:
初夏:时间是6月12日~7月28日,共4 7天。日平均气温多在19~24℃之间。指示植物紫穗槐此时为开花始期(平均日期为6月18日士6天),太平花(北京山梅花)开花始期(平均日期是6月18日±4天)。此时桑树、松东锦鸡儿、黄槐(树锦鸡儿)、小叶锦鸡儿、白桦果实陆续成熟。
农(林)事活动为田间、林地抚育管理,两遍铲趟,采收树木种子和防治病虫害等。
季夏:从7月29日~8月30日,共33天。日平均气温在24~19℃之间。指示植物榆叶梅此时果实成熟(平均日期为7月29日±4天),山楂果实、东北连翘果实相继成熟。
农(林)事活动为大田后期管理,防治病虫害。
三、秋季
从8月31日起到9月30日止,共31天。为农作物收获期,秋菜收贮期和林木种子采收、晾晒调剂期。分为初秋、仲秋和季秋三个季段:
初秋:时间为8月31日~9月7日,历时8天。日平均气温在19~16℃之间,指示植物金银忍冬此时果实成熟,颜色鲜红(平均日期是9月1日土14天),玉米、谷子、大豆相继成熟。
农(林)事活动为准备作物收割,采收树种并调剂、晾晒。
仲秋:从9月8~23日,共16天。日平均气温为16~13℃。指示植物山荆子(山丁子)果实成熟(平均日期是9月9日±17天),糖槭叶子开始变色(平均日期为9月1O日土8天),东北连翘叶子开始变色(平均日期为9月12日±12天),花秋、鸡树条荚(佛头花)果实相继成熟,白桦、核桃等树种的叶子开始变黄,暖木条荚果实开始熟落。
农(林)事活动为农作物收割,树木采种工作继续进行,开始清理枯枝落叶,压绿肥。
季秋:时间是9月24~30日,共7天。日平均气温为13~1O℃。指示植物糖槭叶此时全部变色(平均日期为9月28日±7天),榆叶梅叶全部变色(平均日期为9月30日±8天),桑树叶全部变色(平均日期为10月1日±12天),鸡树条荚开始落叶,核桃楸、黄槐叶全部变色。
四、冬季
从10月1日至翌年4月3日,历时185(186)天,是一年中时间最长、最寒冷的季节。可进一步划分为初冬、仲冬、季冬三个季段:
初冬:时间从10月1~20日,共20天。日平均气温为10~5℃。指示植物核桃楸此时为落叶末期(平均日期为10月4日±10天),桑树落叶末期(平均日期是1O月9日士14天),东北连翘、家榆叶全部变色,黄槐、山楂、榆叶梅叶全部脱落。
农(林)事活动为打场,积肥,苗木越冬假植,驯化树木的防寒,种子晾晒、调制、入库贮备。
仲冬:从10月21日~11月3日,历时14天。日平均气温为5~O℃。指示植物鸡树条荚此时为落叶末期(平均日期是10月21日±9天),刺榆落叶末期(平均日期为10月21日±8天),小叶锦鸡儿、落叶松、玫瑰叶全部落地。
农(林)事活动为继续打场和积肥,树木种子、苗木冬藏入窖,冬藏秋菜入窖。
季冬:时间为11月4日至翌年4月3日,长达151(152)天。日平均气温为O~-20℃~3℃。此季段气候严寒,以江河封冻标志严冬开始。指示植物梓树果实宿存于树上,长达五个半月,至入春时果实开裂,种子随风飘落(平均日期为4月2日±8天)。季冬结束的另一指示性物候特征为野草返青(平均日期是3月31日±8天)。
农(林)事活动为积肥,送粪,整修农机具,精选和交换种子,准备春播。
页码: 145-149
附件: @01LG00E1.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145
[RECORD: 32/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三篇 气候
节名: 第三章 气候变化
正文:
气候变化涉及的时间尺度很大,可包括几十、几百、几千、几万年甚至更长时间。哈尔滨前第四纪地质时期的气候应与较大范围的背景气候一致,因此地无翔实资料,故参考全省乃至东北地区的气候变迁状况。第四纪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有由钻孔所得的古生物化石和孢粉资料,其变化特征在前文中已有所涉及(见第二篇·第一章中第四纪气候演变的影响部分)。这里所述仅为哈尔滨历史时期和近(现)代时期气候变化的一般状况。
页码: 149a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149a
[RECORD: 33/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三篇 气候
章名: 第三章 气候变化
节名: 第一节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概况
正文:
历史时期(又称冰后期)的气候变迁是指近一万年以来,尤其是近数千年以来到近(现)代通过仪器进行气象观测之前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
距今7 500~5 000年间,哈尔滨气候条件最好。约在6 500年前形成的黑土层是气候正向演变的重要证据。与此同时,松花江中下游的云杉、冷杉已逐渐退居到现在的小兴安岭山地,而且雪线上升,冰缘退缩。到距今2 700年后,哈尔滨气候也较温暖。在白金堡文化(松嫩平原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一种用蓖点纹组成的蝉纹,这种蝉是一种温带动物,现已南迁沈阳一带,可见当时气温约与现在的沈阳地区相近。
有关哈尔滨地区乃至黑龙江气候变化的历史记载很少,但由于气候的变化一般都是较大范围的现象,所以哈尔滨地区历史上的气候变化状况也可以从周围其它地区的有关记载中得到反映。
公元5世纪至6世纪末,哈尔滨的气候具有冷、湿特征。当时居住在松花江中下游的勿吉人向中原王朝进贡是乘船逆难水(今嫩江)而上,至太儿河(今洮尔河)把船沉没再登陆南行。现今的洮尔河入嫩江处水量很小,不能行船,可见当时雨量丰沛,气候湿润。
7世纪末至10世纪初,居住在松花江中下游的黑水靺鞨人给唐王朝的贡品中有鱼牙绸和朝霞绸,说明当时的气候适宜饲养柞蚕,较现在的气候温暖湿润。
10世纪初至13世纪初,哈尔滨气候转冷。当时"北室韦分为九部落,其渠帅号乞莫贺咄。气候寒冷,冬则入山,居土穴中,牛畜多冻死"。"地多积雪,惧陷坑井,骑木而行"。那时的江河冻结期及开化期分别较现今约早和晚半月有余。尤其是1 2世纪初到13世纪初,气候不仅寒冷,而且干旱。据当时长居黑龙江地区的宋代使臣洪皓所记:"冷山距今主所都仅百里,地苦寒,四月生草,八月已雪,穴居百家"。据考,冷山在今五常县韦河境内,这里现在3月草发芽,9月始降雪,由此可见当时之冷。此外五常拉林河一带当时“终日之内山无一寸草,地不产泉,携水以行”,说明当时极为干旱,与现在的气候条件相差甚大。
13世纪末到14世纪中期,哈尔滨的气候稍有转暖,但气温仍然很低。史料记载:"元世祖谓哈喇八都曾日'乃颜故地日阿八剌则忽者产鱼,名其城曰召州,汝往为宣慰使'。既至,定市里,安民居,得用牛鱼九尾皆千斤来献。"元代召州在今肇东市八里城古城址处,牛鱼为现今盛产于黑龙江的喜冷水、深水鳇鱼,反映当时松花江有大量鳇鱼生存,水温较现在低。
15世纪初,哈尔滨及其附近地区气候一度变得干旱。元代时期安达一带的许多湖泡到明代初期大都干涸、碱化。
17世纪初黑龙江省气候转冷,当时的"黑龙江及松噶里乌喇河(今松花江)俱于每岁九月始冰"。17世纪5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气候均急剧转冷,哈尔滨地区也不例外。这一次寒冷气候期一直持续到17世纪末。
18世纪初黑龙江省气候稍有转暖,但至二三十年代又开始转冷。据龚高法等的研究,当时山杏的花期比现在晚10天以上。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黑龙江省的气候比较暖和,春季物候期约与现在相近。至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开始转冷,"松花江每岁十月坚冰,可行重车。虽然极寒,向阳处终有冰孔"。龚高法等研究当时松花江解冻比现在晚8~9天。该寒冷时期一直持续至19世纪末。
页码: 149b-150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149b
[RECORD: 34/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篇名: 第三篇 气候
章名: 第三章 气候变化
节名: 第二节 近(现)代气候变化
正文:
这里所说的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是指哈尔滨自1909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的气候变化,也可称为近百年的气候振动。
一、近(现)代冷暖变化
哈尔滨从1909~1988年年平均气温的逐年变化如图3-43。总的变化特点是比较稳定,略呈上升趋势,累年平均值为3.4℃,最高为5.3℃(1975年),最低值仅1.6℃(1915年)。5~9月间气温的年际变化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相反现象。其冷暖变化时段大体是:1909~1918年冷,191 9~1933年暖,1934~1942年偏冷,1943~1955年暖,1956~1968年正常,1969~1974年冷,1975年以来有变暖趋势。为了具体比较冬、夏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差异,这里分别统计了每10年的全年及冬(11~3月)、夏(6~8月)气温距平的平均值(附表3-85),绘制了平均气温的变化规律。
可见就每10年的平均值而言,年平均气温在1909~1948年间均偏低,尤其是1909~1918年最低。1949年至现在普遍偏高,其中70年代正常,80年代最高。这期间冬、夏气温变化存在着显著差异:冬季气温与年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只是变幅增大,尤其近10年明显升温,显著变暖。夏季气温变化与此不同,1909~1918年明显低温。1919~1958年间,除1929~1938年平均为正常外,其余每10年平均都偏高,20年代最高,50年代次高,60年代至今均低于平均值,只是近10年有所回升。从各年代几个时段的平均气温值(附表3-86)可见,近40年(1951~1988)来年平均气温偏高O.3℃,冬季气温增高0.6℃,夏季气温偏低0.2℃。尤其是80年代以来,冬季气温明显升高,夏季气温变化不大。
夏季(6~8月)气温的逐年变化较大,且具有冷、暖期之分。在冷期内,平均2~3年可出现一次夏季低温年,还常发生持续一二年的低温冷害,有的低温冷害可长达三年之久,这种低温冷害年多集中出现在1918年以前,及1934~1 945年和1956~1972年间。冷害多次发生的现象称"冷害群",其出现间隔约为10~15年。夏季气温距平和低温冷害年统计(附表3-87),此表中的低温冷害年只是根据夏季(6~8月)气温距平值确定的。与实际情况有些出入。哈尔滨1909~1985年实际上共出现低温冷害年25次(年),约占总年数的32%(附表3-88),其中较重的低温冷害年有1911、1912、1913、1914、1940、1957、1964、1969、1971、1972、1976、1983年共12年,占总年数的11%以上。
1951~1985年间,哈尔滨四季气温的年际变化亦很大,其中冬、春两季气温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夏、秋两季,以冬季变幅最大,夏季变幅最小。在统计年份内还有许多年的冬季与春季、夏季与秋季气温变化趋势相反,即冬季气温偏高则春季气温偏低,夏季气温偏低则秋季气温偏高。这里还统计了1951~1985年间1、4、7、10月的月平均气温距平正、负值每5年内各自出现的年数,(附表3-89)所示:近三十几年来,哈尔滨春季(4月)、夏季(7月)气温偏高年少于偏低年,秋季(1O月)、冬季(1月)气温偏高年多于偏低年。其中:1951~1955年四季偏暖,冬季最暖;1956~1960年夏、秋、冬三季偏冷,以夏季最为明显;1961~1965年春、夏季偏冷,秋季多暖;1966~1970年春、夏、冬季暖年稍少于冷年;1971~1975年夏、秋、冬多暖,夏季最暖;1976~1980年秋、冬季稍多暖,春、夏季相反;1981~1985年春、夏、冬三季稍冷,秋季全暖。在1951~1985年期间,秋、冬季偏暖年多于冷年,尤以秋季明显,而春、夏季相反,冷年稍多。
据波谱分析,哈尔滨的气温变化还存在着显著的22年准周期变化特征及14年、7年和3年左右的小周期振动现象。
二、近(现)代干湿变化
哈尔滨1909~1988年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总的趋势是30年代降水量最多,年变幅也最大。70年代降水量最少。其它时段基本上是多、少雨年交替出现,年际变化不大。最多年降水量为1041.O毫米(1932年),次多年降水量为81 7.7毫米(1 940年)。最少年降水量仅有353.2毫米(1933年),次少年降水量也只有353.9毫米(1975年)。最多年降水量几乎是最少年降水量的3倍。近80年内,连续多雨或少雨的现象不多。比较明显的多雨年有1915、1932、1940、1957和1985年;比较明显的少雨年是1919、1925、1933、1958、1962、1967、1973~1976和1978、1979年。经统计分析,哈尔滨降水量存在22年、3年的准周期。
通过对全年及冬(10~4月)、夏(5~9月)半年降水量的每10年距平平均值(附表3-90)及降水量百分率11年滑动平均值分析发现:夏半年(5~9)降水量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相当一致,其多、少雨期大致如下:1909~1918年正常;1919~1928年正常稍少;1929~1958年多雨,其中30年代最多,50年代正常;1959~1978年少雨,尤以70年代最少;1979年以来降水量显著增多。冬半年(1O~4月)降水量变化趋势与前不同:1909~1958年间的50年中,每10年的平均值都多,其中1909~1928年正常,1929~1938年稍多,1939~1948年最多,1959年以来的近30年则明显偏少。
50年代以后,哈尔滨四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夏季(7月)变幅最大,尤以1951~1960年间突出,最大量达310.2毫米(1952年),最小量仅73.4毫米(1954年)。冬季(1月)变幅最小。春(4月)、秋(1O月)两季则介于前两者之间,其中约有1/3的年份春、秋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相反,即春季多则秋季少,春季少则秋季多。此外,1951~1988年间降水量的平均值比1909~1988年间降水量的平均值偏小,而1981~1988年平均值除冬半年外,夏半年及全年降水量都比1909~1988年间同期降水量明显增多(附表3-91)。
根据年降水率(逐年降水量与历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的大小可确定哈尔滨各年降水的丰、缺等级。其标准是:年降水率<40%为枯水年,40~79%为缺水年,80~11 9%为平水年,120~160%为丰水年,>160%是大水年。近80年来哈尔滨无枯水年,大水年只有1年(1932年),丰水年为9年(占11.6 %),缺水年共有1 4年(占18.2%),其余均属平水年。不同时段丰缺水年的分布为:1909~1929年缺水年多,占23%;1930~1963年丰水年多,占21%;1964~1979年缺水年明显增多,占44 %;1980年以来平水偏丰水年居多。
降水量明显减少或增多往往会成旱致涝。关于哈尔滨及其附近地区的旱涝,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年限可上溯到1312年,有较为连续的记载则自1746年开始,1800年以后的记载从未间断。据全国统一划分的旱涝等级标准(一级为涝,二级为偏涝,三级为正常,四级为偏旱,五级为旱),哈尔滨地区20世纪以来的历年旱涝等级状况(附表3-92),其年际变化规律是:1909~1917年多涝,且多连涝;1918~1927年多旱;1928~1932年多涝;1933~1939年不明显;1940~1950年多旱;1951~1962年多涝,亦多连涝;1963~1979年明显多旱,突出连旱;1980年以来偏涝。哈尔滨近百年(1880年以来)共出现15次明显旱年(年段):1882~1883、1893、1904、1916、1919、1925、1933、1945、1947、1949、1954、1959、1967~1968、1970、1975~1979年。共出现12次明显涝年(年段):1888、1896~1897、1910~1915、1917、1932、1934、1940、1956~1957、1960~1962、1972、1981和1985年。
综合哈尔滨地区本世纪以来气温和降水(主要指夏半年)的年际变化状况,依据各个时期冷、暖及干、湿特点,可将哈尔滨地区近80年来的气候变化大致分为7个不同时段,各时段的气候特征有较显著差异,由此便可粗略地反映出哈尔滨近(现)代气候变化的总体状况(附表3-93)。
三、气候年表
这里收录的哈尔滨地区(包括呼兰、阿城及附近地区)气候年表是根据20余种历史文献及有关调查材料汇集而成,主要反映哈尔滨地区历史上的灾害性气候及其影响。
1312年:6月,宋瓦江(今松花江)溢。
1330年:宋瓦江溢,民无鱼可食。
1746年:呼兰地方50座官庄内有8座官庄耕地禾苗被河水淹没。
1749年:呼兰水灾。
1750年:呼兰水涝。8月松花江溢,呼兰城136户被淹,灾民借粮。
1751年:无大灾。
1752年:大有年(即丰收年)。
1756年:呼兰水灾。
1757年:哈尔滨、呼兰夏令抗旱。7月26日大雨至8月初落霜,以致禾稼成灾,秋收仅三分。
1763年:呼兰秋7月蝗。
1765年:呼兰秋大水,涝灾。
1766年:呼兰旱灾。
1774年:大有年。
1800年:呼兰等地严重霜害。
1801年:哈尔滨水灾。
1802年:哈尔滨、呼兰夏多雨。
1805年:夏秋涝情。
1806年:松花江多水。
1807年:夏旱成灾。
1808年:少雨有旱情。
1810年:呼兰秋多雨。
1813年:哈尔滨夏少雨。
1817年:呼兰夏旱灾、秋早霜,禾稼成灾。
1819年:大有年。
1820年:呼兰秋大水,收成六分。
1823年:秋涝,禾稼被淹。
1825年:夏亢旱。
1828年:呼兰夏涝秋被淹,收成二三分。
1831年:呼兰欠收,暂缓兵粮。
1833年:大有年。
1835年:贷呼兰被灾户口粮,缓交前借银谷。
1937年:狂风暴雨,收成均减。收成仅六分。
1813年:呼兰收成六分。
1811年:夏秋多雨,水溢。
1815年:呼兰秋大水,涝灾。
1818年:呼兰欠收,屯田积欠银两。
1819年:呼兰水灾。
1878年:呼兰秋雨成涝。
1882年:夏旱。
1883年:春、夏亢旱。
1884年:呼兰7月大霜,被灾七分。
1887年:春旱秋潦,重以雹灾,免灾民课赋两年三年有差。接济旗丁粮银。
1888年:春旱,秋江河水涨,又加雹霜,受灾不一。
1889年:春大风,秋早霜,欠收。
1893年:旱成灾。
1894年:夏少雨成旱,秋阴雨,收成六分。
1895年:7月大雨十余日,水涨。从呼兰到哈尔滨60里皆水。
1896年:春、秋雨,松花江7月暴涨,沿岸农田被淹。
1897年:呼兰夏秋大水。
1898年:松花江水涨,哈尔滨市道里和道外部分街区被淹没。
1899年:9月,松花江溢,"自哈埠北岸以达呼兰间尽成泽国"。"高粱仅能见穗,灾害之重,当想可见"。
1901年:呼兰被水灾。
1903年:呼兰收成五六分。
1904年:大旱,呼兰收成五六分。
1905年:哈尔滨春、夏多雨成涝。
1909年:夏季低温。呼兰秋大雨成涝,冬大雪五六尺。秋7月缓征呼兰府所属大房贝、薄荷台各屯被灾民租赋。8月连日暴雨,松花江溢涨,傅家甸局部江岸破堤。
1910年:夏季低温涝,呼兰夏秋大雨,被水灾,赈恤钱两。冬大疫。
1911年:重低温。哈尔滨、呼兰秋雨成涝,呼兰河暴涨,平地水深七八尺至丈余。
1912年:夏季明显低温,松花江大水。
1913年:夏季强低温成灾。
1911年:呼兰水灾。8月松花江泛滥成灾。
1915年:低温。1月4日松花江解冻,江水暴涨成灾。呼兰多雨成涝。
1916年:哈尔滨春夏雨水稀少。
1917年:哈尔滨春旱夏涝。
1918年:夏季有低温。春少雨偏旱。7月松花江涨水,"马家船口房屋淹没水中者十有八几"。
1919年:哈尔滨春夏少雨。
1921年:春夏雨水稀少,松花江水势锐减,哈尔滨段船泊不通。
1923年:1月7日,松花江解冻,道外北十六道街决堤,至北五道街,水深处可行船,计万余户被淹。8月松花江涨水,哈尔滨江北松北镇白茫茫"如同泽国"。南岸圈儿河一带一片汪洋,水深5尺许,洪水泛及傅家甸和道里。9月1日松花江泛滥,马家船口水深六七尺,当地百姓"无米无炊,衣食无靠"。
1925年:哈尔滨夏季少雨三成。
1926年:呼兰局地大雨为灾。
1929年:呼兰秋大雨。哈尔滨冬极寒。
1930年:冬冷甚极。
1932年:哈尔滨、呼兰重涝。松花江大水出堤,哈尔滨江段水位119.72米,淹没大片农田。哈尔滨市进水,道里道外低处。一片汪洋,靠舟楫通行。哈尔滨水灾善后复兴委员会委员长鲍观澄记叙道:"......江北太阳岛先成一片汪洋......。全市舍南岗外,几无干净土,难民纷至,近十万人,......滔滔洪水,虽由天灾,然哈市以60年来未经如此之巨患。"
1933年:春、夏降水极少,成旱。
1934年:夏季气温低,有涝为灾。松花江大水。8月13日哈尔滨江段水位为118.53米。7~10月间,除江南高处市街外,两岸汪洋一片,江北松浦一带房屋多淹没水中。
1935年:哈尔滨春、夏有旱象。
1936年:夏季有低温灾害。
1910年:低温成灾。
1913年:一般夏季低温。
1915年:夏有低温,少雨成旱。
1917年:春旱夏少雨。
1919年:春、夏连旱成灾。
1950年:6~9月少雨有旱。
1951年:阶段性低温。松花江泛滥,哈尔滨江段水位118.12米。
1953年:哈尔滨夏涝。松花江7月漫堤,哈尔滨市近郊被淹。
1954年:哈尔滨地区春、夏连旱。
1955年:正常偏涝,气温高。呼兰有"仓满囤流谷丰收"之说,有虫灾。
1956年:夏低温,夏、秋涝。松花江出现特大洪水,沿岸农田被淹。8月 13日,哈尔滨江段水位达120.06米。冬极寒。
1957年:夏低温,7~8月多雨成灾。松花江水漫堤,哈尔滨水位高至 120.30米。冬降大雪,地面积雪1米有余,市内交通堵塞数日。
1958年:正常偏旱,农业丰收。
1959年:3~5月少雨,干旱较重。夏有低温。
1960年:夏、秋多雨涝。夏季有低温。
1961年:3~6月有轻旱,秋季多雨。
1962年:4~6月旱,7月多雨成涝。
1963年:4~6月少雨成旱。
1964年:春夏旱。夏秋有低温,9月出现1950年以来同期最低气温。
1965年:3~6月少雨。夏季有低温。9月明显降温,作物受冻害。因上游多雨,松花江猛涨成灾。
1966年:夏季气温稍低,影响不大。
1967年:7~9月少雨成旱。
1968年:5~8月少雨有旱灾。
1969年:夏季低温成害。秋多雨有涝。农业欠收。
1970年:夏旱有灾。
1971年:夏季低温造成冷害。
1972年:夏低温、涝,成灾。
1973年:春季有暴风雪,冬季少雪而非寒。1月1 6日中午向阳面积雪融化。
1971年:6月气温明显低,七八月气温高,影响不大。
1975年:高温少雨。11月气温明显偏高,出现"果树开花,小草萌芽,树苞变绿"等现象。
1976年:春夏少雨干旱,低温冻害早,秋霜冻提前十余天。
1977年:前春重旱,五六月多雨。9月受强冷空气影响,最低气温降至零下2.2℃,有冻害。1O月龙卷风袭击,危害甚大。
1978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
1979年:干旱严重。11月强降温,11月13日哈尔滨出现30年来11月中旬最低气温。
1980年:气候正常,无大灾害。
1981年:夏季低温多雨,哈尔滨附近沿江地区有涝。
1982年:六七月降水稍少,有旱象。
1983年:二三月有罕见大雪,交通受阻。4月大风特别多。6月强低温。8月高温减轻了低温危害。
1981年:气候条件较好。
1985年:夏季气温稍低。8月受多次台风影响,多大暴雨成涝。
1986年:气温略高,5月上旬气温升降迅速,产生冻害。降水偏少,日照稍少。
1987年:气温稍低,降水稍多。春季有阶段性低温。夏多有冰雹和龙卷风,龙卷风之强烈,历史少有。
1988年:气温略高,降水偏少,秋霜晚。8月2日哈尔滨市降一次罕见的酸性大暴雨。
1989年:气温偏高。降水特少,伏旱严重。年降水量为1909年以来最少,冬暖为历史罕见。
1990年:气温高,热量充足。降水稍少,但夏半年雨水调合。
页码: 150-170
附件: @01LG00E5.htm^HTML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150
[RECORD: 35/94]
志书名: 哈尔滨市志 自然地理
节名: 第四篇 河流湖泡和水库
页码: 173a
类别: 自然地理志
排序字段: 00173a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件